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梅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能力有限,完整的數學邏輯體系還沒有形成,而數學學科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相對較強的學科,課堂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免會覺得晦澀難懂。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規律,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小學數學課堂應當通過科學有效的趣味性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本文將從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實踐出發,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效開展趣味性教學進行分析探究。
趣味性教學強調以學生的心理情趣作為教學的主導,通過寓教于樂、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中,讓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探索新的理論知識。數學課堂上趣味性的增強,有利于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受傳統教學模式思想的影響,應試教育仍然是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采用的仍是通過課堂由教師傳授知識,課下要求學生進行題目的教學辦法,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難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一視同仁的教學方式,也導致教師難以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特征,開展差異化教學。接下來,筆者將結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對如何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趣味化教學提出幾點策略。
一、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處于權威性的主導地位,自然而然與學生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在課堂上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趣味性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需要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地位相處,加強課堂上的互動交流,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奠定基礎。在課堂上以建立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數學課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勇于論證,在討論交流、主動探索的過程發現數學規律,教師通過答疑解惑,糾正探索過程中出現的認知錯誤與理解偏差,為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樹立科學正確的數學思維。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時、分、秒》的課程中,就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結合生活經驗比如過馬路等紅綠燈、上學放學的時間等,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掌握一小時等于60分鐘,一分鐘等于60秒的知識,在各小組的練習比拼中,熟練掌握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調動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數學現象的興趣,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在教學中構建生活化情境
趣味性教學方法不拘泥于一種方式,有上文所說的互動小組學習的方式,還有互動模擬表演方式、游戲方式、引導方式、趣味講授方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學目標的完成效果靈活采取多樣化的趣味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訓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實用性。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元、角、分》的課堂上,就可以將教室模擬成商店,由不同學生扮演商家和顧客的角色,設置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冰糕、玩具等不同定價的商品,構建起一個模擬消費的情境。扮演顧客的學生可以在購買商品付錢、扮演商家可以在為顧客找錢的過程中,初步掌握人民幣單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通過現實化生活的情境模擬掌握元、角、分簡單的計算方式。
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教學方式也要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應當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方式中,相較于書本教材,多媒體、電腦、手機等數字化媒介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以動畫、視頻的方式直觀展示比較抽象的圖形構造,比如教師通過制作微課視頻的形式,在課前以微信群或QQ群提前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課程中,在微課中以圖片或者視頻形式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冰箱、空調、蛋糕、高樓等,引導學生發現其中共同特點,提前思考點線面構成的立體圖形具備的特征。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帶入到課堂中,可以增強學生對于立體幾何圖形的感性認識。在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初步認識后,以折疊紙盒動手實踐的過程,去推導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
四、選擇游戲化教學的方式
在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探索中,通過實踐發現,在課堂上適當以游戲化教學的方式是學生有效理解知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興趣化教學提倡的就是讓學生發現并享受學習中的樂趣,游戲與教學的科學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應用和創造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就可以將學生喜愛的卡牌游戲引入到教學中,教師通過隨機方式向學生分發一些不同圖案的紙牌,要求學生將紙牌上同一圖案的紙牌三張為一組,但是由于紙牌數量的限制,學生通過分發紙牌發現會有單獨圖案的牌無法形成一組。通過游戲操作和觀察思考,使學生經歷余數的產生過程,理解余數的表達意義,將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趣味課堂的游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究精神和抽象概況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趣味化教學實踐之前,教師首先要明確趣味化教學的教學目的,趣味化教學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是滿足學生在求學之路上求知欲、幸福欲的一種教學方式。趣味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筆者認為是在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自由數學課堂氛圍,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模擬現實生活情境、游戲化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有效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優化數學課堂知識的應用性,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意識,為學生成為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沈倩倩.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 2017,40(44):124-124.
[2]羅彥明.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4):262.
[3]何瑞.讓“微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