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就是說,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因為“一言堂”“填鴨式”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教育模式視教師為課堂的主體。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注重的是對教材上知識的講解,而且沒有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只是被當成了儲存知識的容器,這樣很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也不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守舊的教學觀念,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來,使學生釋放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的自主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既參與了課堂教學,與教師、同學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為高效英語課堂的建立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重視語法感知
語法感知不應該在孤立的句子中進行。而應該把語法知識與情景尤其是課堂真實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那么語法知識就會真切可感,而不是抽象空泛,學生不僅在情景中輕松的掌握了語法,同時還進行了語言實踐。雖然真實的語法情景比依靠學生回憶想象營造出來的情景更鮮明形象,更富有魅力。雖然課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設情景有一定的局限,然而,教師只要多留心,多想辦法,多總結經驗,充分利用課堂上能為學生感知的各種人和事,比如天氣,教室中的擺設和教具和簡筆畫,教師和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師自編的童謠。歌曲,游戲等等都能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踐的語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學習語言。
在語法感知上,英國專家提倡采用這樣的教學順序:首先,讓孩子在一個有意義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意義;然后,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際性活動,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會運用的基礎上,教師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則上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
三、善于教學總結
作為教師,每一堂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處.或是教學過程達到預先設計目的的做法,或是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應變過程,或是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運用的感觸,或是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或是雙邊活動中開展很成功,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獲,課后及時反思,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們歸類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會大有好處.
另外,任何一節課,即使教師的備課十分細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的闡述有失偏頗;或者感到對某個問題的處理力不從心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只有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訓,及時彌補不足,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也是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客觀需要.
四,提高教師自身修養
陶行知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或社會的眼光去要求和衡量每一個學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有開闊的眼界,在現如今的這個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學習好、分數高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唯一的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心靈,一個健康積極的心靈才是我們要追求的,不要只盯著成績,雖然在目前的教育評價體制下,學生的成績是和我們教師的切身利益相關的,但我們要放眼未來,我們初中教師是在培養優秀的學子,同時也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年輕人。所以,正如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中所說的:“自古行行出狀元,相信人人能成才。”“不當教書匠,要當教育家。”關注人的發展,做一個有眼界、有見識的教師。
綜上所述,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教學任務,我們不可以急于求成,否則只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對我們的教學實踐也要進行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使初中英語課堂活力四射、亮點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