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
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為使中學生物教育適應素質教育,所以要切實加強中學生物實驗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興趣的源泉蘊含于學生親自探索和發現知識本質的勞動中。”所以,教師就應充分地利用實驗這塊陣地,培養學生求知欲,并對學生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下面我就以下幾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一、通過生物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生物每一實驗都有具體的要求及嚴格的操作程序,所以,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學生按老師的規范動作來完成實驗。如在做“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時,由于有的學生用清水代替生理鹽水,沒有漱口,蓋蓋玻片時壓入氣泡等一些不規范操作,給后來的觀察帶來困難,往往不易找到細胞,看到的細胞往往已經變形,從而導致實驗的失敗。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是衡量學生實驗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只有操作準確,才能避免失誤,保證實驗效果。如:“觀察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中,要把握關鍵因素--溫度,若溫度過低,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若溫度過高,破壞酶的活性,酶不起作用,從而導致實驗的失敗。
像以上的問題,要求老師在平時實驗操作中注意加強學生實驗基本功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一些技能和技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二、通過生物教學實驗,可激發學生求知欲
樂學源于教學過程中的真情實感,可以歸結到一個求美的過程。所以,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尋找美、創造美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實驗時,當學生在視野中看到的血液流動似小河流水,求知欲望大增,教師就此適時引導:你能判斷出哪條是動脈?哪條是靜脈?哪條是毛細血管?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通過學生親自實驗,激發他們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
三、通過生物實驗分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每一生物實驗通過正確的實驗操作,最終會產生一些現象和結果。這時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他們去探討,多問幾個為什么,可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如在做即脊蛙反射實驗時,有的組同學剪去頭部后,蛙過于活躍而亂動;有的組同學蛙反射不靈敏,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為什么從齊鼓膜后緣剪去頭部?在用酸刺激脊蛙時,為什么用0.5%--1%的硫酸,濃度過低或過高為什么不行?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促進他們能力的形成。
四、通過生物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實驗過程中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是他們創造和發明的基礎,也是他們驗證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前提。
1、比較觀察法,比較觀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點,比較其異同的方法。在觀察兩種以上的生物體或生物標本、掛圖、模型時,要指導學生運用比較觀察法。例如:觀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態時,運用該觀察法。
利用比較觀察法,使各項觀察點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記憶,避免了觀察內容的混亂。
2、循序觀察法,循序觀察法是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如觀察根尖的結構,自下而上;觀察莖的結構,由表及里;觀察蚯蚓的消化系統,由前往后。
循序觀察法能對生物體整體或局部的形態結構全面觀察,觀察過程詳盡而條理清晰,避免了遺漏觀察點的現象。
除上述幾種觀察法外,還有多種,在實驗中,同學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觀察過程中,要求做到點面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培養觀察能力。
五、通過生物實驗,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該把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理念放在首位,教書必須育人,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往往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實驗中,有時會發現和結論不相符的現象,應教育學生要尊重事實,敢于探索。如:學生做光合作用實驗時,發現有的被遮光的葉片遇碘也變藍了,這時學生就爭論開了,認為結論不正確,我就啟發他們,幫助分析失敗原因,為了尋找原因,讓同學與教師做的或處理較好的小組對照,使同學們確信書本上結論是正確的。通過討論和驗證,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六、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和變通能力
實驗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想象,讓其試著在多個地方挖洞,突破思維定勢,輔佐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應設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綜合大量已學過的知識,想象和設計出自己的解答方案,不搞整齊劃一,不指定固定的操作軌道,讓學生有棱角。如:做“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給同學們設下幾個問題來思考:綠葉在光下,若周圍有少量、沒有或有大量的CO?會對制造淀粉有什么影響?光照強、弱、無又會對綠葉制造淀粉有什么樣的影響?學生為了探索這些問題,他們會精巧地設計各種各樣的探索方式來尋求問題的解決,鍛練了他們思維的多向選擇性,又發展了求異探索、創新和變通能力。
七、通過實驗教學,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為使課本知識用于實踐,教師應動員學生以大自然為課堂,廣泛地接觸動植物,積極開展生物課外實驗。例如,學習植物類群后,結合所學知識,組織學生在校園里認識各種園林植物,同時結合環境保護,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益鳥益蟲,激起了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的思想意識。在課外實驗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我們學校周圍,近幾天,塵土滿天飛,吹得人們睜不開眼,能見度降低。結合這種現象,我讓同學們分析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從自我做起,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保護生態環境。
通過課外實驗,培養同學們學習興趣,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鞏固、加深和擴大了學生課外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使生物課建立在高度直觀的基礎上,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生物實驗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是生物教學滲透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所以,我們要切實加強生物實驗教學。
劉愛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