孫彥紅

2023年6月14日,意大利為前總理貝盧斯科尼舉行國葬。圖為葬禮當天意大利米蘭街頭的民眾。
2023年6月12日,意大利前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因病醫(yī)治無效離世,終年86歲。6月14日,意大利為他舉行國葬,并宣布當天為全國默哀日。貝盧斯科尼生前在意大利政商兩界叱咤風云,他給意大利乃至歐洲留下的政治遺產及影響值得關注。
貝盧斯科尼1936年9月出生于米蘭的一個銀行職員家庭,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商業(yè)才華。1961年,他從米蘭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直接進軍房地產行業(yè),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他于1970年代創(chuàng)建了菲寧維斯特集團,此后該集團逐步發(fā)展為擁有梅地亞塞特傳媒集團、蒙達多利出版集團、美杜莎影業(yè)集團等知名企業(yè)的國際商業(yè)巨擎。1986年,他買下意大利“紅黑軍團”——AC米蘭足球俱樂部的多數股權,成為該俱樂部主席。經過貝氏大刀闊斧的改革,AC米蘭在國內和國際賽事中戰(zhàn)績輝煌。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令貝盧斯科尼名利雙收。1980年代,他成為意大利首富,此后長期在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占據一席。貝氏于1994年投身政壇,此后四度出任意大利總理。其第二、第四屆政府總理任期都超過三年。這是自1948年意大利舉行首次議會選舉以來歷屆政府中壽命最長的兩屆政府,他本人則是迄今為止意大利共和國歷史上任職最久的總理。
貝氏的政治生涯還因本人極富個性、私生活混亂、口無遮攔、逃稅、腐敗指控等充滿爭議。據不完全統計,貝氏從政期間至少受到30次司法指控。雖然長期游走在法律邊緣,他總能利用意大利法律體系缺陷以及自身的資源化險為夷。2019年,他重返政壇后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了議員席位,此后又在2022年意大利大選中重新當選參議員。
貝氏在意大利政壇實際執(zhí)政時間超過九年,不論在朝在野,他始終是意大利政壇的主角。
1992年至1994年,意大利發(fā)生了一場規(guī)模和影響都前所未有的事關反腐敗的“凈手運動”,令二戰(zhàn)結束后主導該國政壇的幾乎所有政黨均遭受重創(chuàng),甚至就此消亡。舊政黨體系土崩瓦解留下了“政治真空”。在民眾對傳統政黨和政客極度失望之際,貝氏這樣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同時又是政治素人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他創(chuàng)建的意大利力量黨從名稱到組織形式都刻意與傳統政黨劃清界限。在此背景下,貝氏在創(chuàng)建該黨兩個月后便參加了1994年大選即勝選出任總理。
此后,他于2001年、2005年、2008年三度出任總理,并且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及其在商界的雄厚實力主導著意大利政壇。其間,在中右、中左兩大陣營的對峙中,貝氏始終是中右聯盟的“盟主”,而中左陣營雖然產生過普羅迪這樣的“盟主”,但是后者兩次執(zhí)政累計時間僅為四年多,且兩次任期都受到貝氏“倒普”行動的巨大干擾。雖然2011年11月貝氏因主權債務危機蔓延至意大利而被迫辭職,讓位給蒙蒂領導的“技術型政府”,但隨后于2012年底便不再支持蒙蒂政府,導致后者倒臺。2013年大選后,中右陣營敗選,但貝氏領導的自由人民黨(2007年由意大利力量黨更名而來,后于2013年解散,恢復為意大利力量黨)仍通過加入大聯合政府獲得執(zhí)政地位。
在政治領域,貝氏開創(chuàng)了二戰(zhàn)后意大利乃至西方發(fā)達國家政治“個人化”的先河。在意大利國內,繼貝氏之后,意大利民主黨前總書記、前總理倫齊一度成為該國新的“政治明星”。而五星運動、聯盟黨和意大利兄弟黨相繼成為該國支持率最高的黨派,也都與其創(chuàng)始人鮮明的個性及大膽的言論分不開。
在經濟領域,貝氏執(zhí)政時期意大利的公共債務問題嚴重失控,給該國經濟留下了巨大隱患。該國公債問題自1970年代開始累積,1990年代歷屆政府為加入歐元區(qū)做了大量改善公共財政的努力,但到1999年歐元區(qū)成立、意大利作為首批成員國加入時,該國公債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仍高達110%。2001年至2006年,貝氏執(zhí)政期間不再重視改善公共財政和推進結構性改革,而是簡單地訴諸減稅與私有化措施,同時放寬了公共支出限制。由于經濟體系的效率未能提高,加之9.11事件對發(fā)達經濟體的沖擊,意大利經濟陷入新一輪低迷期。2008年,貝氏上臺后再次施行減稅舉措,之后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大幅增加公共開支,導致公債猛增。2005年和2009年,歐盟理事會曾兩次針對貝氏執(zhí)政的意大利政府啟動過度赤字程序,要求其整頓公共財政。
在對外政策上,貝氏歷次出任總理期間均強調意大利的國家利益,而不再是無條件支持歐盟。他任總理期間曾多次批評歐盟,甚至在2009年因非洲難民船遣返問題提出應“解散歐盟委員會”。近日,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在紀念貝氏的講話中贊揚他“敢于在歐洲和國際舞臺上維護意大利的利益”。貝氏執(zhí)政期間堅持大西洋主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問題上與美國保持一致,試圖打造“意美特殊關系”。此外,貝氏長期與俄總統普京私交密切,意俄因此長期保持相對友好的關系。在烏克蘭危機升級前,意大利甚至被認為是俄“在歐洲最重要的朋友”。此外,雖然貝氏執(zhí)政期間強調意識形態(tài)對立,但在對華關系上頗為務實。2004年,中意兩國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并且成立了中意政府委員會。2010年,兩國簽署《中意關于加強經濟合作的三年行動計劃》。受此推動,中意兩國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上均取得豐碩成果。
鑒于貝氏的部分政治遺產猶在,而意大利力量黨是梅洛尼政府內第三大黨,因此他的離世將對意大利政治產生一定影響。
中短期而言,貝氏離世或將對梅洛尼政府的穩(wěn)定造成一定威脅。當前意大利兄弟黨和聯盟黨在議會兩院的席位合計均未超過半數,這意味著若意大利力量黨退出執(zhí)政聯盟,梅洛尼政府將難以為繼。考慮到貝氏在意大利力量黨的絕對領導地位,他去世后,該黨內部能否保持團結以及繼續(xù)支持梅洛尼政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長期而言,貝氏離世對意大利政黨格局的影響值得關注。貝氏1994年從政后開啟了意大利政治由兩黨(天民黨和共產黨)對立轉向兩極(中右和中左陣營)對峙的新階段。隨著2013年大選后反建制政黨五星運動的崛起,兩極對峙格局被打破,新的政黨格局始終未成形。在2022年大選中,中左政黨因嚴重分裂而未能形成競選聯盟,相對較為團結的中右聯盟獲勝上臺執(zhí)政。貝氏離世后,意大利力量黨前途未卜,其影響力勢必繼續(xù)下降,而這可能會引起該國政黨格局新一輪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