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近年來,辛集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去年6月申科科技園投用以來,產品產能大幅提升,僅電量傳感器年產量就增加到1.2億只,為公司效益翻番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月14日,在辛集市抓投資、上項目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申科集團副總經理王立超感觸頗深,“公司效益逆勢增長,得益于各級各部門高效精準的服務,得益于當地一流的營商環境。”
辛集市地處燕趙腹地、冀中平原南部,200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22個擴權縣(市)之一,是河北省重點支持打造的京津冀城市群特色功能節點城市。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辛集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辛集市圍繞傳統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圍繞壯大實體經濟,重點打造七大特色產業集群。生態皮革服裝業,加大新材料、新產品、新款式等研發設計力度,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向國際化、綠色化、高端化、時尚化轉變,打造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鋼鐵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品種鋼研發升級,大力發展優質精品鋼材,打造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化工業,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醫藥等。高端裝備制造、新型顯示、信息智能和醫療器材,依托金士頓、維迪線性滑軌、冠靶科技、冀雅電子、申科電子、金甌醫療器械等重點企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5個5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同時,辛集市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引領,壯大產業集群和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依托,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務水平,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企業創造活力充分迸發,為辛集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
創新驅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近日,辛集經濟開發區的河北維迪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9條線性導軌生產線全部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
“今年以來,接單量同比增長了3倍,即便是滿負荷生產,產品還是供不應求。我們正在聯系廠家,準備增加新設備,擴大產能。”公司總經理于洋說。
河北維迪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線性導軌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相關技術專利30件。近年來,這家公司先后獲評河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河北省工業企業研發機構A級,研發生產的高精度滾動直線導軌副產品還入選第三批河北省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也正是有這么多‘金字招牌,才有今天供不應求的好勢頭!”于洋感慨。
為了讓更多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辛集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創業若干政策措施》《關于支持民營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科技支持全市經濟平穩發展的十二條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常年申報的方式,支持創新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力促企業快速成長。
列支專項財政資金,支持企業創新突破。對新認定的科技領軍企業給予5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和復審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對獲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的項目獎勵100萬元,其中30萬元獎勵給項目完成人、70萬元獎勵企業,用作項目研發和成果轉化經費;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一等獎、二等獎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對獲得特等獎的項目給予200萬元重獎。
同時,還依托申科集團、金士頓軸承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組建科技特派團,引進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的21名專家,幫助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厚植科技創新沃土,讓辛集市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破土而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快成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15家;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48.5家,全省排名第一。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日前,在辛集市梅花皮業有限公司一個新改建的車間里,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羅恒一正帶領研發人員守在中試生產線前,查看剛下線的蛋白紡絲新材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這里感受最直接。”羅恒一說,這是公司與四川大學石碧院士團隊聯合打造的制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試平臺,能把廢棄羊毛和皮革邊角余料進行資源化再生,做成皮革膠原纖維復合再生材料、廢棄羊毛再生無紡材料和皮革蛋白紡絲材料。
如今,這項制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已經進入中試階段,實現小規模批量生產。“公司新改建了兩個7000平方米的車間,準備創建一個中試熟化基地,專門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實施新材料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辛集市積極引導企業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在辛集落地開花,打造具有行業帶動能力、產學研合作能力、人才聚集能力的技術創新高地。
申科集團在華北電力大學設立互感器實驗室,建設河北省互感器技工技術中心;金士頓軸承科技有限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建立聯合實驗室,建設河北省空氣軸承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雪龍集團與清華大學共建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轉移轉化基地。
不僅大型企業發揮創新骨干作用,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許多中小企業也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全市已建立9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46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培育2支省級創新團隊,與15名院士建立長期穩定深入合作關系,其中四川大學石碧院士獲得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
辛集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戴培培表示,辛集市將持續培育優質企業,聚焦智力招引,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堅持把招才引智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全社會研發費用同比增長66%,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第5,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全省領先,全省縣域科技創新A類市地位更加鞏固。
皮革產業轉出新機遇
一件皮衣,從寒冷的室外拿進溫暖的房間里,顏色竟從深灰變成了淺黃,“變臉”之快引人驚嘆。這是辛集市凌爵皮革有限公司利用溫變工藝研發生產的一款感溫變色皮衣。
“這是公司在功能性皮革研發領域的代表性產品。”該公司總工程師溫衛領介紹,雖然他們是傳統的制革企業,但公司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現擁有2項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和5項外觀設計專利。
在溫衛領看來,傳統制革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關鍵要向科技借力、向創新求解,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在今年4月初舉辦的海寧中國國際皮革毛皮時裝面輔料展上,我們公司的感溫變色皮革、感光變色皮革、防水皮革等3款功能性皮革一亮相,便引起很多制衣企業的關注,收獲了大批訂單。”溫衛領說。
