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中國郵政網絡學院把新技術、新模式融入傳統的培訓業務中,目標是打造集培訓、學習、能力成長于一體的“元宇宙”。
關鍵詞 職業教育 線上培訓 新技術 新模式
在三年疫情中,雖然病毒肆虐,但很多機構并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仍在多方面取得突破,為搶抓后疫情時代發展先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郵政網絡學院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內負責全集團線上培訓的唯一機構,負責整個集團公司線上培訓平臺的開發、運行保障和支撐服務工作。談到疫情中的培訓工作,中郵網院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劉海云對本刊說:“我們當時唯一考慮的是,要發揮線上培訓的優勢,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對培訓的需要,為集團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
為企業業務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中郵網院在疫情期間開展培訓遇到很多困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課程開發。劉海云提到,之前很多培訓課程是企業老師到中郵網院或集團總部去錄制,因為疫情暴發,此項工作受到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郵網院另辟蹊徑,指導企業老師自己錄制音頻,再由網院結合老師發來的講義和PPT制作課程。
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中郵網院的培訓仍然取得了突出成績。網院著力打造了教育培訓“PC+App”兩翼雙平臺,優化線上學習、移動學習、直播培訓、以考促學四種培訓方式;完善了專業培訓運營、考試競賽評價、集中培訓數字化與資源智能服務四大體系。
在學習資源建設方面,中郵網院按照“整體規劃、規范建設、分類推送、分級實施”的原則,統一編制全網資源建設規劃,引入大量外部資源。這不僅豐富了課程形式,也將內容拓展到科技、文化、歷史等多個領域。
根據行業發展要求,中郵網院實現了企業金融類崗位資格認證全覆蓋,涵蓋郵儲銀行所有崗位、代理金融和保險主要崗位,實現了相關崗位持證上崗、崗技匹配。2021年完成了52.9萬人次的崗位資格認證考試。
三年中,中郵網院線上培訓取得了長足發展。線上培訓班數量和培訓人次從2019年的585個、313萬人次發展到2022年的1887個、585.6萬人次,分別增長了322%和187%,為疫情下的企業業務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以“兩個轉變”提升傳統培訓
在開展線上培訓的同時,中郵網院實現了對傳統培訓的新突破。
首先,培訓向學習轉變。中國郵政集團正在向學習型企業邁進。為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以方便的手段、豐富的資源,打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為此,中郵網院堅持推廣移動學習,不斷改進產品性能,增加學習資源,貼近用戶需求。目前,移動學習已成為企業員工的主要學習方式。針對企業一線攬投人員,網院還和軟件開發商合作,在攬投PDA上推出培訓學習模塊,并對攬投PDA的終端、網絡環境進行系統優化。此外,根據攬投人員的學習特點,網院還開發了短視頻、圖文等適合攬投人員在工作環境中隨時學習的內容。該項工作獲得了集團公司2022年度的管理創新二等獎。
其次,培訓向知識服務轉變。針對目前存在的課程資源傳播知識的顆粒度粗、針對性差以及員工學習效率低等問題,中郵網院利用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了針對金融業務的知識服務系統,通過對企業內專業知識的抽取、融合、推理,構建了基于“實體—關系—屬性”的高級語義知識服務體系,實現了知識搜索、知識問答、知識推薦等功能,并在中郵網院移動學習App成功上線。
中郵網院還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在郵政企業標準資源庫的基礎上,構建了郵政企業標準知識庫。從原來只能通過標題和摘要檢索標準,轉變成可根據關鍵詞檢索到細粒度的條目內容,并將原來企業標準轉變為面向業務場景的可視化圖譜展示,大大提升了標準的可用性。
以新技術拓展新應用場景
對于新技術,網院的做法是先了解、跟蹤,不斷和廠商交流,了解業內最新發展情況。當這項技術發展基本成熟,在業內已經有一定范圍應用后,再考慮進行嘗試性應用。如果成本收益適合,再進行大規模推廣。
三年中,網院不斷嘗試將新技術應用到企業在線培訓中。以互聯網直播為例,網院搭建了自己的直播平臺,外部集成了多家基礎直播供應商,內部與網院的認證系統、培訓系統打通,開發出企業專屬的直播培訓平臺。在保障企業業務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容量、高帶寬、成本低、穩定性強的優勢。網院開展的直播培訓,從2020年剛上線時全年764場32.7萬人時,發展到2022年1808場145萬人時,并形成了很多“一月一講”“每周一訓”“大講堂”等固定的品牌培訓項目。
網院還探索通過AI、MR等開展針對員工場景化的技能培訓、測評等功能,嘗試將原有視頻課程資源轉換為有質量的文字資源,通過知識圖譜為學員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對于ChatGPT,網院正在關注該技術及國內相關廠商的研發情況,初步設想應用在企業內的知識服務和能力測評方面。一旦實現,該技術及其他新的技術,將可以回答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類業務問題,還能實現員工業務能力評測。
“我們希望不斷把新技術、新模式融入傳統的培訓業務中,打造集培訓、學習、能力成長于一體的‘元宇宙,形成友好、高效、隨時隨地的學習環境。” 劉海云表示,達到這樣的目標很不容易,要面對培訓部門接受程度低、嘗試新方式熱情不高等問題,仍需持續不斷的艱苦努力。
責任編輯:周淼?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