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存在定位不明確、培養方向不夠清晰等問題,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構建“雙線并舉、雙融共促、五位一體、多元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提出將民族文化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課程和作品、構建專業群“通識+平臺+核心+拓展”的立體化模塊化課程體系、將“三創”基因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探尋“多元并進”的方法途徑等策略,提高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地方特色 文化創意 策劃專業(群)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128-04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堅守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實現國家文化自強,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時期文化產業是我國改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主要增長點之一,這為文創策劃學科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改革課程體系以適應文創產業發展、加快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儼然成為高職院校文創策劃學科需要積極探索的重要問題。目前,全球各地對文化創意產業還沒有明確定義,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劃分了根據現代工業標準設計生產的進行文化生產服務的系列活動。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對文創產業的定位也大致以文化藝術為重要基礎。我國已經把文創產業定位為國家文化支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出臺,為國內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文化創意行業是源自個人創意,并通過創意設計、研發、運用、轉化的產業,涉及新聞出版發行、企業文化創意、項目管理與策劃等。文創創意產品也屬于文化精神產品,與諸多領域產業相互融合,市場前景巨大。發展文創產品有助于增加文化資源儲備,深層次提升文化精神。
一、高職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培養方向不夠清晰
新時代文化產業領域需要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第一類是文化創意人才,需要不斷產生新的觀念、新的思想,為作品不斷注入新的創意;第二類是文化創意管理人才,需要通過有效的管理,協調團隊協作,使團隊發揮最大作用;第三類是創意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人才,需要依靠專業才能、素養、經驗,落實文化創意人才和文創管理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方案。目前,國內外文化創意與策劃創新人才在專業技能上有一定的特色和經驗,主要欠缺在跨學科平臺上開展學科交叉和學科綜合的能力。縱觀國內,一方面雖然文化產業具有跨學科特征,但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都是分科教育,這使得文化產業這個學科的定位不夠清晰。比如,在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課程中,開設的創意設計、文創策劃兩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實踐性不足,而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實際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創作過程,需要多學科領域課程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在國內是新興產業,就業崗位還不夠明晰,從而致使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文創學科人才培養方向也不夠清晰。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來看,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的教學模塊劃分還不夠精細,也未能反映文化創意與策劃學科的特色。
(二)課程缺乏特色,文創作品競爭力弱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但許多文創產品被不斷模仿和復制,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只見數量、不見銷量”的情況比較嚴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而特色與創新才是設計產業不斷發展、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源動力。文化創意是涵蓋所有設計層面的全新創作方式,包含的文化與情感豐富多彩,而非某種設計表現形式。目前,不少學校以及部分企業仍然一味地將文化創意產品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如鼠標墊、水杯、鑰匙扣等許多較小的產品設計中。而這種文化創意產物在當今設計產業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難以讓大眾直接看到,甚至已經湮沒于整個時代的洪流之中。此類現象之所以突出,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院校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課程內容缺乏特色。比如,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基本以文創設計技法為內容展開,缺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嵌入,尤其是缺乏地方特色優秀文化的嵌入,導致出來的文創設計作品缺乏地方特色與創意,競爭力較弱。特色與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所追求的目標,同樣也是最大的難題。
(三)文創復合型人才欠缺,“雙師型”師資比例不高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企業總量超3.6萬家,國內文化創意行業面臨著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更關鍵的是缺乏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近年來,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都設立了與文化創意產業有關的專門學科,也設置了與美學、藝術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有關的課程,但因為學校人才培養方式和課程設置較為陳舊,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不夠緊密,文化、藝術、設計、融媒體、市場營銷等學科交叉性弱。不同學科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很難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跨越式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更強調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項目的嵌入,學生的復合型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根據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校“雙師型”教師總數為38.5萬人,占高校教師總數的14.5%。不同學科領域的“雙師型”教師比例也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科學科“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而人文社科學科“雙師型”教師比例相對較低。
二、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雙線并舉、雙融共促、五位一體、多元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立足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紅色革命老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面向東盟,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組建了以服裝與服飾設計為核心,包括廣告藝術設計、融媒體技術與運營、文化創意與策劃、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構成的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的核心在于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養分,通過創新設計,用文化創意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
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以立德樹人為任務,以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與地方特色文化復興為文化線,形成文化育人。學院與校企合作企業協同共建廣西首家“華服小當家”民族服飾文化產學研創中心,定期開展職普融通民族服飾文化創客公開課與發展研討會,在素質教育領域打造“教育+文化+職業體驗”創新項目,傳承與創新傳統服飾文化。該研創中心先后在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南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開展傳統民族服飾文化課程實踐教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融入課堂,以文育人。
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以服務和振興當地產業經濟為發展線,做深產教融合,實行雙線并舉。2021年以來,學院聯合玉林市福綿區人民政府、玉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當地企業等,政校企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就業發展聯盟”項目,創建了自治區級“福綿裁縫”勞務品牌,成立了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玉林市校企合作人才就業和培訓基地、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通過發揮政校企各自優勢,實現政府、高校、用人單位之間協同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及探索政校企“產、學、研”相融合的創新模式,助推當地紡織服裝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
