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甜


摘 要: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現代物流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物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互聯網和物流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現代物流人才需求呈現出新趨勢和新特點,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就學校如何提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展開研究。
關鍵詞: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F259.27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8.04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rn logistics has become a key emerging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so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has shown a new trend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demand
0 ? ?引 ? ?言
根據《中國物流金融市場監測》(China Financial Information)研究,到2026年,中國物流金融市場將達到51.88萬億元人民幣,各年物流金融市場容量預測如圖1所示。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角色,物流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具有密切的聯系。如圖2所示,從社會物流總額和GDP的增長率的關聯性來看,兩者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物流相關企業數量約為22.4萬家,相較2016年增長11.2%。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質量和效率,成為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教育方面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方法,導致學生無法通過課堂獲得實際操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使很多畢業生很難適應物流行業的工作崗位需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只有從根本上改善現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
牟含(2023)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交流日益緊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信息的迅速普及,各國對國際物流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對國際物流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就變得非常關鍵[1]。牛文舉等(2023)從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體系、培養評估五個方面探討了新人文教育方向下的新人文教育,以期為解決我國大學新人文教育所面臨的困難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2]。程江云(2022)立足于“企業需要”的角度,從“中職物流業”的視角出發,論述了中職物流業的“人才需要”和“人才培養”,并就當前高校物流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若干對策[3]。程磊(2022)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對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剖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4]。李建(2022)以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協同視角,構建了“培養目標整合、培養機制協同、培養質量過程化”的現代物流人才培養模型,為推動各高職院校之間的對接和發展,以及推動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和方法[5]。
1 ? ?概念界定
1.1 ? 物流管理專業
物流管理專業是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一門新興專業,是研究現代物流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思考如何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于物流領域,以更好地實現物流系統的優化與集成,實現對物流系統的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優化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根據教育部對專業內涵的界定,物流管理的內涵是以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為基礎,以運籌學等為工具,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研究貨物在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中對有關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
專業內涵是指專業培養目標所涵蓋的主要內容。物流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物流管理理論與方法及相關經濟領域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及計算機應用能力;了解并熟悉相關行業與領域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對外交流和國際化工作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物流管理專業主要課程設置如下:管理學原理、運輸管理原理及實務、供應鏈管理及實務、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采購管理等。主要實踐環節有:市場調查與預測(電子商務方向)、運輸方式選擇(運輸管理方向)、企業物流戰略規劃(供應鏈方向)、企業物流資源規劃與配置(配送中心方向)、企業物流戰略制定與實施(倉儲管理方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電子商務方向)、電子商務運營管理等。
1.2 ?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指的是學校或企業以一定的社會需要為依據,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要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一般認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有三個方面:一是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這是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二是服務于物流業發展,這是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三是服務于物流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這是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因此,學校在制定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考慮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當前我國物流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和未來物流業發展所需專業人才類型。
2 ?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 ?專業定位不明確
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發展至今已有20余年,但該專業的學科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起步較晚,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較少。同時,各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定位也不盡相同,如以上海商學院為代表的高等職業院校將物流管理作為其特色專業建設;以北京物資學院為代表的高等財經院校將物流管理作為其財經類特色專業建設;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綜合性大學將物流管理作為其經濟管理類特色專業建設;以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院校為代表的地方高校將物流管理作為其綜合類特色專業建設;而以西安交通大學等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則將物流管理作為其重點建設專業。雖然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各具特色,但都存在著專業定位不明確的問題。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沒有從其學科體系出發,沒有明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體系,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定位其專業。另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選擇等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也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2.2 ? ?師資力量薄弱
根據調查,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特別是在高職院校中,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較少,多數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入的,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能力。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雖然通常都具備一定的物流理論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對于物流企業具體運作流程和軟件操作技術大多不太了解。另外,從當前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教師的學歷普遍不高,絕大多數教師是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教師較少。
2.3 ? ?實踐教學相對缺乏
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良好的實踐條件直接相關。然而,目前許多高校在物流管理專業建設中普遍存在實踐教學條件差的情況。首先,當前大多數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組織學生進行實習時,主要以參觀為主,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物流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很多學生在參加實習時,只想著如何完成任務,而不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其次,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教學場景相對落后,大多數教師只會講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忽視書本以外的物流知識。比如,高校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場景與實踐道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無法在學校學習到相應的錄單、掃描等工作的操作,最終導致課程中學習的理論知識無法滿足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
2.4 ? ?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物流管理為主線,其他相關的學科作為輔線,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并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4.1 ? ?理論課程設置較多,實踐環節過少
物流管理專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課程應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課程目標定位不準確,只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在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2.4.2 ? ?課程設置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
目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并沒有體現其專業特色和專業優勢,課程體系雜亂無章、重復率較高。許多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進行多次合并與拆分,致使物流管理專業學科設置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
3 ? ?提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3.1 ? ?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專業方向
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置,將物流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效融合,培養具備一定物流管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適應我國物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基于社會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從物流崗位群出發,結合高職院校專業特點,明確培養目標和規格。首先,高職院校應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明確本地區物流產業結構中的各類崗位群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狀況,制定培養目標;其次,結合物流崗位群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等,明確本專業培養方向。最后,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經濟水平,將其與學校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條件相結合,合理設置專業方向,有計劃地進行目標培養。
3.2 ?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從教師角度來說,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與能力。從學校角度來說,一方面,應該注重引進物流管理專業的優秀人才。學校應該積極與其他高校、企業等展開合作,引進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隊伍中,以此不斷提升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業務水平等方面的培養和培訓,以此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增加其實踐經驗。
3.3 ? ?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物流管理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可依托本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及企業物流部門的相關人員,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機會,通過對企業中物流實際工作項目的學習和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學生對本專業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應該積極引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過程,學校和企業應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體系、編寫教材、確定教學內容、進行師資培訓、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促進企業和職業教育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有利于共同培養人才,達到雙贏的目標。
3.4 ? ?推動課程體系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教師應注重把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前沿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科基礎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要注意課程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重復建設。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和學分比例,對理論與實踐教學進行統籌規劃,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在課程內容上,應當順應行業發展要求,結合市場需求,通過改革實踐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時,還應注意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與協調,通過制定合理的課程大綱、課程標準和考核標準等措施,保證課程之間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4 ? ?結 ? ?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高校作為培養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應當根據社會對物流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因此,高校應該以培養高素質的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從教材建設、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入手,不斷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牟含.“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留學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3(3):62-63.
[2] 牛文舉,王曄.以新文科為導向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1):167-169.
[3] 程江云.企業需求視角下中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24):173-176.
[4] 程磊.基于產教融合的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2(24):93-94.
[5] 李健.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高本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2,13(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