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質量,實現高質量育人的重要路徑,是“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要求。學校作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中堅力量,要以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實施協同育人特色項目、開展協同育人立體評價為抓手,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社共育;協同育人體系;立體評價
大連市中山區望海小學(以下簡稱“學校”)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背景下,積極開展家庭學校社會共融、共通的協同育人工作,匯集各方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之路。
一、頂層設計,構建協同育人體系
學校秉承“守望童心,花開成海”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堅守兒童立場,尊重兒童喜歡”的文化定位,緊密結合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辦學特色,建立教育共同體,構建五育融合的協同發展機制。
(一)探索機制建設路徑,實現課題引領下的階段發展
學校以遼寧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課題“小學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為引領,遵循“發現問題,建立愿景—多途徑探究實踐—反思總結,糾偏調整—多次實踐,反復驗證—提煉經驗,完善制度”的研究路徑,建立機制建設的循環鏈。具體分為三階段進行機制建設:一是育人目標認同階段,發現問題,建立愿景。我們以“好習慣,我們同行”為主題,采取問卷和訪談等多種形式征集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確定協同教育的育人目標。二是協同育人途徑的設計與實施階段,開展多途徑探究實踐,反思總結,糾偏調整。我們以校園開放為核心,建設線上、線下立體溝通平臺,開發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挖掘教育資源,構建教育網絡。三是制度完善階段,多次實踐,反復驗證,提煉經驗。我們以《望海小學學校章程》為基礎,從實踐中汲取經驗。
(二)建設立體化管理網絡,實現人力共濟與資源共享
學校圍繞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三個維度,建設三級管理體系,厘清主體責任,優化協同育人隊伍結構,形成立體化管理網絡。
1.學校方面側重示范引領
從育人主體上看,校長、德育部、班主任、學科教師從不同側面發揮價值引領示范作用。校長為主要負責人,德育部從傳統文化教育、德育實踐活動設計等角度凸顯學校德育特色;班主任側重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構建特色班集體;學科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和學科實踐活動,育智、賦能、塑魂。
2.家庭方面側重生活實踐
學校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義工團隊。家長委員會按照《望海小學家長委員會章程》全面參與學生教育目標的制定,負責開設以班級為最小單位的職業啟蒙課程;家長學校則側重家庭教育課程的研發與實施,開展榜樣家庭宣講活動;家長義工團隊根據特長以不同角色參與學生的活動組織、考試評價等。
3.社會方面側重拓展體驗
學校與學軍學農實踐基地、望海社區、中山區圖書館等單位和機構合作;邀請轄區派出所、檢察院、中山區消防隊、交警隊、法律中心共同進行以“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為主題的校園安全教育,發揮專業力量;學校還與疾控中心、心育中心建立常態化聯系,定期開展衛生健康主題活動。社會方面的共育體系從不同角度發揮了專業價值,帶動學校協同育人體系良性循環和縱深發展。
(三)完善協同育人制度體系,實現共育生態可持續發展
學校作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中堅力量,在打通共育通道、建章立制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望海小學協同育人制度中,學校構建了三大制度體系。
1.校本研究制度增強共育科學性
學校建立校本研究制度,以課題為引領,推進協同育人問題導向的科學研究,探索新時期協同育人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依托以校長為首席指導師的“大連市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學校組織力量開展協同育人工作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進行推廣,覆蓋更多的學校和家庭。
2.家校合作制度增強共育實效性
學校建立了家庭教育導師制,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家庭教育導師由正副班主任擔任,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組建家長志愿服務團隊,走進學校,走進課程,走進兒童;建立校園開放制度,明確家長參與學校課堂、活動、考試評價的具體時段以及方式與任務。學校還制定了《望海小學信息溝通平臺管理制度》《望海小學家長約談制度》等。
3.社會協同制度增強共育系統性
為解決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學校將社會協同融入課程體系,設計序列,遞進式開發。學校制定了《望海小學社會共育分工負責制度》《社會實踐定期活動制度》,建立了《社會實踐活動應急預案》,規范了對相關團體、機構、人員的驗證和邀約流程。
二、創新舉措,彰顯協同育人特色
