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法新社報道,? 2021年12月22日,一位32歲的名為Mava Chou的網紅(真名為瑪娃·弗洛薩)因遭受網絡欺凌而自殺。實際上,自2020年5月以來,弗洛薩就遭受的網絡暴力行為向警察局提出了五次投訴,但未獲得進一步處理。弗洛薩的律師表示:“這就像一場現代兇殺案,可以通過幾句話、虛假信息和騷擾來殺人。”
弗洛薩事件并不是偶然現象。近年來,法國的網絡暴力現象愈發顯現。根據2019年互聯網兒童保護協會(e-Enfance)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41%的兒童已經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7%的兒童發展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在當今法國社會中,侮辱、威脅、跟蹤、復仇、色情、煽動自殺、身份盜用等各式各樣的網絡暴力層出不窮,并呈現向現實社會延伸和侵害之勢。網絡暴力雖可能始于線上,但其對線下影響也不可估量,并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網絡暴力或欺凌在法國已成普遍現象
作為21世紀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網絡暴力”是一個泛指概念,包括多種類型的違法犯罪行為,較難對其進行準確界定。《網絡犯罪公約》(亦稱《布達佩斯公約》)委員會(T-CY)認為,網絡暴力是指“通過計算機系統網絡利用個人情況、特點或弱點,造成、促進或威脅到個人身體、性、心理或經濟方面,并對其造成傷害或痛苦的行為”。網絡暴力涵蓋多種行為,包括發布或修改未經授權的照片、傳播色情圖片、身份盜用、身份威脅或誹謗等。同時,互聯網的興盛進一步助長了現實生活中的欺凌、侮辱、歧視、暴力等現象。2021年,應國際知名民調機構益普索集團(IPSOS)的邀請,在開云基金會和地中海婦女基金會的支持下,法國非政府組織“反對網絡欺凌的女權主義者”發起了一項有關網絡暴力的主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法國公民表示在生活中至少經歷了一次網絡暴力。其中,兒童、女性和少數族裔等群體尤其容易成為攻擊目標,有31%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至少遭受過一次網絡暴力,71%的少數族裔群體也表示曾遭受相關情形的侵害。同時,在參與調查的LGBTQIA+群體(泛指除了異性戀以外的其他性取向的少數群體)中,表示曾遭受過網絡暴力的占比高達85%。此外,有31%的受調查者承認曾施行過相關網絡暴力行為。在近三分之二的案例中,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知道攻擊者的真實身份,超過十分之一的經歷過網絡暴力的人曾試圖自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對于網絡暴力現象的討論多集中于兒童、年輕人、女性和少數群體,但是在法國,網絡暴力的影響并不僅限于這個年齡段,而是影響到整個法國社會和全年齡段。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暴力對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在遭受過網暴行為的法國受訪者當中,有22%的人取消訂閱了相關社交網絡,11%的人表示在暴力事件后失去了工作或學業失敗,41%的人感到沮喪或絕望,17%的人考慮過自殺。同時,網絡暴力往往并非“一次性”行為,施暴者在第一次實施相關行為后,后續也可能對施暴對象開展反復性、增強性的網絡攻擊行為,從而進一步加劇相關受害者的受迫害情形。其中,女性和少數群體更易成為多次網絡暴力情形的主體客觀因素。
雖然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暴力”現象的嚴重性得到了廣泛認可——超過九成的法國受訪者認為該行為具有嚴重性和侵害性,然而,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也同時表示,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在發生此類情形時該去向誰求助。法國的相關民調認為,當前社交網絡平臺對于打擊網絡暴力方面的支持仍然不足,約65%的法國受訪者表示,相關平臺在打擊網絡暴力方面做得不夠,同時,雖然約20%的受害者表示他們已經向法國警方或憲兵隊提出申訴,但這些申訴中只有不到一半(47%)獲得了進一步處理。
社交網絡平臺的興起進一步滋生和助長網絡暴力行為
