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中小學生終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小學生存在實踐能力弱,自理能力差,學習方式死板等問題。可以通過在勞動實踐之中定向教育、培養核心能力的方式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社會和學校對其的重視程度都在不斷提高。學生應當具備的最核心的知識能力以及培養途徑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尤其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核心素養內容以及培養途徑都應該做出一定的調整。
一、中小學生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現在很多中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教師的關愛,使得學生勞動實踐能力較差,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玩電子產品,動手實踐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學生勞動實踐技能的提高。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學校缺少勞動教育,盡管中小學開展勞動課,但有的學校缺少對勞動實踐課的重視,有的教師本身勞動實踐能力就較低,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向學生講解勞動實踐方面的知識,就讓學生自己練習,由于中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2+2+1”式的家庭環境下,溺愛使學生養成了“庸、懶、散、慢”的生活作風,如果缺乏必要的評價體系,且缺少教師的監督,讓學生自己練習,會降低學生對于勞動實踐學習的興趣,無法充分發揮勞動實踐課的作用,與最初的目的相違背。
(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中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生活閱歷有限,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如果學校沒有對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教育,無法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實踐的重要性,也就無法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觀念,加強對勞動實踐的重視,充分發揮勞動實踐在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作用,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因此,要想解決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優勢,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學習方式死板
在中小學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學習方式死板是整個過程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課堂學習上,中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聽教師的傳授,而較少有學生自己開動腦筋進行思考,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并且在課堂上,中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也不積極,教師講什么內容,學生就聽什么內容,缺少互動,教師就不能夠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這方面看來,中小學生更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在課余時間內,中小學生的自主能力不強,他們只完成了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不能自主地學習課外知識,不會對課堂中學到的內容進行拓展,長此以往,中小學生的知識面就會變得非常狹窄。
(四)勞動意識弱
在當前社會下,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薄弱已經成為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這是社會的大環境造成的。當今社會中,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享受著多人的寵愛,家人舍不得子女勞動,對子女的事情一手包辦,剝奪了他們獵奇的思想,以及實踐的機會,長此以往,就導致了中小學生勞動意識薄弱這一問題。若想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就應當從根源解決問題。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為中小學生提供一個正確的學習、成長環境,使中小學生在家庭中培養自身的勞動意識,為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二、 勞動實踐在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若想使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所提高,就應當注重對中小學生的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為孩子提供實踐的平臺,這樣才能夠在學校教育的引領下,提升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
(一)開闊學生視野、提升知識儲備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于,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針對于此,學會學習方法在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為了有效地強化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地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重新認識學科活動的真正價值。另外,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以便實現核心素養的要求。
勞動實踐在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中能夠起到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知識儲備的作用。具體而言,學生通過灑掃、家務等勞動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出其自身的學習興趣,更使其將勞動實踐與自身原有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根本上提升勞動實踐自身的教育意義及社會意義。同時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期間也會對社會知識擁有初步了解,切實提升學生自身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
所謂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寬泛地代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中小學生心理上的健康。提出這一核心素養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高尚情操。如體魄強健,意味著體格與精力的充沛,不僅學習變得輕松,各類疾病也不會再以逐年增長的趨勢來威脅學生的成長。當然,身心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接受考驗后,才逐步走向穩定的。這期間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學校、家庭的教育教學工作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現有勞動實踐過程中,主要以學生對實際生活及社會生活的參與為主,因此其與其他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時,勞動實踐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培養學生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讓學生通過主觀能動性的意識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去,并在不同種類勞動中,切實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與生活閱歷。
(三)增強學生的生活理解能力
社會性是人類個體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正確協調處理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對于人類個體的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其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結意識和互助精神;能自主作為,履行對自身以及他人的責任;能夠明辨是非,具有規則和法制意識,積極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夠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行動。
中小學階段學生具有生活經驗較為淺薄,活潑好動等特征,因此對其進行必要的勞動實踐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活理解能力已成為現階段各中小學校積極響應素質教育號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僅如此,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也可在原有基礎上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并將在實踐活動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為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學生職業理想和感恩意識
通過進行勞動實踐,學生能夠找到學習之外的興趣。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奠定了學生的職業理想,例如愛好拍照的學生可能以后會從事與攝影有關的工作;對花草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在潛意識里培養了對于園藝的喜愛。以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孩子們通過勞動實踐,體驗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付出和承擔的壓力,也可培養其對家庭和社會有感恩意識。
(五)強化學生創新能力
勞動實踐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充分表現,中小學生正處于創造力最為強盛的時期。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的好奇心都能夠轉變為其自身的創造力。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參加實踐活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進行剪紙和刺繡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原有的知識水平對作品進行創新,將自己的想法注入剪紙與刺繡當中,有利于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專注做事的意識。
總而言之,當前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豐富的人才,需要的更是具有高技能素養的人才。在對中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教育過程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從書本中看世界,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開闊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曉峰.“身體”視域中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價值與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3).
[2] 鮑忠良.青少年學生勞動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J].教育探索,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