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靜
三年級開學,小金轉校而來。課間,正當我思考著如何讓新來的同學感受到班級溫暖,更快地融入班集體時,突然聽到班長在嚷:“雷老師,不好了,小金把軒軒打得流鼻血了。”我的憧憬頓時被打斷,怒火“噌”地由心中升起:這個學生怎么回事,為什么第一天入學就打人?
“為什么動手打人?”我壓著火問小金。
“我不是故意的,是他先擠到我了。我就是隨手一揮,沒想到會打到他。”他的臉上沒有絲毫歉意。
在小金的這份“見面禮”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他陸陸續續的打人“事件”。看來“秋后算賬”絕非良策。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決定從小金的家庭教育方面尋找原因,探究解決辦法。
一、抓契機,與家長平等對話
又一次打人之后,小金的父母被我請到了學校。面對被打女孩家長的聲討,小金媽媽含著眼淚不停地道歉,而小金的臉上仍是一副不在乎的表情。
小金爸爸嚴厲地命令小金向同學道歉,小金據理力爭。沒等小金說完,“啪”的一聲,一記耳光打到了他的臉上。
所有人都震驚地看著小金爸爸,我立刻上前制止。事情處理完后,我邀請小金父母來我們班坐坐。
“怎么樣,坐在這里是不是找回了當年上學時的感覺?”我努力緩和氣氛,見小金爸爸嘴角輕微上揚,“爸爸上學時是不是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我笑著問。
小金爸爸看了孩子一眼,說:“我不會隨便打人,而且從來不打女生。”
“看來爸爸從小就是一個有原則的人,那你現在管教孩子的原則是‘小樹不修不直溜嗎?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小金爸爸一愣,說:“雷老師,我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但他實在是太調皮了,經常惹事,他媽媽一直跟他講道理,根本沒用。”
“可是從小金的表現來看,好像一味地打也是沒用的,對嗎?那更像是作為家長的一種發泄。”見他的爸爸沒有反駁,我轉而看向媽媽:“可以看出,媽媽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平時肯定少不了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就剛才你一著急就落淚來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孩子產生了不好的情緒影響。”
班主任需要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一起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我認為應該:
1.關注應激反應
在孩子多次犯錯后,家長的心態是慌亂的,這時候他們處理問題的言行舉止最能反映這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所以,此時班主任要穩住心態,仔細分析,尋找有效談話的切入點。
2.堅持平等對話
在對話中,班主任應當將尊重對方作為前提,不予指責,聚焦孩子遇到的問題,與家長平等對話,體現真正的關心和愛護。
二、幫助家長做孩子的“領路人”
1.建議家長嚴于律己
孩子最善于模仿。小金愛動手,跟他爸爸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所以我跟小金爸爸做了一個約定——今后無論多生氣,堅決不能動手打孩子。改變家長是改變孩子的前提。
另外,通過班級“心語信箱”,我了解到很多孩子抱怨爸爸媽媽整天盯著手機,不陪伴自己,其中就有小金。面對孩子們的訴求,我利用家長會,與家長共同制定“限屏公約”,提高自控力,對孩子多一些陪伴。
2.鼓勵家長努力提升
小金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主要問題在于,他們的教育方法較為單一。單純地“打”或“講”,不能對孩子產生持續有效的引導,他們有一種無助感,非常需要經驗指導,而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書中獲取知識。《教育男孩》是我特意為小金爸媽選的書。當我鄭重其事地把書送到對方手中時,每周一次的讀書分享就開始了。從一句話、幾句話,再到侃侃而談,我能感受到這對父母的進步,也能感受到我與他們的距離在慢慢拉近。
見此法行之有效,我與家委會商議后,在班級家長群組織了“共讀一本書”的活動,鼓勵家長們開闊眼界,從書中學習教育理論與方法,共同交流,共享感悟。
三、引領家長做孩子的“同行者”
1.了解孩子的需求,用“心”尊重