在屏幕背后發送相關暴力或仇恨信息、透過社交網絡肆意匿名辱罵或騷擾他人……社交網絡平臺的興起對助長網絡暴力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據法國有關調查顯示,有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一個名為“Steam”的網絡游戲發行平臺經歷過至少一次的網絡暴力。緊隨其后的是在國外備受游戲玩家們歡迎的語音聊天溝通軟件“Discord”(77%)、“閱后即焚”的即時分享應用軟件色拉布“Snapchat”(62%)、推特“Twitter”(60%)和照片墻“Instagram”(57%)。例如,2022年2月,一位名為馬克西姆的同性戀男子表示,八年前他曾在“推特”上譴責了一個極端右翼的、種族主義和恐同的推特用戶后,此后的八年間他持續不斷地遭受著網絡暴力,現在,忍無可忍的馬克西姆終于對相關行為人提起訴訟。又如,2023年1月,法國女歌手霍斯(Hoshi)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三年來她一直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曾先后收到過近5000份死亡或暴力威脅信息。這位歌手還附上了截圖,講述了她在社交網絡上如何遭受騷擾,讓她仿若身處煉獄。她表示:“我的印象是你必須死了才能讓正義作出反應。”目前,霍斯已經對其中一名網絡施暴者提起訴訟。
法國注重打擊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校園網絡欺凌
根據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關于“網絡暴力”類型的定義,在實踐中,該行為可能涉及不同類型,包括“網絡騷擾”“對兒童的在線性虐待和性剝削”“隱私侵犯(網絡跟蹤、人肉搜索等)”“網絡仇恨犯罪”“針對受害者個人或群體身份的偏見而招致的網絡仇恨暴力”以及“由網絡暴力帶來的直接威脅或實際暴力”,等等。其中,作為“網絡騷擾”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網絡欺凌”逐漸成了法國社會一個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而來自校園的網絡欺凌情形凸顯。
與現實生活中的“顯性欺凌”不同,互聯網中出現的這種新型騷擾現象,則往往難以發現,因此也更難打擊。根據法國政府有關文件,“網絡欺凌”是指“個人或一群人通過電子通信方式對無法輕易保護自己的受害者反復實施的、具有攻擊性的故意行為”。法國教育部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約五分之一的中學生受到“網絡欺凌”的影響。
實際上,法國政府較早地關注到校園里的網絡欺凌現象,并重視加強對網絡暴力現象的預防和相關權利教育。早在2013年,時任法國教育部長文森特·佩永(Vincent Peillon)就呼吁各省學區區長關注、預防和處理校園網絡暴力問題。他指出,互聯網的發展,為大眾獲取知識和文化資源提供寶貴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低估的風險。為此,法國積極制定打擊校園網絡欺凌的政策舉措,如研擬相關預防性措施,對啟動針對校園網暴施害人的紀律處分程序,對遭受此類行為的學生受害人提供支持和幫助,進一步明確有關法律救濟途徑,等等。
日益受到關注的校園網絡暴力行為,也直接推動了法國第2013-595號關于“重建共和國學校的方向和方案”法律的出臺。該法律規定:“打擊一切形式的騷擾是每個學校的優先事項。它將是與整個教育界共同制定的行動方案的主題。將定期評估該行動方案,并在必要時進行修改。”盡管采取了多項舉措,但近年來,法國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人數仍然龐大。根據法國教育部的有關數據,全法約有70萬名學生遭受校園欺凌,其中超過40%學生表示經常面臨網絡暴力。可以說,網絡進一步加劇了法國校園暴力和欺凌現象。
為了進一步預防和打擊校園網絡欺凌行為,保護欺凌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合法權益,法國教育部創設了專門打擊校園欺凌的免費電話救濟渠道:“3020”電話號碼為校園欺凌受害者及其家人提供傾聽和支持,“3018”則是專門為校園網絡欺凌受害者創設的電話救濟號碼。同時,在法國教育部的官方網站上建立了一個針對在遭受網絡欺凌后如何采取救濟措施的專門網頁,該網頁詳細闡述了“如何采取措施將濫用個人信息的風險降到最低”“如何應對已證實的網絡騷擾問題”,并制作了有關“3020”和“3018”免費救濟電話的公益講解視頻,方便大眾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在遭遇網絡欺凌時可以得到合法、可行、及時的救濟,通過不同方式和手段來積極鼓勵校園網絡暴力受害者打破沉默。
