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集海洋生態環境優化、漁業資源養護和產業融合發展為一體的可持續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我國是海洋大國,在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點綴著數十個港口城市,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正以領跑全球的水產養殖技術,將一片片藍色區域,變成一個個“藍色糧倉”。
多年來我國海產品的年產量居于世界首位,養殖水產品占到全世界養殖產量的60%以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首個關于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有估算顯示,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陸地耕種的1000倍。我國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建設“海上糧倉”潛力巨大。
多地進發,筑起“藍色糧倉”
《意見》鼓勵發展養殖水體在1萬立方米以上的深遠海養殖漁場,其中,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原則上布設在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米或離岸10公里以上的海域,重力式網箱布設海域水深不小于15米。
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此后,該省各地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吹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面,湛江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在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項目共3個,分別為遂溪縣江洪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湛江市硇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和吳川博茂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此外,已建成特呈-南三、流沙、東海島、東里、草潭5個深水網箱養殖園區,深海網箱數量達3500多個,占全省70%,另有桁架式養殖平臺1個。根據規劃,到2026年,湛江將建成5000個大型深水網箱、5~1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平臺、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同時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
金鯧魚是湛江養殖范圍最大的海魚品種之一,因為魚鰭和魚尾金燦燦,也被當地人稱為“黃金魚”。早在10年前,恒興集團就開始嘗試通過深海網箱養殖金鯧魚,但過去幾年由于養殖周期長,銷售時間短,金鯧魚一度價格低迷。該集團副總裁莫爵君介紹,4年前金鯧魚的價格一度跌至8元/斤,養殖戶每養一條都要虧2元。為此,該集團開發了預制菜,讓金鯧魚的銷售周期從原本的3個月延長到一整年,截至目前,金鯧魚的塘頭價大約在20~25元/斤。如今在湛江,金鯧魚已經形成一個百億元的產業。該企業高層接受采訪時表示,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具有養殖容量大、不受休漁期時間限制、魚類產出質量高等明顯優勢,以金鯧魚為例,一個100米周長的網箱年產量可達10萬斤,相當于陸上200畝池塘的魚產量。
為踐行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戰略,貫徹落實《山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建造了“耕海1號”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試點項目。項目位于煙臺市萊山區漁人碼頭以東四十里灣海域,總海域面積4646畝。項目分為兩期,“一期項目為鋼結構坐底式漁業養殖裝備,由3個大小相同的、直徑40米的圓形子網箱旋轉組合而成,3個子網箱猶如3朵花瓣,構成直徑80米的‘海上花概念。”山東海洋集團“耕海1號”項目工作人員介紹,每朵“花瓣”養殖體積約1萬立方米,總養殖體積3萬立方米。養殖品種主要為斑石鯛、許氏平鲉(即黑鮶、黑魚)、綠鰭馬面鲀、紅鰭東方鲀、大瀧六線魚、黃條鰤等名貴海水魚類。采用“5G+海洋牧場”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數字漁業,大幅降低養殖成本,提升養殖管理精細化水平,有效實現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年可養殖優質海水魚類20萬尾,年產約15萬公斤。
為進一步完善功能業態,提升品質內涵,強化“耕海1號”引領示范效應,山東海洋集團在做好一期運營的同時,開展了二期建設工作。二期項目于2020年12月15日開工建造,由海上綜合體平臺和休閑海釣長廊兩部分組成。一期與二期由休閑海釣長廊連通,共同構成“海洋之星”項鏈造型。主體平臺采用海洋工程領域的座底插樁式鋼制結構,平臺主甲板為五角星形,外圍直徑120米,主甲板面積8000平方米,上建主體設計有7層面積10000平方米的室內空間,分別設置綜合保障區、海洋漁業科普展廳、餐飲慶典區、賓客住宿區,平臺最大載客量630人,2023年5月正式開業運營。
三面環海的大連,亦是“海上糧倉”重地,作為全國重要的海參主要產區,2018年夏季,受長時間、大范圍、高強度的高溫悶熱天氣影響,大量海參死亡,產量大幅下滑。近年來,當地通過推進以海參底播增殖為重點的海洋牧場建設,拓展海參養殖發展空間。
