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為并非美國社會的新鮮事物,人們常能看到美國頻繁發生的暴力槍戰報道,可以說,泛濫的槍支買賣使美國社會的“暴力文化”不斷得到“加持”,甚至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因此,早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美國的許多州都制定了防止暴力欺凌法,以解決各類暴力與欺凌問題。而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或短信息騷擾問題逐漸引起了美國社會的關注。網絡暴力引發的潛在威脅與直接危害給美國民眾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從一定程度上講,網絡暴力的危害程度不亞于物理空間發生的肢體暴力。美國網絡暴力的治理規律,為解決網絡暴力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一種參考。
一、美國網暴“第一案”——梅根·梅爾案
2006年10月17日,即將14歲的美國青少年梅根·泰勒·梅爾(Megan Taylor Meier)因不堪忍受網絡暴力,選擇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梅根的父母對這件事進行私下的調查取證,發現其女兒的自殺應被歸因于社交網站MySpace(聚友網)上的網絡暴力行為,而梅根一名同學的母親洛瑞·德魯(Lori Drew)被認為是始作俑者。在司法機關的介入下,德魯被判犯有嚴重網絡暴力犯罪。這起事件雖然不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起網絡暴力案件,但其在美國社會產生了足夠大的反響,使美國社會對網絡暴力行為的重視程度加深,美國聯邦和各州一系列與網絡暴力相關的法案隨之陸續出臺。從梅根·梅爾案件產生的社會影響來看,可以稱之為美國網暴“第一案”。
(一)迷人的網友
1992年11月6日,梅根出生在密蘇里州的奧法倫市。早在2001年到2002年間,梅根就曾告訴母親她想自殺,此后她一直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醫生給她開了各類抗抑郁藥物,病情逐漸好轉。當時間來到2006年時,由于梅根在學校常常受到同伴的欺負,父母不得不給她辦了轉學手續。為了排解學習生活中的不理想情況和郁悶情緒,梅根將生活的關注點轉移到了社交媒體上,并且不顧母親的反對開設了自己的MySpace社交媒體賬戶。不久,她收到了一位自稱是喬希·埃文斯(Josh Evans)的好友添加請求,梅根很快和這位16歲的“喬希”男孩兒成了網友,盡管二者從未見過面,但梅根早已陷入對“喬希”的愛慕中。
迷人的“喬希”實際上是美國密蘇里州一名叫洛瑞·德魯的婦女,為了報復早前與她女兒莎拉吵過架的梅根,德魯與其女兒及雇員在社交網站Myspace上注冊了一個名叫“喬希”的虛假賬戶,冒充成16歲男生,連續數周向梅根表達好感。在獲取了梅根的信任和個人隱私信息后,轉而對她進行惡語辱罵,并在網上散布了她的個人信息。事情在網絡社會的持續發酵最終導致梅根自殺。
(二)缺乏依據的罪責
梅根自殺的事件被《郊區期刊》以“網絡暴力與騷擾致人喪命”為題對外發布。事件一經曝光,迅速傳播到美國國內和國際新聞媒體,聯邦調查局和密蘇里州的執法部門隨即展開了調查。但地方執法部門與聯邦執法部門在這個案件中產生了分歧。地方執法部門在審查了這個案件后,決定不對德魯的這個網絡騙局和欺凌行為提起任何刑事指控,理由是德魯后來發布的消息是為了結束MySpace上的騙局,并試圖停止梅根與“喬希”本不存在的聯系,這是一種主動減輕影響的行為。而在聯邦層面,德魯雖然在2008年被陪審團指控違反了《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但一名聯邦法官在后續的審理中撤銷了對她的罪名指控,理由是該法并沒有明文將她的網絡欺騙與暴力行為定為刑事犯罪。
(三)法律漏洞的彌補
2007年,梅根的母親不得已之下成立了以反網絡暴力為宗旨的梅根·梅爾基金會(Megan Meier Foundation),以應對孩子們日常環境中持續存在的網絡暴力行為,幫助廣大兒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高防范意識。實際上,梅根案促使全美多個司法管轄機構頒布法案,禁止公眾在互聯網上實施暴力與騷擾行為。2007年11月,達登納市議員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令,該法令禁止任何利用電子媒介的暴力與騷擾行為,違反該法令的行為將被視為輕罪,可被處以最高500美元的罰款和最高90天的監禁。密蘇里州也通過了一項防止網絡騷擾法令,而該州還將成年人對17歲及以下的青少年實施的較嚴重網絡暴力行為納入重罪范圍。2008年5月,美國國會議員琳達建議修改相關法案中關于網絡暴力的內容,建議將反網絡暴力的法案稱為“梅根·梅爾網絡暴力預防法案”。2009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名為H.R.1966的法案,在聯邦層面對網絡暴力行為予以規制。
二、美國網絡暴力現狀
(一)未能統一的網絡暴力概念
