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這充分說明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顯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的學習方式。小學階段是人生學習的開端,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這說明學生的學習環境是很重要的,如何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和老師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學生的年齡小,思想不集中,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自控能力差,通過多種途徑為孩子創設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通過“小動物排排隊”教會孩子學習基數和序數的概念。其次,在學校,教師要善于創設學習情境,根據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環境,如在班級的前方設置書報欄,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或者借回家閱讀,讓小學生講故事給大家聽,提高小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講課,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之間互相鼓勵、共同學習。
二、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一)課前預習的方法
在上課前,家長可以幫助學生搜集相關學習資料,如從其他書籍和計算機中搜集文字、圖像、綜合等信息,如,在教學《絲綢之路》時,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建立路徑、歷史作用等方面的圖片和文字等資料。這些資料與學生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擴展了課文的廣度和深度,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是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低年級學生要在家長的帶領下預習讀準每個生字音,分析字形結構,教師在每次提出預習要求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由易到難,分派不同的預習量,如提出幾個預習題目讓學生選擇,久而久之,自學能力就會不斷提高。有時候還要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讀”是關鍵,練好“讀”功,讓學生充分地讀。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以疑激趣,在講解課文中教師學會設疑,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合適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
(三)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
善于思考能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迸發無窮的創造力,如,在教學古詩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當時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作者在什么樣的心情下寫的,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要激發學生善于創新,營造學生質疑問難的氛圍,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四)和學生進行感情互動
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也會熱愛這位教師所講的課,并且積極主動地學習這門課,所謂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師教學的語言要幽默生動,這樣不僅能拉近師生關系,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讓孩子體驗成功學習的快樂,經常鼓勵學生,要對學生因材施教,采用階梯式方式,布置不同的作業。要從“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過河,到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最終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
三、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
教師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反復練習、復習,熟練掌握已學習的內容,使學生熟能生巧,讓學生在理解中充滿成功感、優越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下一節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梳理思考,使學生積極動腦并自行產生求知欲,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需要自己思考與質疑,教師要允許學生爭辯、質疑,另外,引導學生積極閱讀課外知識,開闊視野,使學生增加認知事物的理解力。
教師和家長要通過學習氛圍的營造,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形成閱讀、認真傾聽、獨立思考、善于合作、自覺學習的習慣,從而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創造打下基礎??傊?,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田夕偉.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