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秉持育人初心,在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及勞動形態的基礎上,力求從育人導向和實踐要義兩個層面探討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的價值向度;進而在立德樹人的大視野下,從思政課勞動知識認知體系構建、思政課勞動情感認同體系構建、思政課勞動意志調控體系構建、思政課勞動行為實踐體系構建等方面創造性地提出構筑合乎真善美意蘊的思政課勞動教育教學體系;研究其保障機制,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政課教育的協同育人,使高職院校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勞動教育;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專項課題“高校勞動教育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研究”(20SZB-031);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研究團隊)(蘇教社政函〔2020〕20 號);2022年度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基于學生深度學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KJXJ22552)
[作者簡介] 尚艷瓊(1969—),女,甘肅張掖人,法學碩士,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1-0180-05 [收稿日期] 2022-08-11
馬克思闡明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勞動教育不僅被納入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而且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不能僅僅將其視為體力勞動教育,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到培養“四為”時代新人的高度。這就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有機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以及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怎樣強化對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勞動精神的培養提出了一項新課題。它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并進,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內涵及勞動形態
勞動是勞動者個人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勞動者不僅僅通過勞動實現自我、發展自我,還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他人的需求,回報社會。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形式等會有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勞動形式怎樣顯現,勞動強度如何降低,高校都要承擔和挖掘勞動的育人功能。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可見,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回歸育人初心,塑造學生與時代相呼應的情懷與實力,是對學生發現天賦才華、感受勞動幸福、增強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精神、懂得奉獻付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育人中要對學生大力進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勞動觀。
在信息化時代,勞動形態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也不只強調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勞動品德的培養,而是從內涵、外延、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賦予了勞動新的時代特征,指向為了一定目的,運用體力、智力、知識和工具等進行的服務與創造的對象性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更加注重關于勞動認知、價值觀、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高職院校新時代勞動教育是指圍繞強化理想信念,培根鑄魂,明理守德,健體強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通過“教、學、做、研、創、訓”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并貫穿“知—情—意—行”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收獲知識、技能、經驗,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的價值向度
(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凸顯其育人導向
勞動教育既是一種立德樹人的活動,也是一門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要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切實擔負起育人重任,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切實履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責任[4]。推動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一方面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價值本源,通過課程的價值意蘊,把勞動育人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實現本體價值和工具價值的統一;另一方面要回歸教育初心,以課堂為主渠道,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在學生“拔節孕穗期”的緊要關頭,讓勞動成為一種價值召喚,更加凸顯其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價值,也進一步凸顯了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回歸育人初心。
(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彰顯其實踐要義
1.從思想根源上樹牢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有效推動勞動教育,首先要解決對勞動教育觀念和認知上的思想性問題。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課堂平臺,在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主旨要義重疊的基礎上實現思政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與升華,有利于消解學生對勞動觀的歷史偏見,讓學生認識到勞動對于社會和人類的重要意義,即勞動是創造物質世界和人類歷史的根本動力,是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使學生從思想上牢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從小的層面來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闡釋透徹,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勞動光榮、勞動美麗的觀念,讓學生明白熱愛勞動、參加勞動,才能在勞動中實現個人的健康成長。使熱愛勞動的觀念深入人心,并轉化為時代新人的自覺行動,使學生在勞動中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的正確勞動價值觀,筑牢立德樹人的基石,并在創造性的勞動實踐中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5]。
2.從教學創新上實現多元一體的協同育人。勞動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育,與德智體美等方面的教育相互關聯、相互補足、相互影響。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勞動教育是深刻而全面影響人一生發展的教育。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勞動教育,達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貫通,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掌握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態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勞動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鍛煉強健的體魄,更好地做人、做事,適應社會[7],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實踐是建立社會關系的介質,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由于目前高職院校中專職勞動教師匱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勞動教育有助于解決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也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師能力和結構的完善。可見,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它們需要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
3.在目標融合中培養全面發展的“雙創”人才。“雙創”是指創新創業。在世界經濟創新發展的潮流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運而生,符合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創新創業的靈魂是“創”,而基礎和主體是“眾”。在“雙創”背景下,社會和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教育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使得勞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也是基于“雙創”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攀升的回應。這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鍛造良好的勞動品德,使其在創新、創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學生掌握較為扎實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苦干的韌勁,激發學生巧干的靈勁,在實踐中促進學生學會溝通交流、解決問題、創新創造,推動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8],使其在創新、創業中處于優勢。同時,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在創新、創業中實現終身發展。在這個層面上,也可達到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價值共鳴。
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構建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知識認知體系構建
1.注重勞動史教育,厘清勞動本源。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首先對學生進行人類勞動史教育,厘清勞動本源,讓學生堅信勞動是人類社會一切的源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在促使類人猿到人的進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認識到勞動創造了人、人類社會和社會關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勞動是財富之源、幸福之源。人生美好前程,要在誠實勞動中鋪就,從而形成勤勞致富、勞動光榮的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2.側重勞動觀念轉變,確立新時代勞動觀。勞動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要通過具體的勞動教育內容,使學生確立新時代勞動觀念。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點應該側重于觀念的轉變。勞動觀念是人們對勞動所持有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是對勞動的綜合性認識。勞動觀念對人的勞動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昂揚向上、積極科學的勞動觀會促進人們的勞動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使人在勞動中獲得幸福感,提升思想品質,鍛造人格意志。高職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勞動實踐,發自內心地尊重勞動者和勞動行為,并在未來的社會勞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情感認同體系構建