從2021年益普索(IPSOS)的相關調查結果來看,法國公眾普遍認為“加強預防和普及權益維護的渠道”是打擊網絡暴力的關鍵手段,前文提到的為校園網絡暴力創設專門電話救濟號碼的做法也廣受社會好評。不過,在網絡暴力的救濟途徑中,受訪者表示并不建議實名舉報,而是使用匿名舉報,因為在許多情況下,暴力行為人和受害者是相互認識的。
法國政府推出官方手機應用程序向網絡暴力說“不”
2021年11月,在“國家反對校園欺凌日”期間,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宣布發布一款與上述校園網絡暴力救濟電話同數字的、名為“3018”的手機應用程序。2022年2月8日,在“世界安全互聯網日”當天,法國政府正式推出該程序,旨在幫助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通過“3018”應用程序,網絡暴力受害者可以在線提交他們所遭受的相關行為的證據,如屏幕截圖或照片。同時,該程序還提供關于遇到網絡暴力行為時該怎么做的實用表格,以便讓受害兒童了解如何快速獲得救濟。此外,該程序還發布相關問卷,幫助受害者評估自身處境,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值得注意的是,“3018”應用程序特別允許兒童通過聊天報告其遭受的網絡暴力的情況并保留證據。隨后,這些情況可以直接報告和傳輸到相關社交網絡平臺部門,以便后者刪除相關內容。如遭遇的網絡暴力情形十分嚴重,也可將此類內容上傳到舉報“非法在線內容”的官方平臺或相關協會,如“燈塔”平臺(PHAROS)和“連接點”平臺網站(Point de contact)。“燈塔”平臺是“統一、分析、核對和指導報告的平臺”的簡稱,是法國政府于2009年創建的專門用于報告非法在線內容和行為的網站。“連接點”平臺網站則是由“連接點”協會創辦的,該協會則成立于1998年,其使命是保護互聯網用戶免受與互聯網演變和發展相關的濫用行為的侵害。在法國相關公私主體和歐洲委員會的支持下,所有互聯網用戶可以在“連接點”協會網站報告在瀏覽時遇到的潛在非法內容,包括“性暴力”“煽動暴力、歧視和仇恨”“自殺挑釁”等方面,后者將根據這些用戶發送的報告進行專業分析和處理,特別是通過開展技術分析定位到相關托管服務器,與技術服務提供商共同采取措施,以撤回違法內容并通知相關主管部門。
法國教育部表示,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使用手機的情況下,此次手機應用程序的發布響應了為網絡暴力受害者提供更好支持的迫切需求。負責兒童和家庭事務的阿德里安·塔奎(Adrien Taquet)表示,新應用程序“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存在于手機端的、易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該應用程序由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開發,由互聯網兒童保護協會(e-Enfance)管理,其目標是“整合數字公民的各個方面,包括數字責任、打擊網絡暴力、了解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其從2022學年開始在12個部門進行內部測試,然后從2023學年開始在全國推廣。
法國積極完善打擊網絡暴力或網絡欺凌的相關法律法規
2019年1月,對于打擊和防范網絡暴力現象,大多數國家主要通過國內法解決相關問題和潛在威脅,法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法國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國內立法,并在區域和國際層面積極推動應對網絡暴力的國際法律建設。在國際和區域法律文件方面,法國加入了《歐洲委員會網絡犯罪公約》(亦稱《布達佩斯公約》)、《歐洲委員會防止和反對針對婦女的暴力和家庭暴力公約》(亦稱《伊斯坦布爾公約》)、《保護兒童免受性剝削和性虐待的蘭薩羅特公約》(亦稱《蘭薩羅特公約》)、《仇外心理和種族主義議定書》,等等。與此同時,歐洲委員會也正在跨部門開展工作,通過運用《布達佩斯公約》《蘭薩羅特公約》建立的相關機制,以確保在網絡空間使用者的安全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國內法層面,根據法國法律有關規定,網絡暴力的施害者可能會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一般情況下,網絡暴力被視為一種輕罪行為(法律禁止并處以罰款和/或10年以下監禁的行為),針對犯罪主體的處罰視情況而定,如果施害者是成年人且受害人年滿15歲,他將面臨最高2年監禁并處30000歐元罰金。如果受害者未滿15歲,則最高刑罰增加到3年監禁并處45000歐元罰金。當施害者是未成年人時,如果他未滿13歲,則適用特定規則。如果他超過13歲而受害人超過15歲,那么最高刑罰將增加到1年監禁并處7500歐元罰金。如果受害人未滿15歲,則刑期增加至18個月并處7500歐元罰金。通過網絡途徑施行的群體騷擾行為將以同樣的方式受到懲罰。