美國社會通常將網絡暴力粗略地定義為利用互聯網或移動技術騷擾、恐嚇他人或對他人造成傷害的網絡行為,也有人將其總結為發生在手機、電腦等數字設備上的暴力與欺凌行為,負面、虛假、刻薄、隱私侵權等均是網絡暴力的特點,社交媒體、短信、電子郵件、即時消息、論壇和網絡游戲都可以成為網絡暴力的場所。最為重要的是,網絡用戶的匿名性使網絡暴力更具威脅性,其帶來的直接后果使受害者悲傷痛苦、感到被羞辱甚至自絕生命。因此,盡管人們對網絡暴力的定義不同,但該行為常常跨越了簡單的道德或法律問題,成為美國社會常見的復雜網絡現象。
斯坦福大學的貝爾納多·德爾奧索和意大利學者馬泰奧·維斯馬拉在一篇網絡暴力文獻綜述中表示,截至目前,人們對網絡暴力仍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在其內涵解釋和量化評估方面,也不存在完美的做法;但顯而易見的是,在日益數字化的社會中,網絡暴力已成為一種十分常見且不斷發展蔓延的社會行為,對網暴受害者和旁觀者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眾多影響。
(二)居高不下的網絡暴力發生率
在過去幾年中,美國網絡暴力的情況不容樂觀。相關統計結果顯示,網絡暴力受害率從10%上升到60%,而網絡暴力的行為發生率則由6%發展到32%。僅在2018年,聯邦調查局就收到了7175起與數字威脅、欺凌和網絡犯罪有關的報警。有關機構在2019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美國人經歷網絡暴力的比例已從2007年的18%增加到了2019年的37%。加利福尼亞州的網絡暴力與欺凌事件在2020年上升了70%以上,其中針對亞裔和太平洋島民的惡意行為尤其突出。這些數據表明,美國的網絡暴力已經成為影響許多人生活的重要問題。有美國學者試圖通過對心理學、神經學、生物學等交叉學科開展相關研究,以調查網絡暴力犯罪者、受害者和旁觀者的相關行為規律。還有學者通過對網絡暴力受害者相關疾病與臨床特征的分析,試圖發現網絡暴力實施者的行為風險及其對網絡暴力危害的影響關系。
相關研究表明,鑒于現實生活有網絡化的趨勢,網絡暴力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網絡暴力像病毒傳播一樣存在一些鏈式反應。網絡暴力逐漸蔓延于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攀升的網絡暴力發生率增加了人們焦慮和抑郁的可能性,不僅如此,連年增長的網絡暴力發生率背后,還存在一種“慫恿他人自殺”的危險行為。而美國的一些州已將這類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定義為犯罪,一些犯罪人員為此受到了刑事制裁。
(三)復雜的網絡暴力媒介
美國網絡暴力最常見的媒介主要包括:一是各類社交媒體上的短評與私信攻擊,例如Facebook(臉書)、Instagram(照片墻)等均存在這類情況;二是發送至手機或平板設備上的短信息,以及應用程序中的一些含有歧視甚至精神壓制型的不良信息;三是出現在各類即時聊天工具與網絡交友社區中的暴力信息,包括出現在各類在線論壇、聊天室和留言板中的暴力與欺凌信息。除此之外,一些帶有歧視和暴力色彩的電子郵件、在線游戲社區中也常常能看到網絡暴力的內容。形形色色的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美國網絡暴力最常見的場所,YouTube(油管)、Snapchat(色拉布,即“閱后即焚”的照片分享應用)等媒體上的相關信息數量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許多美國網友的社交體驗。美國網絡監管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跨越了多個年齡段的兒童、少年、青年等群體都會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網絡暴力風險并沒有降低的趨勢。可見,美國的網絡暴力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普遍。
(四)多樣化的網絡暴力行為方式
作為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誕生地,美國聚集了全球最為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美國網民在互聯網的各類經濟文化活動異常活躍。當然,多樣化的網絡暴力行為也摻雜在網民的網絡行為活動中。綜合來看,美國的網絡暴力行為主要包括以下類型:一是言語攻擊。在美國的自媒體中,常可以見到與人種、性別、宗教信仰等相關的攻擊性言辭,這種攻擊往往帶有濃厚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色彩。二是披露不良或隱私信息。包括發布威脅、恐嚇、暴力信息、涉毒信息,或在社交媒體上散布私人照片和視頻,在網上用刻薄、傷人的語氣發表評論或散布謠言等。三是社交排斥。包括在社交媒體或行業領域論壇中排斥他人,有時甚至通過污蔑、造謠等方式引發他人對特殊群體的不滿。四是惡意軟件攻擊。主要表現為通過惡意軟件攻擊他人的計算機系統,非法竊取個人信息,非法植入有害木馬程序,引起計算機系統的使用障礙等。上述網絡暴力行為攻擊性強、隱蔽性高、傳播速度快,容易給被害人造成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傷害。