現今,大連海參池塘養殖面積達100萬畝,底播養殖面積為90萬畝,網箱養殖規模200萬口,海參苗種和成品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2022年,大連海參全產業鏈創造產值超200億元。
“過往,海參的消費以禮品為主。而近年,消費者對海參產品營養價值的認知度在提高,海參消費開始進入更多家庭。目前,自己食用消費和禮品消費各占50%,這也意味著消費群體在擴大。”遼寧省海洋水產養殖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克詩表示。
據介紹,大連海參每年產量占全國海參總產量25%左右,占遼參總產量80%左右。今年春捕,海參個頭大、品質高,產量創近5年新高。大連鑫玉龍海洋生物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玉龍”)是國內專注于集海參綜合苗種繁育、鮮活海參增殖放養、海上設施養護、產品精深加工以及科研開發與產品營銷于一體的海參全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該公司擁有近3萬畝海洋牧場,在平島周邊海域建設了12個遼種參守護區,由堤壩圍合,能有效避開海潮沖擊,阻擋赤潮、海水污染、生物敵害等災害,降低自然風險。堤壩內外海水相通,可以跟隨潮汐潮起潮落,東進西排,充分保證海水流通和生態環境的穩定。

鑫玉龍總經理助理呂其珈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采訪時表示:目前鑫玉龍共保藏遼參原種60萬頭,室內育種水體5萬立方米,年投入良種創制生產與試驗種參數量達5萬頭,年均產出幼體500多億粒。
呂其珈介紹:“我們始終踐行鄉村振興,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至今已帶動了2000~4000人靈活就業。農民和鑫玉龍合作后,按照要求進行標準化養殖,養好后由我們統一收購。這幾年,我們不斷聯合各方投入資源進行海參良種培育,秉承助農扶農理念,把培育的良種‘賦能給農民,農民養殖的海參品質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增強了,最終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按照鑫玉龍的計劃,今年預計帶動農民養殖海參1600萬斤,2023年預計海參年產量能夠達到1600萬斤到1800萬斤,2024年將達到2000多萬斤。
高科技為“糧倉”護航
不同于傳統漁業的網捕作業,深遠海養殖以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大型漁業裝備為主體,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支撐,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水產養殖,具有技術先進、環境友好和成魚品質高等優點。
深遠海養殖平臺處于開闊海域,且臺風多發,非穩態環境,實現深遠海養殖要克服重重困難,而高科技帶來的數字化升級,讓這些海洋牧場在向海圖強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以“耕海1號”為例,養殖網箱選用的龜甲網PET網衣,是該材質首次在國內的海洋牧場上應用,可承受3.5噸張力,具有10年以上使用壽命,具有高強度、耐久耐用、耐污損附著、不吸水、破損不蔓延撕裂等特性。
水下環境監測系統主要用于水下樁腿、網箱等設備的巡檢,通過手柄遙控,無人潛水器實時觀察水下狀況,并通過無線網絡向手持終端和數據管理平臺實時回傳視頻信息,做到可視化監測和及時維護,可實時監測溫度、鹽度、流速、流向等水質水文數據。同時可以監測海面氣溫、氣壓、濕度、風速、風向和降雨量等氣象數據。以上功能的實現,全部依托于5G技術的應用。
3個網箱均配備了空氣投餌技術,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實現調整投喂位置和投喂距離、監測餌料剩余量、調節下餌速度、定時定量投喂、切換投喂口、監測投喂參數等功能。同時,網箱還采用了自動清網、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安全管理等系統,對養殖過程進行精細化管控,實現網箱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生態化。
“耕海1號”在系統設計和實際運用中始終堅持生態綠色環保理念,從清潔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回運等多個方面著手,實現平臺的防污減排、節能環保,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耕海1號”的清潔能源設有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系統。養殖網箱安裝有60塊280W單晶光伏板,3臺3kW額定功率風力發電機,總功率25.8kW,日均發電量60kWh(度),年均發電量21600kWh(度)。棧橋通道兩側共安裝有870塊460W單晶雙玻光伏板,總功率400.2kW,日均發電量1250kWh(度),年均發電量450000kWh(度)。在日照充足、風力穩定時基本滿足日常用電需求。同時設置1組蓄電池作為低壓電源用于日常照明、監測等設備供電。
平臺按照油污“零排放”系統設計,防止任何油污排放入海。燃油、滑油等油類系統的艙柜、泵組、發動機、濾器、閥門附件等均設有接油盤,通過地漏和污油系統引入專設的污油艙;加載站的燃油接頭處、燃油艙柜的透氣管和溢流管處設有帶封閉式泄放系統的集油槽,可將漏油泄放至污油艙,防止舷外排放;燃油艙、污油艙等均設有液位計和高液位報警,方便人員及時獲取油艙液位高度,防止了由于過量加油導致的溢流。污油艙內的存油經污油泵輸送到平臺附近靠泊的服務船,排岸處理。