轉型求變,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辛集制革企業的勇氣緣何而來?首先,辛集市制定了皮革服裝產業發展振興計劃,設立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數字化轉型能力、綠色制造能力,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增加新品種,生產更時尚、環保的服裝革產品,促進皮革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發展壯大。
其次,對制革工業園區的108家制革企業進行整合重組,采用最高環保標準確保污水排放穩定達標,實現制革業循環化、無害化治理,建成亞洲最大的綠色環保制革基地。引導制衣企業由人工生產向智能制造轉型,打造服裝智能制造生產線,加快建設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
此外,建設河北省皮革研究院、省皮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省皮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機構,與四川大學、陜西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石碧的帶領下,辛集主導制定了全國乃至世界首個無鉻鞣皮革團體標準,實現無鉻鞣技術產業化應用,先后研發超薄服裝革、無涂服裝革、無鉻鞣皮革等多種創新產品,推出石墨烯皮革、阻燃皮革、感溫變色皮革、感光變色皮革等功能性皮革,引領皮革行業新發展方向。

全方位的引導和激勵,激發皮革企業轉型升級內生動力。“目前,全市皮革行業共有40家高新技術企業、19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7家企業通過英國LWG國際皮革管理體系金牌認證。”
河北辛集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信凱介紹,良好的創新生態,激勵著全市皮革企業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動整個皮革產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
“近兩年來,皮革企業更加注重皮革、羊絨、紡織面料與貂狐貉等細皮完美結合,服裝款式越來越新穎時尚。”辛集國際皮革城董事長梁國申說,以去年在辛集時裝周“源動力”設計大賽上斬獲金獎的卡尼亞服飾有限公司為例,他們將非遺面料“香云紗”與皮草相結合,研發設計的“香云紗”中國風皮草服飾推出即火,產品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引入前沿設計理念,突出差異化定位設計,為辛集皮革服裝品牌建設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獲中國馳名商標7個、省著名商標33個、省名牌產品19個、省優質產品7個、真皮標志排頭品牌7個,41個皮裝品牌獲準佩掛中國真皮標志,名牌擁有量在河北省位居前列。
“我們將對標意大利、法國等國際皮革知名企業,打造‘設計+產業鏈,提升皮革服裝區域特色產業水平。”辛集市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主任潘光毅表示,他們將依托互聯網開展設計,支持企業實現“皮張訂貨—個性化定制—虛擬試衣—線上展示”的消費者全程參與模式,推動人體數據庫建設和服裝號型標準制定,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為企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推動皮革產業高質量發展,辛集市堅定地走開放創新之路,積極走出去、主動引進來,政府牽頭組建“辛集展團”,主動參加意大利米蘭國際時尚服飾展覽會、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等國內外展會。高標準舉辦辛集國際皮革皮草時裝周、中國(辛集)國際皮革博覽會等活動,集中展示皮革企業的新工藝、新設計,向外界宣傳推廣辛集皮革名牌產品,提升產品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目前,辛集皮革‘走出去、引進來活動已初顯成效。通過參加國內外展會,讓辛集皮革與世界接軌,開拓了企業家的眼界,提升了產品的品質,也讓辛集皮革更好地走進當代大眾生活,融入國際時尚潮流。”王信凱表示,辛集市將以舉辦和參加各類展會活動為紐帶,全面展示辛集皮革的獨特價值與魅力,進一步擴大辛集的全球“朋友圈”,加快推動辛集皮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辛集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市上下團結一致求發展、求富強、求振興,各項事業都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開創當好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示范新局面。
今年,實施省市重點項目189個,總投資46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5億元。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改革,實現“拿地即開工”“交地即交證”。同時,辛集市精心繪制“招商圖譜”以商招商。聚焦生態皮革服裝、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逐一梳理產業鏈上下游關鍵領域及薄弱方面,分類制定招商項目清單,精準導航對接細分市場,建立了開發區、物流園區為主、覆蓋全域的3D實景。
辛集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秦云表示,目前已梳理皮革業、生物醫藥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型顯示和電子信息產業、化工產業、現代商貿物流產業上下游企業。精準確定8個省、25市、36個重點企業,深度對接中科院、工程院、中石化大連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機構,確保招商引資取得實效。為吸引高層次人才來辛集市創新創業,專門制定《辛集市人才公寓管理辦法》,讓引進人才安居樂業,截至目前共有58人享受人才公寓政策。
辛集市進一步打通堵點、解決難點,力促重點項目加快落地。全面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拿地即開工”改革,不斷完善經濟開發區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中小企業產業園、辛鹿孵化基地建設,建設一批“標準廠房”,讓項目在最短的時間內落地。樹牢“一切圍繞項目干、一切圍繞項目辦”理念,嚴格落實項目領導包聯責任制,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人馬、一抓到底”,加快推進總投資461億元的189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年內完成投資75億元以上。
城市建設是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辛集堅持把高質量、精細化體現和貫穿于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之中,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努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高品質中等城市。加強重點區域規劃管控,超前謀劃石黃高速辛集東互通、石衡高速沿線和兩個高速互通、高鐵站周邊區域有關產業、設施等的規劃,發揮好重點項目的帶動作用。加強城市建筑風貌管控,樹牢精品意識,堅持高水平設計,打造優美城市天際線。規劃建設好萬達廣場、國際皮革城等新商圈,改造提升老城區傳統商業街、雷鋒廣場夜市、六郎坊特色街區等,著力培育美食經濟、夜間經濟、假日經濟、休閑經濟。
辛集市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完善網格化管理體制機制,大力開展“洗城凈天”、市容市貌整治等專項活動,持續組織開展私搭亂建專項整治,做到里子面子、軟件硬件同步推進。加強潔凈城市建設,全面推行“水洗機掃”作業模式,全面做好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區域的衛生保潔,提升市容市貌清潔水平。鄉村振興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辛集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補齊農村短板,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辛集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被評為全省首批、唯一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示范園區。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總目標,加快建設“華北節水作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種質資源儲備庫等項目,確保“馬蘭”系列繁種田在辛集達到15萬畝以上。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落實“田長制”,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420萬畝次,糧食總產穩定在13億斤以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打造融合發展全產業鏈,推進特色梨果產業、生豬產業和蛋雞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擴大“辛集黃冠梨”“辛集香椿”等品牌效應。
加快推進鄉村建設。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定期組織觀摩拉練,以高鐵沿線6個村莊為重點,成功打造23個省級美麗鄉村。扎實推進農村垃圾、廁所和污水“三大革命”,改造農戶廁所1.7萬座,實現5個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置,硬化田間路120公里,大幅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深入實施“領頭雁”行動,不斷提升農村“兩委”班子“雙帶”能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村歷史性“清零”,10萬元以上村達到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