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宣化鎮中心小學
李吉乾
雙減背景下,要求教師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要將時間還給學生,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并幫助其緩解焦慮情緒,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為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對他們智力發展水平、對壓力的承受能力等作全面評估,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在布置作業前進行預做。這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夯實其數學基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從科學調控作業結構、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指導建議。因此,學校、教師、家長都要做好相關配合。教師必須改變作業形式精簡作業量、優化作業設計,另外要注重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并布置作業,而不能在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一刀切”式地布置作業。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做作業的興趣。“減負”最重要的就是將學生從課余時間幾乎完全被作業占據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以防止他們陷入為完成作業犧牲睡眠時間的窘境。“減負”能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知識難度要高于低年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增加中高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壓力。教育者仍要注重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小學數學雖涉及一定的抽象性知識,但整體來講其抽象程度并不高。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減少作業量,增強作業的知識密度。要根據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情況,合理設計作業難度以及數量,從而建構可促進學生良性發展的作業體系。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做作業的主體,是鞏固知識的載體。因此,只依靠教師優化作業設計,并不能有效解決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學校、家長都要做出相應的配合。學校要不斷探索新的作業體系,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讓其將日常教學輔導和課后作業批改活動做出明確劃分。家長方面,學校要與其做好配合,鼓勵其及時反映學生在家完成作業時的表現,從而共同提高小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提高其數學素養。
小學生并不具備劃分作業難度的能力。面對龐大的作業量,他們只能按順序中規中矩地完成。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小學生對作業產生厭倦心理。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遵循“適量+優質”的原則精選題目。而且在將作業布置下去之前,教師要進行預做,以保證為學生設計的作業的適度性。
例如,在學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時,需要學生能根據具體情況列出算式并計算。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要分析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同時根據他們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以判斷其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通過設置不同難度梯度的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可以在作業中引入趣味性元素,如:“我國濕地公園中的動物種類繁多,光是鳥類就有271 種,爬行類動物有122 種,哺乳類動物有31 種,那么,如果讓你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你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又該如何作答?”教師并未直接設計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根據已知信息設問并進行解答,因此能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紛紛設置問題,并與同學進行分享,如“濕地公園鳥類和爬行類動物的種類加起來一共有多少?”“濕地公園的鳥類種類比爬行類動物種類多多少?”或“哺乳類動物的種類比爬行類動物種類少多少?”等。并列出算式271+122+31=424,271-122=149,122-31=91。而這樣的作業充滿趣味性,且作業量適中,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以往的作業設計目的都是為了固化課堂教學結果,因此作業形式十分單一,即通過讓學生接觸大量的習題來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但這類作業通常存在很大問題,配置過程中有較大的盲目性,習題搭配也較為隨意。雙減背景下,作業要“提質”。為此,教師要提前做好分析,要明確每道題包含的知識量,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優質習題,而不是以量取勝。通過篩選去掉重復、同質的習題,以引導小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有效夯實其數學基礎。
例如,在教授《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三個難度梯度的作業,以引導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鞏固所學知識。第一個梯度,可以設計一些基礎性問題,如:“如何定義圓?圓的特點有哪些?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形的?為什么這樣設計?”這類問題考驗的是學生對跟圓有關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關聯。而學生在接觸這類習題時,會馬上搜索相關記憶,并進行有效梳理,在回顧相關知識點的過程中,他們還能想到圓和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三角形的區別。而且中高學段的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與生活建立有效聯系;第二個梯度,可以設計一些進階性問題,如:“你還記得圓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嗎?”對此,學生可以通過翻閱教材或通過回憶等,回顧這部分知識點并作答;第三個梯度,可以設計一些圓的計算圓的面積練習題,同樣結合現實生活,如:“小明家有一個圓形水池,其半徑是10m,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呢?”學生就能根據:S=π×(r^2)作出計算。每個課后作業問題考查的知識點都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因此,小學生就能在做習題的過程中,再一次系統回顧相關知識點,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印象。
小學生年齡小,但其思維活潑,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的注意力也十分有限,在進行學習活動時,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一不小心就漏掉了重要信息。在做作業時,他們也很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十分影響做題效果。因此,學校要與家長做好配合。要讓家長做好監督工作,關注學生做作業時的整體狀態和做作業的用時等,并及時反饋給老師。這樣,教師就能及時了解小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再結合其作業完成結果作綜合判斷,了解其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對作業結構進行及時調整。