除此之外,裸照分享、歧視貧困人群、借助冒名虛假賬戶羞辱他人、撒謊和誣告他人、在線騷擾他人、鼓動他人自殘或自殺、惡意郵件攻擊等均是美國網絡暴力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而與傳統的暴力行為不同,當這些網絡暴力行為發生時,該網絡行為的公開性和互聯網記憶功能可能會給受害者帶來更大的傷害,其造成的影響會被放大,網絡施暴者的匿名性還會增加被害人的恐懼感、孤獨感和對網絡施暴者身份的持續擔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網絡暴力行為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本加厲。
(五)青少年群體中活躍的網暴現象
網絡暴力并不是美國社會的一個新問題。近年來,美國網絡暴力已經從校園的網絡論壇轉移到了更為廣泛的社交媒體平臺中。這種暴力突破了校園和社會生活的界限,使青少年更容易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2019年,美國教育統計與司法統計中心關于校園網絡暴力犯罪的報告表明,全美約有16%的9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經歷過網絡暴力。而同一年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青少年風險行為監測系統數據表明,上一年度,估計有15.7%的高中生遭受過虛擬類型的暴力欺凌。上述兩項統計成為美聯邦政府處理涉青少年網絡暴力與欺凌問題的主要數據來源。從相關數據來看,網絡暴力現象在美國青少年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為此,美國的學術界對青少年網絡暴力、性別與網絡暴力、校園網絡暴力、工作場所網絡暴力等問題投入了廣泛的關注。美國的《社會問題雜志》《兒童科學研究》《信息技術雜志》《青春期雜志》等刊物先后發表過基于性別的網絡欺凌、早期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社會流行病學、美國的不良童年經歷和青少年早期網絡欺凌等主題的論文,對美國的網絡暴力亂象和涉及青少年網絡暴力治理問題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美國網絡暴力預防與治理
面對嚴峻的網絡暴力形勢,美國政府試圖建立完善預防與舉報制度和法律規范制度,吸引社會組織參與網絡暴力治理,共同采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以減少網絡暴力行為對美國社會的危害。
(一)預防與舉報機制
僅在202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下屬的美國網絡犯罪舉報中心(IC3)就收到了1.4萬余起針對20歲以下青少年的網絡暴力犯罪報警,其中的2000多起是暴力威脅、虐待兒童的警情。為了應對青少年群體中活躍的網暴現象,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相關部門在每學年的初期都會引導學生家長、監護人與學校教師研究討論網絡暴力威脅的應對問題。
美國聯邦調查局向公眾推薦了以下提示,以保護兒童免受網絡暴力:一是與孩子們討論如何識別網絡暴力行為。如果孩子們確實遇到欺凌、騷擾性語言或其他令人不安的內容,鼓勵他們向家人尋求幫助。二是及時關注青少年的社交媒體賬戶。及時發現青少年使用的應用程序中令人不安的網絡暴力內容或有害消息。三是確保孩子能認識到分享照片與個人信息面臨的可能風險。四是將社交媒體應用程序的隱私選項設置到最高級別。教會孩子拒絕陌生人的“交友請求”,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建立面對面的人際關系。五是與青少年一起討論網絡行為中的言行規范。教會孩子思考所發送網絡信息的風險、危害或失禮等情形。
如果孩子們已經受到網絡暴力或欺凌,需要及時保留網絡暴力的證據,記錄網絡暴力發生的日期、時間和細節,保存并打印屏幕截圖、電子郵件和短信頁面,使用上述證據向網絡和應用程序服務提供商舉報網絡暴力行為,并及時向執法部門、學校、社區、公司社團等通報網絡暴力的相關情況,阻止網絡暴力行為,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
