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燕
2022年版課標關于“核心素養內涵”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特別強調了“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通過設計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呢?
一、借助角色轉化,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教材中選編了許多敘事性文本,在這些文本中作者大都會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敘述。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轉化敘述視角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述說文本內容,以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如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一文主要講述了海力布為了拯救鄉親們的性命寧愿自己變成石頭的故事。課文采用的是全知視角敘述,作者既知道海力布為什么要勸鄉親們搬家,還知道海力布把搬家原因說清楚可能產生的后果是什么。而在故事中,鄉親們不知道海力布把搬家原因告知他們以后會產生什么后果,如果教師能夠變換人物視角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訓練,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鑒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如果你是鄉親們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向你的孩子或者別人講述這件事情?如果讓你把這個故事簡要記錄下來,你會怎樣寫呢?在這個情境中,內容是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并且這個情境是與語言運用相關的,不僅指向了角色的轉換,還與本單元的習作要求相契合。要想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學生要真正走進文本,想一想假如自己是鄉親們中的一員,看到海力布為了救大家變成了石頭,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并講給別人聽,從而把創造性復述課文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在敘事性文本教學中,教師要用好教材文本,讓故事中的不同人物“開口說話”,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讓學生真正有話可說,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實踐目標落到實處。
二、善用課文留白,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真實的語言運用離不開教材。教師要善于發掘文本的留白處,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除此之外,文章的省略處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訓練內容。
如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結尾處“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但從此沒有再見面”這部分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給學生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教學時,教師可以借此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假如你是作者,當你收到閏土托人帶來的一包貝殼和幾支好看的羽毛時,你是什么心情?你可曾送他東西?想一想,你會送閏土一些什么東西,你是怎樣想的?你和閏土長時間沒有見面,你會給他寫信嗎,寫些什么內容?”這一情境的設置是對課文省略部分的補充,合乎故事情節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在延續文本邏輯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完整的表述,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豐富了課文內容,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對于課文的省略處或者留白處等,教師要善于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練習語言表達,讓學生真正有話可說,走進人物內心,體會到積極語用的語言魅力。
三、活用課后練習,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課后練習凝聚著編者意圖與教學指向。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課后練習的特點,將其轉化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用實踐,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以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的課后練習2為例:“假如你是一個解說員,會怎樣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演化成鳥類的過程?”在這道練習題中,“假如你是一個解說員”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把恐龍飛向藍天演化為鳥類的過程介紹給別人聽。要想完成這個學習目標,學生就不能照搬課文內容,而要認真研讀課文,把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梳理,提取出關鍵信息,再向他人介紹。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介紹的時候要根據課文內容適當融入一些自己的見解與看法,這樣一來,課后練習對學生來說就不僅僅是作業要求,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語文實踐活動。
教材中的課后練習有些蘊含著一定的語言情境,有些與情境無關,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將其轉化為適宜學生理解接受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可以凸顯出課后練習的教學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引用單元任務,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教材以雙線組元形成單元結構。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單元雙線目標設計語文任務群或者項目化學習活動,單篇課文的學習要在單元整體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展開,這樣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契合單元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依據本單元雙線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以“感受愛、交流愛、表達愛”為主題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可以以“鼻子一酸”為教學出發點,讓學生先聯系上下文說說作者“鼻子一酸”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向學生展示一些讓人“鼻子一酸”的生活場景或者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鼻子一酸”,最后讓學生回想生活中自己鼻子一酸的時候,把自己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寫下來。教學《父愛之舟》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蘊含的父子情深,然后引導學生就自己與父親相處時的情境進行交流,最后讓學生運用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表達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情感。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結合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然后說說在平時的生活中爸爸媽媽分別是怎樣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從這些事情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最后讓學生結合本單元習作“我想對您說”的要求進行習作訓練。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遵循單元雙線目標要求,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可以落實單元雙線目標要求,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五、借用生活場景,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教師依據課文特點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可以凸顯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凸顯語文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世界地球日”為訓練契機,為學生創設真實可感的語言運用情境:同學們,世界地球日就快到了,請你為保護地球環境設計具有創意的宣傳標語。另外,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保護地球”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或者演講活動,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情況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情境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把學生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向關注當下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可以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達到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語文,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教學中,教師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師要能夠依據文本的特點,創設出契合學生需要的真實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適切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智慧,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宿遷市宿豫區廬山路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