平臺的生活污水系統采用符合中國船級社“CLEAN”標準的設計,根據平臺營運、人員數量及預期一定時間設置足夠容量的集污艙,能留存階段內所產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在黑水、灰水的排放上均達到了“零排放”標準。平臺設置一臺油脂分離器,用于處理廚房排水。油脂分離器排水口接至灰水艙。廚房廢氣采用光觸分解達到可直接吸入的標準;廚房垃圾生化處理并脫水后變為顆粒肥料。灰水艙和處理水艙的污水最后均通過污水泵輸送至平臺附近靠泊的服務船排岸處理。
此外,“耕海1號”搭建精細化信息管控場景,應用分布式能源管控系統,利用5G網絡低延時優勢,精準實現了太陽能、風能等發電設備與國家電網供電無縫切換,最大限度發揮清潔能源發電效率。應用了智能平臺綜合管控系統,能夠對電力系統、照明系統、管路系統、空調系統、消防系統、電梯系統等進行集中管控。應用了智能化客房控制系統,通過人臉識別和聲控操作,實現房間設備智能操控,為游客營造溫馨舒適的科技體驗。
以養殖海參為主的鑫玉龍,則與大連海洋大學校企聯合共建大連海洋大學鑫玉龍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朱蓓薇院士擔任首席專家,承擔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國家級海洋牧場、種質提升工程——大連市普蘭店區刺參水產種質資源場建設項目、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等6項國家級課題。研發團隊含博士6人,碩士17人,研發人員40余人,掌握專利104項。與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黃海所、華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持續研發功能性海洋產品。與大連海洋大學經多年的市場培育和觀察,創制出肉刺數量多、生長速度快、夏眠時間短、成活率高的“鑫玉龍一號”成為業界公認的優質海參良種。
“鑫玉龍在傳統海洋漁業的基礎上,采用海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通過海洋牧場檢測平臺,實現海洋牧場實時數據管理,應對海洋環境風險。”呂其珈表示,“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檢測養殖過程中的水溫、鹽度等環境數據,整合遼參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利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技術,打造以交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為核心的海參行業線上生態系統,實現智能化、可視化的現代化建設大數據戰略與管理模式。”
多產業融合,“海上糧倉”+“海上文旅”
“耕海1號”是全國首座綜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現代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從高處俯瞰,一期和二期兩座平臺在水中遙相輝映,以棧橋圍欄相連,好似一條璀璨奪目的寶石項鏈嵌入海面。
連通一期與二期的棧橋圍欄,中間水平面4萬平方米,40萬立方米水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養殖水體,同時也可供游客在此海釣、慢跑、晨練、觀賞海上日出日落;棧橋中間圍起的海域,掛網后可利用自然海水環境,有計劃地對魚、蝦、貝、藻等進行養殖,并通過開展生態采摘,讓游客有機會觀光海底生物、體驗漁牧生活、享受漁牧收獲的喜悅,實現了功能性和休閑旅游的完美結合。
為提升運營品質,山東海洋集團與中國旅游集團旗下中旅風景(北京)旅游管理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在“耕海1號”平臺上運營“山海海洋之星”景區,將智慧漁業、休閑垂釣、觀光旅游、海上運動、餐飲住宿、科普教育等功能集于一體,在業內率先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海上“田園綜合體”,樹立了全省海洋文旅新標桿,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資源綜合利用“齊魯樣板”。
“‘耕海1號是山東省‘經略海洋邁出的重要一步,創新性實現了現代海洋漁業、海洋工程技術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產業深度有機融合,也開創了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新模式。”山東海洋集團海洋之星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繼續完善功能業態,提升品質內涵,推動山東省海洋可持續綜合開發利用。
2022年6月,煙臺市印發《煙臺市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項目三年行動方案》。根據這一方案,到2024年,煙臺將投產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設施50個,魚類、海珍品產量突破5萬噸,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00億元,爭創全國深遠海智能養殖示范區。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總數達到50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20處、數量保持全國地級市第一,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范之城。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海洋牧場如集成海水養殖、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可實現多能源多產業融合發展,大大提高養殖平臺的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