在協同育人實踐中,望海小學根據學段特點,形成了“一個核心、兩個載體、三方聯動”的思路,即以養成教育為核心,以課程建設和主題活動為載體,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育人作用。
(一)建構家校社互動課程體系,突出理念認同
學校建立了學校主導家庭支持課程、家庭需求學校支持課程以及社會參與課程。學校主導家庭支持課程以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為核心,包含親子團訓課程、親子共讀課程等,注重信息宣傳與案例分享。家庭需求學校支持課程主要以正面教育家長課堂為主,學校調研家長需求,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年段開設系列課程,注重培訓講座和實操指導。社會參與課程重在開放和邀約,學校的家長課程在中山區委“V中山”平臺上發布課程預告,此舉不僅服務本校家長,還為區域家庭教育提供了資源。學校的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多次到廣播電臺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工作,主講的視頻課在大連市家庭教育官方媒體上播出。學校還組織社會力量參與課程建設,實現三方互動。
(二)開展創意主題實踐活動,突出行動協同
學校在協同育人內容、形式、課程及資源建設方面始終堅持“創意無限,效果可見”的原則,開展了眾多獨具新意的協同育人主題實踐活動。
在養成教育環保主題項目中,學校設計了“輝煌成就70年,綠水青山看大連”主題活動。圍繞這一主題,學校從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進行學科主題教育和滲透,引領學生從城市變化、垃圾分類等方面關注環保;假期,家長和孩子一起“帶著攻略去旅行”,將環保教育應用于實踐生活;同時,學校與望海社區在植物園聯合開展拓展體驗活動,植物園的工作人員向學生講解植物知識,學生開展志愿者環保行動;學校還與專業機構聯合,開設“青蛙之旅自然教育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學生體驗。
在以“雙新”“雙減”為指導思想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家校社聯動創意“種子課程”。學校以“盲盒種子”為返校復學禮,涉及覆蓋全學科、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種子成長課程,學生得以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學科素養,記錄從播種到成熟的全過程,體驗從種子到蔬菜,再到餐桌的家庭種植活動。教師圍繞主題項目的協同育人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再到素養的全面提升,真正把課堂開在了沒有天花板與墻壁的地方。
(三)設立校本化專項實踐課程,突出線上線下融合
學校還開設了品牌課程——“幸福小當家”勞動教育實踐課程。該課程以三個不同層級的“家”為基本支架,突出“家庭,家務勞動的啟蒙館;學校,自我勞動的故事田;社會,公益勞動的實踐場”。學校圍繞自我服務—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的遞進邏輯,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五育融合實踐載體,精心打造的“‘烹然心動美食坊”為學生烹飪與營養課程的實施提供專業場地。學校將六年級掌勺一頓年夜飯定為課程目標,根據年段特點,科學設計菜譜,通過烹飪安全、課程教師、課程支架、展示評價等多維度建立課程體系。
寒暑假及線上教學期間,學校則重點開展“小鬼當家”親子勞動實踐課,確立了“勞動實踐+探究學習”的新型課程實施模式。學校根據課程內容,研發了“活動體驗卡”。“活動體驗卡”即學生的勞動實踐支架,其中包含對勞動內容的認識、勞動實踐的步驟與過程、作品展示、個人感悟等多方面內容。實踐支架的創設幫助學生積累了勞動知識,深化了程序性思維,升華了勞動感悟,體現出新型勞動的探究味道。根據家務勞動的特點,學校邀請家長在學生家務勞動中給予適當指導,記錄感言。學校主導—家庭實踐的勞動模式,為家校協同育人開辟了新路徑。
三、立體評價,增強協同育人實效
學校依托評價體系實現精準定位,增加協同育人實效,以明責任、會傾聽、樂學習、常陪伴為目標,建立了《“家長好示范,學生好習慣”好家長評選制度》;以“每日閱讀,親子共讀”為基本標準,建立《望海小學書香家庭評選制度》并圍繞雙評選設計推廣活動,邀請獲獎家長擔任每月一次的“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升國旗”主題升旗儀式的升旗手;設立“一盞燈,一席話,一段路”書香家庭交流會,邀請獲獎家庭代表與全體家長交流分享家庭讀書經驗。學校編印的《好習慣,我們同行》文集里收錄了64個家庭的教育故事。這些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鮮活生動,實現了優秀家庭教育的有效傳播。
學校還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建立360°立體評價。在學生學業評價中邀請家長以專項評委的身份參與評價全過程,在學科實踐活動的表現性評價中建立自評、組評、師評、家評的立體評價體系,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功能,全面關注學生成長。實踐證明,只有把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股力量融為一體,不斷提升學校辦學的內生動力,發揮協同教育優勢,努力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讓青少年健康成長,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教育集團.“FSC家校社共育體系”助推學生全面發展[J].北京教育,2019(9).
[2]郭鳳群.把“問題”作為家校社一體化建設的寶貴資源[J]. 人民教育,2022(23).
[3]于偉.激活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細胞”[J].中小學管理,2022(6).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