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煒婷
[摘要] 本研究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以班級里中等生為研究對象,以目前比較普及的班級授課制為環境背景,以課堂學習存在感為研究內容,著重關注班級里中等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感的真實體驗,利用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關注、建立信任、發掘潛力等教學技巧和方式給中等生積極的課堂體驗,進而促進教師教學以及其他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課堂體驗;中等生
班級授課制擴大了單位教師的教學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但在這種“批量制造”的班級授課模式下,教師在短短一堂課的時間里不能夠均等地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體驗,尤其是成績和行為都處于班級中等水平的學生。他們處于群體的中間段,既不會表現得那么突出,也不會行事莽撞,到處闖禍,但是這個群體的可塑性是不容小覷的。隨著新時代下素質教育的發展,容易被忽視的中等學生成為教育研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關注點。中等生在課堂學習中到底是怎樣的體驗?在課堂中,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提高中等生這個群體的整體水平,帶動他們的學習熱情?……這些已然成為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師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積極心理學的合理運用能有效改變中等生的學習狀態,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一、中等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
中等生往往是一群乖巧聽話、循規蹈矩、渴望成功的學生。但受班級授課制的影響,老師常常把精力放在優等生或學困生的身上,處于中等位置的學生受到老師關注較少,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這會導致學生的不自信,由此產生自卑心理。同時,中等生往往心里將自己和優等生做比較,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也會導致自卑。
(二)焦慮心理
首先,中等生在班級里展示自我的機會較少,當被老師點名時,往往會很緊張,緊張狀態下的自我展示總會不盡如人意,也會導致學生感到焦慮、無助,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此外,中等生往往想突破自己,取得進步,走向優等生,在這種高強度動機狀態下學生本身就背負著較大的壓力,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會存在差距,這就造成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導致學生情緒起伏大,內心焦躁不安。
(三)抑郁心理
大部分中等生在課堂上想要展示自己,但機會不多,當機會來臨時,又會害怕被老師批評、同學嘲笑,顧慮很多。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中等生往往會選擇在課堂上少說話,不發言,將想法藏在心里,這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表現不突出。長此以往,中等生變得內向,沉默寡言。這種“不得志”的情緒狀態會使學生變得抑郁。此外,中等生因為與老師沒有較親密的師生關系,遇到事情不會向老師傾訴,內心孤獨,抑郁的情緒便不會得到疏解。
(四)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中等生從眾心理嚴重,受他人影響大。如果周圍環境是積極的、上進的,中等生有可學習的榜樣,學習興趣容易被調動,就會正向發展;反之,周圍是消極的環境,中等生也會隨大流,貪玩,導致成績下滑,沾染惡習。
二、積極心理學與提升中等生課堂體驗的關系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積極心理學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關注人類和社會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有三大支柱,分別是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1.積極的情緒體驗
塞利格曼根據時間狀態的不同,將積極情緒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階段。例如,對過去的積極體驗主要有滿意、驕傲、平靜等,對現在的積極體驗有歡樂、喜悅、心流體驗等,對未來的積極體驗主要有希望、期望、信心等。簡言之,積極的情緒包括一切能讓人產生幸福感的情緒。
2.積極的個人特質
積極的個人特質即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人格特質。目前已經歸納出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創造力”“好奇心”“勇敢”“毅力”等,這24種人格特質最終形成6種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超越。因此,積極心理學旨在塑造一個人積極的人格品質,提升自身標志性優勢。
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社會組織系統即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積極的組織系統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個人特質,也是個人積極情緒體驗產生的源泉。社會組織系統包括多個方面,如國家、社區、學校、家庭等。當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能提供積極的支持時,個體很容易獲得積極的心態,反之則容易引發個體不良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
(二)積極心理學有助于提升中等生的課堂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更在于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良好情緒體驗下形成積極的個人特質,從而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
首先,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個體的情緒體驗,旨在通過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來發展學生的積極行為。在課堂上,中等生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自信心,缺少積極關注。他們因為不被重視,久而久之變得不愿意回答問題,不愿意與人交流,甚至自卑和抑郁。教師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以自己的愛去溫暖中等生,對不被關注的他們給予愛和積極關注,讓他們從關愛中獲得被重視的感覺,從而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和勇氣,調動積極的學習行為。