一次閑聊時,我得知小金在校外上毛筆字課,剛要開口鼓勵他,卻聽到他一聲長嘆:“我一點都不喜歡毛筆字。我喜歡跆拳道,可爸媽就是不讓我學。”看著小金憂愁的樣子,我撥通了小金媽媽的電話。果然如我所料——他們害怕孩子學習跆拳道后,會惹出更多麻煩;他們認為毛筆字一方面要考試,學來實用,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我仔細分析了小金目前的現狀,感興趣的內容,學不到,受壓抑;不喜歡的內容,非得學,被強迫。這顯然違背了“興趣班”的初衷。小金媽媽在我的溝通下答應會和孩子好好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雷老師,謝謝你,我媽媽終于答應帶我去學跆拳道了,太棒了!”看著他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也由衷地開心。“你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要做就做到最好,老師預祝你可以早日拿到跆拳道黑帶。”聽完我的話,小金鄭重地點了點頭。
2.了解孩子的優點,用“心”放大
一次家訪中,我詢問小金爸媽:“孩子最喜歡做的是什么?”“打游戲、看電視、頂嘴、打架、睡覺……”他們說了很多,卻始終沒有小金給我的答案,看得出孩子有點失落。“孩子的答案是讀書。”小金父母的眼神中有驚訝,也有慚愧。
其實,小金的“能言善辯”離不開讀書的積淀。而家長被孩子的“麻煩”吸引住了目光,對他的優點就沒那么上心了。我請小金父母仔細回憶孩子愛讀書的表現,“小金喜歡讀《三國演義》,最喜歡里面的關羽;他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后,一定會看會兒書;他一直跟我說想要個大書架……”小金認真地聽著,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
那天之后,小金擁有了自己的大書架,更令他開心的是,爸爸媽媽每天都會聽他“講書”。在班級的好書推薦活動中,小金用穩健的臺風、條理清晰的語言,第一次讓班級同學刮目相看。
3.了解孩子的不足,用“心”改善
小金打人,不是因為不講道理,而是因為他缺乏責任感。從家庭教育方面尋因,在于父母沒能及時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在小金的心目中,賺錢養家是爸爸的責任,事無巨細地照顧自己和妹妹是媽媽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一無所知。
正所謂說教不如實踐,我建議小金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跟著爸爸去上班,體會爸爸工作的不易;利用周末的時間,讓小金做“一日家長”,負責全家一整天的各項事宜,體會媽媽平日的辛苦;利用家庭會議的時間,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實踐中,孩子的改變悄然而至。
四、助力家長做孩子的“后援團”
1.創設機會,讓家長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
三年級下學期,我在班級板報處開辟了“寫作小札”板塊,同學的作文獲得五人以上的推薦,就可以展示在這個板塊中。出乎所有同學意料,第一位獲得展示的竟然是小金的作文;出乎小金的意料,他的第一位推薦人竟然是自己的爸爸。“小金同學的這篇文章寫得很用心,反復修改了好幾次。語言表達生動自然,內容飽含真情實感……”聽著爸爸的評語,小金的眼眶濕潤了。
久而久之,小金成了“寫作小札”的常客,小金爸爸成了他的“頭號粉絲”,對孩子的每篇文章都大加贊賞。小金在爸爸的大力支持下,在“從文”的路上越走越遠,在四年級時被推薦為作文課代表,一直延續到畢業。
2.把握機遇,讓家長成為孩子的“啦啦天團”
看著小金與同學們的相處越來越融洽,我開始思考是否還有更廣闊的舞臺讓小金發光。與小金父母一番協商后,我們一致認為他可以在籃球方面繼續發展,一方面可以發散精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團隊意識,提升責任感。
在籃球教練的認可下,小金自愿加入了學校籃球隊。他一次次代表學校出戰,越挫越勇,我想很大一部分動力來自球場邊家人的吶喊助威。
小金畢業后,我還能時常收到小金父母的信息,或分享孩子的“喜報”,或訴說最近的困惑,或單純的一句問候,如朋友般熟悉、自然。小金的一張賀卡,更讓我覺得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雷老師,感謝您對我三年的栽培,讓原本桀驁不馴的我回到正軌;感謝您平常對我的關心,即便我經常搗亂也能原諒我;感謝您找到了我的閃光點,并把它無限放大。在我心中,您是最好的老師,您甚至改變了我的爸爸媽媽。當我離開母校來到新的學校,被大家推舉成班長的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了對您的感激……
這三年里,我有效介入了小金的家庭教育,在與小金父母一次次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幫助、引導他們一步步成為孩子的“領路人”“同行者”“后援團”。父母的改變是小金能夠棄“武”從“文”的關鍵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