(二)網絡暴力法律規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民眾借助互聯網進行社會生活的場景不斷增多,網絡暴力與網絡欺凌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美國的許多州在法律中對網絡暴力行為予以規制,并且專門制定了反網絡暴力犯罪的相關法規條款。整體來看,如果美國民眾遭遇到網絡暴力的直接威脅,發現涉兒童色情信息或照片,發現有他人秘密偷拍別人的照片或視頻并予以披露,抑或非法記錄他人網絡行為或通過網絡發布極端仇恨類言語等,都可以向執法部門舉報上述網絡暴力犯罪行為。一些州還在此基礎上豐富了網絡暴力犯罪的解釋,將更多其他形式的網絡行為也視為犯罪,擴大了對網絡暴力犯罪的認定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聯邦和州在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規范方面存在差異。總體來看,美國政府有關網絡暴力的法律規范呈現了多元的特點,一般包括網絡暴力欺凌法、兒童網絡隱私保護法、網絡照片和虛假宣傳法、性騷擾法、隱私保護法。上述法律大致定義了網絡暴力行為和相應處罰條款,規定了有關部門在收集、使用和披露兒童個人信息時需獲得父母同意的事項,明確了未經授權非法訪問計算機系統的違法行為及其相應處罰,規定了網絡類型的性騷擾行為、定義及其相應處罰以及對其他個人信息收集與披露的有關規定。此外,美國還有一些針對特定群體的網絡暴力行為法律規范,例如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性別歧視的法律,這些法律通常也被用來打擊網絡暴力行為。
(三)團體組織的參與
美國有多個團體組織關注網絡暴力問題,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和兒童的網絡暴力,相關組織多提供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服務,以減少網絡暴力行為。
梅根·梅爾基金會(MMF,Megan Meier Foundation)。2007年12月,美國網暴“第一案”當事人梅爾的母親蒂娜·梅爾組織建立了梅根·梅爾基金會,以紀念她13歲的女兒梅根·泰勒·梅爾。梅根·梅爾基金會是一家以“終結欺凌、網絡暴力和自殺行動”為使命的非營利組織,以誠信、包容、保持同理心等為基本價值觀,通過舉辦各類反對網絡暴力的活動,期待人們“生活在一個不存在網絡暴力的世界里”,意在攜手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友善的世界。
網絡暴力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該中心由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薩米爾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學歐克萊爾分校的賈斯汀·W.帕欽博士共同組建,自2002年以來一直致力于網絡暴力方面的研究,旨在為監護人、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專家、執法人員、學校輔導員和其他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人提供資源。他們成立該中心是為了進一步履行制止網絡暴力的使命,通過提供有關青少年網絡暴力性質、程度、原因和后果的最新信息和可靠研究成果,使人們從中受益,進而免受網絡暴力的危害。
莫尼克·伯爾兒童基金會(MBF,Monique Burr Foundation)。這是一家位于佛羅里達州的非營利組織,該基金會由愛德華·E.伯爾在20多年前創立,以紀念其已故妻子莫尼克·伯爾在預防、識別和應對兒童虐待、網絡欺凌、個人信息濫用等方面作出的貢獻,繼承莫尼克·伯爾在兒童保護和兒童宣傳方面的遺產。多年來,該組織的工作內容雖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核心使命始終如一,即通過提供最全面、循證式的預防教育策略來保護兒童。如今,MBF 是預防教育領域的領導者,使佛羅里達州乃至全美的受益兒童數量達到了450 萬。
(四)其他綜合治理措施
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一直在努力通過綜合措施治理網絡暴力行為。例如,美國政府建立了網絡暴力熱線,疏通了受害者和目擊者舉報網絡暴力行為的渠道。相關信息會及時轉交給執法機構處理。再如,美國執法與司法機構不斷加大對網絡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執法機構對網絡暴力行為嚴格調查和嚴肅追責,司法機構則對造成重大影響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刑事起訴和處罰。再有,美國政府和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渠道開展網絡安全和網絡行為規范的教育宣傳,以提高公眾對網絡暴力的認識和防范意識。此外,美國還注重對社交媒體平臺的自律管理,鼓勵社交媒體平臺加強自律管理,制定嚴格的審核機制和篩選過濾標準,減少媒體平臺上不良內容對用戶的傷害。
(本文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基礎科研業務費委托項目2022JKJS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秦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學院講師,全國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安學、偵查學。
(責任編輯:馮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