其次,積極心理學還強調要發展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包括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在課堂上,中等生往往有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無法大膽發言展示自己。在同伴交往上也表現得畏畏縮縮,各個方面的不如意極其容易影響中等生的情緒控制。通過對中等生的積極教育,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揚長避短,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自尊、自愛。
最后,積極心理學重視社會關系對個體發展的促進作用。在課堂上,中等生受到的關注較少,與老師交流的機會不多,形成了一種被動、消極的師生關系。在課堂發言時,中等生往往會緊張、焦慮、不自信,這也會引來同伴的嘲笑、輕視,消極的同伴關系由此形成。積極心理學幫助學生了解關系中的自我、他人與情境的關系,學習積極有效的溝通技巧,構建積極、穩定、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從而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
三、提升中等生課堂體驗的策略
(一)給予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1.給予積極關注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獲得老師的關注,同時也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首先,老師應該了解和關愛中等生,利用課后時間多與他們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明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其次,老師在課堂上還應該重視中等生,關注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如課上討論時走到學生身邊聽聽他們的發言,給予一些指導;做練習題時,查看中等生的完成情況;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心。
2.增強中等生的成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多給中等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被肯定的喜悅,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老師可以通過搭建支架的方式降低問題難度,讓中等生更容易獲得成功體驗。比如,在語文課上,老師請學生概括一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優等生而言,是比較容易的問題,但對中等生來說可能會出現語言啰嗦、概括不全等情況。老師就可以給學生搭建支架,提示學生從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個方面思考,或將問題設置為填空的形式,學生根據提示填寫關鍵信息即可。再次,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探究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完成,這樣既可以給中等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緩解中等生在課堂上發言的緊張感,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保持學習興趣。
3.采用正向評價
在課堂上,老師往往將贊揚給了優等生,表現平平的中等生在課堂上往往是自卑和不受重視的。因此,老師要關注對中等生的課堂評價,當中等生積極發言后,老師應該用真誠、鼓勵性的評價來激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優秀,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二)關注學生積極個人特質的培養
1.正確認識自己,學會自愛
老師要幫助中等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客觀看待自己,學會自愛。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其次,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步入優等生隊伍。
2.積極調節情緒,學會自尊
自卑是中等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在課堂上,教師要幫助中等生調節低沉、消極的情緒狀態,不妄自菲薄,學會自我尊重。比如,引導學生將自我評價的重點從同學之間的相對評價向個體內在的差異評價轉變,使中等生關注到自己的進步,提升自尊心。
3.嘗試積極行為,建立自信
對于中等生而言,改變現狀的有效方法就是積極地行動。在課堂上,首先,中等生要豐富參與課堂討論的知識儲備,比如,課文拓展知識等,從而提升課堂交流水平;其次,抓住多個機會展示自己,不斷磨煉,不斷克服緊張情緒,在一次次進步中建立自信心。
(三)優化學生的社會組織系統
1.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
首先,老師應該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不管學生學習處于什么水平,都應該平等對待,提升對中等生的關注度;其次,要多鼓勵中等生,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再次,不斷消除學生心中的顧慮,幫助學生克服自卑、膽怯心理,使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與老師交談;最后,還應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展示機會,鼓勵學生從實踐中獲得成功,逐步向優等生邁進。
2.關注同伴關系的發展
積極友好的伙伴關系可以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首先,可以組建學習小組或結對計劃,讓優等生和中等生形成學習共同體,為中等生樹立榜樣,二者在相互學習中形成積極的同伴關系;其次,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盡量避免公開批評或放大處理,從而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互相包容、輕松愉悅的同伴關系。
積極心理學強調要關注到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能關注自身成長,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擁有樂觀向上的心靈。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盡量關注中等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與認可,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養成積極人格。
[參考文獻]
[1]左志宏,席居哲.三種學業成績水平學生元認知、學習動機的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2005(05).
[2]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02).
[3]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 心理科學,2004(04).
[4]王芳菲.試論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應對方式的關系[J].科學中國人,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