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云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確立了高中生物課程的核心任務,注重考察學生的四種能力,包括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而實驗教學是完成核心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不能脫離實驗教學,變成簡單地傳授知識,如果這樣的話,生物學會失去他應有的魅力,將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惹人厭煩。因此,若能解決目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的問題,一定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方法和過程。
一、重視生活教學,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分析實驗
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很多生物現象都包括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對生活、對自然進行探索嘗試,這對學生的高中生物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調查人群中遺傳病”這一實驗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由于調查遺傳方式耗時長,且遺傳病也屬于病人的個人隱私,學生們不適合也不太可能找到一個有遺傳病的家族去進行調查。那我們可以對課本實驗進行適當改進,將發病率調查改為對某種性狀出現概率的調查,例如單、雙眼皮的概率調查,有酒窩的概率調查,能卷舌的概率調查。而針對遺傳方式的調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初步的科研論文或者收集真實的案列材料從而體會調查過程,例如歐洲皇室血友病。
二、關注實驗過程,重視對學生操作過程的考察
在實驗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當嚴格檢查學生的實驗預習單,實驗開始后向學生演示自身規范的實驗操作步驟。學生們通過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實驗,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加強對學生實驗操作的考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的態度也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關于在“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一課中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糖類以及蛋白質的實驗活動,在進行實驗時,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開展基礎的實驗活動,還要注重合理地拓展實驗內容,加強實驗過程的探究性。該實驗若在操作過程中稍有疏漏,可能會導向錯誤的結果,因此在學生進行實驗的時候,教師要關注他們的操作步驟,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同時在某些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也應當及時地給予一些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驗后進行的總結和反思活動
在完成實驗活動之后,教師必須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小組互評,然后根據學生們的自評、互評結果和對實驗教學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給予肯定的評價和建議。教師自身也應當基于以上反饋,及時總結、反思本次實驗教學活動的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鞏固教學成果,獲取教學經驗。
例如,在“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教學活動中,有部分學生的實驗結果可能并不理想,這時教師可以讓這一部分同學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對其原因進行討論、分析和探究,思考實驗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后得出幾個結論:①撕取到是內表皮,或者撕取的紫色洋蔥鱗片外表皮顏色過淺,導致實驗結果不明顯。②撕取鱗片外表皮細胞時,細胞破裂或多層細胞重疊。③是否可以換成其他更容易撕取的材料,如茶花或者紫玉蘭外表皮。由此可見,實驗結束后的總結與反思對于提升實驗教學的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把握教材中的經典實驗,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的發展
在高中生物學的教材中,存在著許多經典的實驗,但這些實驗受限于教材的篇幅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或者簡略處理,這就需要教師提供充足的背景資料,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完善和研究實驗的過程與方法。
例如,在“核酸是遺傳物質”一課中關于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巧妙設問,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變成讓學生逐步的探索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首先,用通過視頻分別向學生介紹R型和S型肺炎鏈球菌及其特點,設問:S型菌的致病性與結構存在什么關系。其次,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書本上格里菲思所做的活體轉化實驗,并讓學生嘗試復述實驗過程和結果,得出實驗結論。再次,充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后提出疑惑:最后一組實驗中小鼠為什么會死亡?死亡小鼠體內的S型細菌從何而來?學生在充分討論后提出各種原因,并分析這些原因的可能性,最終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引領學生形成良好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其科學探究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嚴謹務實的態度,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思維,強化培養自身創新精神以及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