針對網絡暴力概念下的“網絡騷擾”“侵犯隱私”等情形,可以適用法國《刑法典》第二卷第二章“針對人身的罪行和輕罪”的一般性規定,如第222-33-2條規定:“反復騷擾他人的言語或行為,以損害他人工作條件為目的或效果,能夠損害他人的權利和尊嚴、損害他人的身體健康或精神健康或者損害他人的職業前途的,處2年監禁并處30000歐元罰金”;第226-4-1條規定:“盜用第三方身份或使用一個或多個任何類型的數據以擾亂他或他人的安寧,或損害他的名譽或對他的考慮的目的的行為,將處1年監禁并處15000歐元罰金。當通過在線公共通信網絡上犯下這種罪行時,將受到同樣的處罰”;第226-1條、226-2條也規定了對于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最高刑罰為1年監禁并處45000歐元的罰金,等等。此外,《刑法典》也有一些相關規定適用于針對在線兒童性剝削和虐待兒童的情形,如第227-24條規定:“以任何方式和媒介制造、運輸、傳播暴力性質的信息、煽動恐怖主義、色情或具有嚴重損害人的尊嚴或煽動未成年人參與游戲的事實,使其處于人身危險中或使用此類信息進行交易,如果未成年人可能看到或察覺到此信息,將被處以3年監禁并處75000歐元罰金。”
近年來,法國立法者也更加關注基于互聯網施行的暴力、騷擾、欺凌等違法犯罪行為在國內法中的顯示度,并在許多正在進行的立法工作中考慮到網絡暴力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例如,2014年8月4日,法國頒布第2014-873號關于男女真正平等的法律,其中第41條規定在《刑法典》中引入了新的第222-33-2-2條,從而承認“精神騷擾”是一種犯罪,而“通過網絡實施”則將成為該罪的加重情節。該條的具體規定是:
反復騷擾他人的言語或行為,以損害他人生活條件為目的或效果,并表現為對方身體健康或精神健康受到損害,當該騷擾行為導致對方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低于或等于8日或者未喪失任何勞動能力時,處1年監禁并處15000歐元罰金。
在具有以下情節時,前款所指行為可處2年監禁并處30000歐元罰金:
1.導致對方完全喪失工作能力超過8天時;
2.對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此類行為時;
3.由于年齡、疾病、殘疾、身體或精神缺陷或懷孕而造成的易受傷害之人或犯罪人明知為極易受傷害之人實施本罪時;
4.使用公共在線交流服務實施本罪時。
具有上述第1至4項中所指兩項情節時,第1款所指之行為可處3年監禁并處45000歐元罰金。
又如,由于針對婦女的網絡暴力行為持續存在,在社交網絡上被迫接收到相關情色內容信息或圖片、因性別或性取向而遭到騷擾等情形屢見不鮮。為了有效打擊此類行為,維護婦女合法權益,法國政府曾兩次提出希望加強和改進現有立法。2018年8月3日,法國頒布第2018-783號關于“加強打擊性暴力和基于性別暴力”的法律,對《刑法典》第222-33條(性展示和性騷擾)進行了修訂,增加了“通過使用在線公共通信服務或通過數字或電子媒介”的內容,將上述這些形式的騷擾定為“性騷擾”罪,并將處以3年監禁并處45000歐元的罰金。自此,根據最新修訂的《刑法典》,網絡暴力也成為“性騷擾”的加重情節。
此外,2020年6月24日,法國頒布第2020-766號關于“旨在打擊互聯網上的仇恨內容”的法律,該法旨在進一步提高網絡平臺、互聯網用戶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主體參與意識,以加強打擊在互聯網上傳播仇恨言論的現象。同時,基于該法律,在“視聽和數字通信監管局”(ARCOM)內創設了一個“在線仇恨觀察站”,以實現更好的監管以及為受害者建立更有效的監測渠道和治療途徑。然而,該法的有關內容被法國憲法委員會審查為“侵犯言論自由”。不過,總體上看,法國通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相關國內法,肯定了“網絡暴力”是一種嚴重的騷擾形式,相關行為將受到法國法律更為嚴厲的懲罰。
(本文系2021年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涉外應急警務法律機制優化研究”,編號為Q202142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付琴雯,湖北警官學院國際警務系講師、法學博士。
(責任編輯:馮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