例如,在教授《測量》一課時,需要學生掌握用測量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類作業,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在40 厘米內?量一量它們的具體長度。哪些物體的長度在6 厘米以內?哪些物體的長度大于1 米?”這類作業有著極強的可操作性。為了增強家校聯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與家人一起完成該測量活動。這樣既能激發小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做作業時的狀態。另外,教師也可以對家長提出一定的要求,或布置一定的任務,如跟孩子一起完成課后作業,留意孩子做作業的狀態,判斷其對待作業的態度;觀察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判斷其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家長群為家長布置相關任務,同時也可以跟家長保持一對一聯系,以了解每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如此一來,家校之間就建立起了密切聯系,教師和家長可以互相反饋學生在校、在家的表現,這樣,雙方都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育手段,以促使小學生不斷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小學數學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他們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各種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鍛煉。小學階段的學生智力尚未得到有效開發,認知水平也十分有限,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仍停留在感性層面。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引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小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例如,在教授完《小數乘法》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生活類作業,并引入一些實踐類作業,讓學生敢于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一方面能提高他們作業完成的效果,另一方面能促使他們增加對數學、對生活的熱愛。如可以設計如下題目:“小明媽媽今天要做小明最愛吃的紅燒魚,但家里的醬油沒有了,就讓小明去買3 瓶醬油。到了超市以后,小明看見醬油的單價是8.5,請問,小明要想將3 瓶醬油帶回家,他至少要帶多少元錢去超市?醬油的單價是8.5,鹽的單價是多少呢?大家可以親自去超市看一看,并設想將5 袋鹽帶回家,需要用花多少錢?”這個作業既涉及小數乘法知識,又能讓學生進行生活實踐。針對前面的問題,他們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列出如下算式:8.5×3=25.5。而對于后半部分的內容,小學生會積極進行生活實踐,即親自到超市購買鹽。這時,他們就會了解鹽的單價,并根據作業,將單價乘以5,從而自主列出算式并解答。而為了進一步促進小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同類題目,要求題目必須聯系實際生活。這樣,小學生就能了解數學應用題的基本結構,也能了解其關鍵信息的引入原理,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水平有高有低,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雖然教師可以預做作業、引入多種作業類型,但不同小學生在做數學題過程中,仍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差異。因此,教師要注重給作業分層。
例如,在教授《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需要學生能夠獨立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能將簡單的組合圖形分解成熟悉的圖形,并計算其面積等。可見本課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平面圖形基礎知識。但由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數學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他們對平面圖形相關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有所不同。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則可以將作業分成兩個層次,并將其分發給綜合能力相匹配的學生。
第一個層次可以是一些基礎性知識,重點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如:“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哪些特點?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可以將這類作業分發給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第二個層次的作業則可以有一定的難度,可以直接布置一些練習題,但要控制好難度,各個習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難度遞進性,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鞏固知識。如:“小紅家有兩個四邊形花壇,一個是長方形的,一個是平行四邊形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5 米和3 米,而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跟長方形花壇的長相等,它的面積是15 平方米,那么長方形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行四邊形花壇的高是多少?”這樣學生就能分別列出如下算式:5×3=15,15÷5=3。通過習題練習,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關系的了解。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即教師要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性,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探究性習題。因此,教師要引入探究類作業,讓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既能促進他們提升合作精神,又有助于其創造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授《扇形統計圖》一課時,需要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讀懂扇形統計圖中的有效信息等。因此,根據本課知識性質,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展示豐富的圖示。具體可以將其整理到微課視頻中,將圖示和文字內容直接導入其中。接著將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同學們一邊觀看微課視頻,一邊做作業。可以展示中國居民的平均膳食寶塔和小明一家各類食物攝入量的統計圖,通過設置一些問題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根據所學知識,你能從這張圖中看到哪些信息?”接著引出本課基礎知識,以填空題的形式表示“扇形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用圓內的各個()的大小表示()占()的()。”這樣使學生既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又能進一步深化對基礎知識的印象。
總而言之,雙減背景下,中高學段數學教師要改變作業結構,要增加作業的類型、形式,同時要增加其趣味性、層次性。要讓作業面向全體中高年級小學生,要能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為此,教師要控制好作業的數量和作業難度,也可以適當引入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過程中發展創造力。這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彰顯,不斷提高其數學學習積極性,課上積極配合老師,課下認真完成作業,從而不斷提高其數學綜合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