學院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以創新創業、思政基因融入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為貫穿線,雙融共促;以育訓一體、德技一體、賽教一體、產學一體、研創一體(“五位一體”)為出發點;以現代學徒制、工作室制、職普融通、崗課賽證等多元并進為方法途徑,聯合優秀院校、企業行業專家共同構建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形成“雙線并舉、雙融共促、五位一體、多元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見下頁圖1)。學院專業與地方特色產業深入對接,將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入人才培養過程、融入課程教學中,重構專業群“通識+平臺+核心+拓展”的立體化創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并通過現代學徒、工作室制將文化創意作品進行產品轉化,導入相關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企業技術能手、技能大師開展企業師傅聯合培養,聯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三、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將民族文化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課程和作品
高職院校應積極借鑒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地特色傳統文化有機融入課程、融入作品,用民族文化來滋養設計作品,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使文化創意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同時在不斷的挖掘中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在設計文創作品時,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并展示出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用文化產品傳播中國精神。例如,學院文創專業群教師在講授材料與文創設計這門課程時,讓學生從壯錦、花山巖畫、銅鼓等具有廣西民族元素的素材中提取核心設計元素,使學生通過廣西區域文化選題的學習了解廣西各地文化及區域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制作流程,完成區域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設計操作以及文創產品的效果圖繪制,掌握文創產品設計、制作技能,具備市場分析判斷能力等,為打造廣西民族特色品牌貢獻智慧。
(二)構建專業群“通識+平臺+核心+拓展”的立體化模塊化課程體系
學院構建專業群“通識+平臺+核心+拓展”的立體化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實現“通識必修、平臺共享、核心分立、頂層互選”。校企聯合研討應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的崗位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為主旨,構建專業群“通識+平臺+模塊+拓展”的模塊立體化課程群鏈。例如,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院文化創意策劃專業群用藝術概論、“一帶一路”貿易文化作為文化通識課,并將非遺文化導入課程;以造型基礎、構成與圖案、材料與文創設計、創意思維等為專業群平臺共享基礎課程,重在民族文化傳承以及地方特色優秀文化元素提取;根據各專業技能的個性發展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期項目”為載體;分立服裝系列專業課、廣告系列專業課、產品設計系列專業課、數字媒體系列專業核心技能課,采用企業真實項目帶動,非遺文化“活態”傳播各環節貫穿其中,形成產業、行業、企業與專業有機融合的協同育人生態;根據專業群跨專業技能需要設置電商系列課程、營銷系列課程、新媒體系列課程、專業畢業設計課程等拓展互選課程,建立多個專業方向相互滲透、彼此聯系、共享開放的立體化課程體系,使之能適應群內不同專業互選的需求,以滿足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需求。
(三)將“三創”基因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是藝術性與技術性融合程度比較高的專業,文化創意的關鍵在于“創”,對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將“三創”和思政基因元素滲透到人才培養和教學當中,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等。例如,學院在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中將課程思政融入育人全過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植入思政元素為核心,并在新時代背景、“三教”改革、師生新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融入“創意—創新—創造”的“三創”基因,重新定位文創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明晰文創專業(群)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及主要內容,從政治引導、思想引領、道德熏陶、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個維度出發,充分考慮頂層設計與底層邏輯的關聯性,制訂科學、系統、可實踐、有時代氣息的文創專業(群)課程思政方案;結合文創專業群的“三創”特點,深挖創意思維與表現、圖形創意、色彩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的“三創”思維,并在作品設計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如在產品創意設計課程中,以項目式教學方法為主,以廣西壯族服飾文化為素材來源,挖掘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工作任務及經典項目案例等,任務和案例都具有鮮明的廣西地方特色,如米食文化、廣西米粉、花山巖畫、廣西有禮、銅鼓文化等,再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廣西的涉農品牌做文創設計與宣傳推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探索出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全課程育人的新路徑(如下頁圖2)。
(四)探尋“多元并進”的方法途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急需高素質、強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應充分重視實踐性教學與實訓基地建設,使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學生能從大量的實踐訓練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此,學院推行將現代學徒制、工作室制、職普融通、產業學院、崗課賽證等有機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政府、企業、行業、技能大師與學院在培養國內文創產業人才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提高復合型與應用型人才的培育品質。學院與知名優秀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和共建特色產業學院,以工作室制教學為平臺,通過學院與市場的對接,促使課程項目作品向產品和商品轉化,實現項目作品的一級孵化。近年來,學院成立了自治區級吳丁丁技能大師工作室、非遺技藝苗繡工作室、非遺技藝蠟染工作室等,通過工作室制教學,引入文創真實項目開發,將專業標準對接職業崗位標準,提升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另外,學院積極開展普職融通,打通職業教育的跨層次合作,有利于人才培養的階梯建設,如學院深入開展“衣路工坊”華服創客公開課活動,將華服創客課程融入中小學,在素質教育領域打造“教育+文化+職業體驗”創新項目,將傳統文化傳承與勞動教育貫穿始終,很好地普及了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創意思維和動手能力;深入推進崗課賽證、書證融通,推行“1+X”證書制度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雙重認證,打通人才培養與技能認定環節,促使學生的技能水平達到行業標準。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培養與之相關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廣西創新發展九張名片工作方案等頂層項目建設為契機,依托文化創意與策劃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聯合廣西、國內、東盟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鏈,積極融入各級各方主導的項目活動中,構建專業群“雙線并舉、雙融共促、五位一體、多元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專業群“通識+平臺+核心+拓展”的立體化創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并緊密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項目,使之形成具有可推廣、可復制、可引領的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日益迅速,文創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與之對應的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的復合型人才相對欠缺。高職院校應重新梳理文創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定位,優化專業群課程設置,并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地的民族文化深入融合,結合當地產業,將實際文創項目融入課堂教學,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創品牌,構建適合院校自身發展的文創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于洋.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工作,2021(1).
[2]孫靜松.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
[3]肖優.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地方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0(7).
[4]付瑞紅,霍云龍.英國創意教育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學研究,2015(6).
注:本文系教育部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基于地方文化復興的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ZI20210803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蔣衛軍(1985— ),廣西桂林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副院長,“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群”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研究方向為文化創意、藝術設計。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