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文化在立國、強國、興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該如何正確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和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在接受《經濟》雜志記者采訪時對于下一階段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進行了回應。
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推動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哪些發展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技術迭代、消費支撐、人才培養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在守正創新中,踏上了總量規模穩步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創新活力充分迸發的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十年來,文化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層出不窮,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在鄉村振興、城市更新中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產業“富了口袋”“又富腦袋”,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更是提供精神產品、增強精神力量的幸福產業。
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產手段和表現形式,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攀新時代文藝高峰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激發起了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人們深切體會到神州大地處處涌動的生機與活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52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6%。2022年,對全國6.9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80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0.9%。
大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經濟》:數字技術正不斷賦能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帶來了哪些新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數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3860億元,比上年增長5.3%,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4個百分點,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36.0%,占比較2019年提高了13.1個百分點。5G、大數據、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廣泛應用。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發展迅速,《大魚海棠》《舞上春》等一批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精品不斷涌現。騰訊、京東方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中華文化借助新技術、新應用、新載體更好走進群眾、走進生活。很多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通過場景數字化改造,成為旅游目的地和網紅打卡地。數字文化產業持續成為投資的重點、消費的熱點、開放的亮點,為文化產業提質升級注入強勁的動力。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調研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通知,命名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深圳龍崗數字創意產業走廊、貴州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等15家園區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截至目前,示范園區數量達到34家。在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下,多年來,文化產業園區已成為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豐富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提升地區文化形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經濟》:文旅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助力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近年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在業態、產品、市場方面呈現發展趨勢,旅游演藝、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化遺產旅游等融合業態蓬勃興起。2022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聯合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啟動了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創建工作。各地旅游演藝、冰雪旅游、康養旅游、主題公園等文旅融合產品越來越受到游客青睞。今年春節期間,陜西華清宮《長恨歌》、長安十二時辰體驗街區的表演活動因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豐富多樣的體驗內容受到游客廣泛喜愛。
近年來,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投資主體日益多元,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在各地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加大重點文化和旅游項目建設支持力度,引導各地分類施策,豐富項目業態,提升項目品質,推動盤活閑置低效項目。去年以來,在全國遴選82個開發性金融支持項目,涉及數字文化、鄉村文化、旅游演藝、文旅裝備、動漫游戲等多個行業。去年,國家將文化和旅游項目納入設備購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貸款貼息政策支持范圍,共有1237個項目列入備選名單。其中,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分行向中山華僑城投放3300萬元,為社會領域首個完成貸款投放的項目。
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市場有序復蘇,文化和旅游消費快速回暖,群眾出游熱情高漲,線下的娛樂、演出、展覽、電影等方面優質的文化產品受到群眾喜愛,定制旅游、康養度假等個性化消費需求不斷增多,線上演播、沉浸式演藝等新型消費模式層出不窮。為了滿足群眾消費的需求,文化和旅游部以“促進文旅消費?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組織啟動了2023年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通過策劃實施一批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消費惠民活動,推動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優化消費環境,營造良好消費氛圍,激發群眾文化和旅游消費熱情。各地也舉辦了亮點紛呈的特色消費促進活動,通過出臺發放消費券、門票減免、優惠折扣等系列促進消費政策措施,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活力。五一期間,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票房收入6.46億元,在演出總規模中占比最高,為42.53%,且跨城觀演人數占比超過50%,有力拉動了旅游消費,“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文旅消費新時尚。今年上半年節假日期間,從北京、上海,到成都、南京、???,再到南寧、濟南,甚至河北阿那亞、河南云臺山等眾多景點,共有50多場大型音樂節、戲劇節落地舉辦,成為“行走的消費集聚區”,對文化和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形成綜合帶動效應,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門制定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通過人才、資金、項目、用地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揮文化和旅游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啟動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作,計劃在全國遴選100個試點縣,推動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在試點地區率先落地,形成可復制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通過發展特色文化和旅游產業,切實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