1.增強勞動精神教育,涵養勞動美德。高校要增強對學生的勞動精神教育。勞動可以涵養美德,促使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陶冶情操。通過辛勤勞作、勤于創新、勇于奮斗等勞動精神,以及中國革命文化中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爭先奮勇等勞動精神的教育,促使學生樹立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精益求精、自強不息的勞動美德,以及“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勞動價值觀,進而在步入社會工作中秉持科學的勞動態度,正確對待勞動行為和勞動人民。
2.強調工匠精神教育,積淀勞動素養。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勞動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個發展著的歷史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職業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必定是在豐富的勞動實踐中生成、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弘揚和培養工匠精神是勞動教育的價值旨歸。工匠精神源于勞動實踐,是對勞動實踐中職業精神的凝練和升華[9]。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高職院校需要對學生開展專業、專注、精準、創新和個性化培養,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大國工匠的基本素質。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意志調控體系構建
1.強化勞動價值教育,塑造勞動品德。勞動教育的核心和本質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勞動品德。通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強化勞動價值教育,使高職院校學生深刻理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等新時代勞動精神論。強化勞動價值認同,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觀能動,在勞動實踐中塑造勞動品德,催生出幸福感,凸顯勞動教育價值的導向性,提升勞動親和力。
2.加強勞動法規教育,提升勞動法律意識。把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加強對高職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法規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尤其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和研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勞動法律意識,增強勞動維權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行為實踐體系構建
1.進行勞動實踐教育,崇尚勞動創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設計中,設置勞動實踐教育活動,挖掘勞動實踐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在具體活動中通過勞動任務的設計布置及完成度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以勞動任務的具體實施和成果展示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以勞動中的互相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協作精神;以切身體驗培育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的情懷;以勞動自覺培養個人成為自覺勞動的人,成為傳播正能量、崇尚創造、享受勞動的人[10]。
2.加強勞動技能教育,提高社會競爭力。勞動技能教育是通過開展勞動知識教育、勞動技術訓練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勞動生產技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勞動人才。高校開展勞動技能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及綜合素養,進而提高學生在勞動就業和創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教育教學設計中,加強與學生所在院系的對接,通過專業勞動知識和專業勞動技能訓練,夯實學生的勞動知識基礎,提升其職業技能,使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具備優勢,增強其社會競爭力。
四、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的機制保障
(一)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協同機制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嵌入思政元素想要達到預設的良好效果,要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協同機制。尤其是在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實踐教學活動中,要形成以黨委統籌協調,學生工作部、教務處、團委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以各二級學院辦學主體具體執行的組織協同機制。
(二)納入培養計劃,形成明確導向
高職院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開展勞動教育,在理論教學、企業實習、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環節融入勞動教育理念和活動,確保課時落實、管理落實,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勞動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同時,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申報相關課題,通過課題研究解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實施過程中的教育教學障礙問題,提高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效融入勞動教育的教學實施能力。
(三)創新科學管理,形成評價體系
學院要建立起以課程教學評價為主體的、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不同形式勞動教育(包括探究式、項目式、歸納式以及創新性勞動實踐活動)的課程教學及學生個人的評價體系,以保證學生有效參與勞動教育教學。沒有評價就沒有管理,沒有評價就沒有改進。基于大學勞動教育的創造性特點,其評價方式需要進行創新,要大力引進協商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11]。課程教學評價主要是對教師的勞動課時計劃、勞動教學設計、教案內容、成績評定比例、教育教學技能等常規性教學要素開展評價。學生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實踐技能、職業勞動習慣等進行評價。
(四)融通優勢資源,形成生態系統
勞動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育。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嵌入勞動教育教學外,還應積極爭取家庭和社會的多元支撐,構建“家—校—社會”一體化的勞動教育格局。可將勞動教育評價的標準延伸至家庭教育中,讓家長參與學生勞育的評判;也可充分挖掘、吸收校外平臺和資源,如與社區、企業和用人單位聯合開展義工服務、志愿服務和職業生涯體驗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和感悟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勞動觀[12],從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互利共生的良好生態教學系統,以保障高校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7-08].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A/OL].(2020-03-20)[2022-07-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3]林華開.立德樹人背景下高職學生勞動教育的內生邏輯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24):20-25.
[4]邵士慶.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的初步探索[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8,4(4):101-110.
[5]陳艷,周建超.強化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N].新華日報,2020-07-28(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7]王偉.“雙創”背景下高職學生勞動教育問題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1):177-179.
[8]全曉潔,邱德峰.新時代勞動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28-32.
[9]王生雨,吳玉劍.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學生勞動教育策略論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8(10):18-22.
[10]張玉芝,孫曉靜.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踐研究[J].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4):1-2+5.
[11]周光禮.勞動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N].光明日報,2020-07-28(14).
[12]郭曉云.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與路徑探析[J].龍巖學院學報,2019,37(6):112-117.
A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ANG Yan-qiong
(School of Marxism,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 Clinging to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and based o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actual form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erms of talents training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s explored. Taking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to consideration,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s creatively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such sub-systems as regarding to labor knowledge ?perception, labor feeling cognition, labor will adjustment and labor acts or practic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such a system is explored so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coordin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alents training, the establishm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Marxist labor ?views, and the ultimate successful training of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ho are fully ?developed in morality, intellect, physical education, fine arts and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edagogic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