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
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脈,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和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為現代化發展積蓄了深厚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提供了評判依據、描繪了未來愿景,影響了人們對于各種可能發展道路的甄別、過濾和評判,并最終選擇符合中華文明發展規律、認知方式和價值標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從歷史看,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從文化視角看,嘗試的各種救國方案都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并能實現其現代性轉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才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并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踏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可以說,什么樣的傳統文化,決定了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就包含著文化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作為整個中國式現代化的子系統,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需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在偉大實踐中提煉升華,讓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從全球看,中國式現代化既賡續了中華文明優秀基因,又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升華和拓展了原有世界文明,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給世界各國各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愿與各國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我國文化發展呈現四大趨勢
第一,生活品質持續提高背景下,文化產品生產從供給驅動向需求引導轉變。
與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消費不同,對大多數人而言,文化日常消費并非剛性需求,具有較強可替代性。因此,作為典型供給創造需求的市場,我國文化產業正在越來越重視體驗性、參與性和個性化的文化市場需求,努力通過提供更多高質量的供給來引導消費、創造需求。例如,針對近年來觀眾對電影品質和觀影環境等要求的提升,我國電影產業不斷提質升級,基礎設施扎實推進,銀幕數量超過8萬塊,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年度電影總票房屢創新高,十年來總觀影人次累計超過120億。特別是在電影產量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實現質量顯著提升,出現了一批諸如《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票房超過50億元的現象級影片,更好地滿足了人民多樣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提升背景下,文化創作主體從小眾群體向普通大眾轉變。
隨著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不斷提升。2022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18億。這使得文化領域的創新活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藝術欣賞不再是陽春白雪,創作主體也不再僅限于專家學者和小眾精英,而是進入全民創作時代。普通大眾的文化創作熱情不斷高漲,水平不斷提升,形成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接受范圍越來越廣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等文化產品。例如,幾乎所有的網絡文學都是由普通大眾創作出來的。《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網絡文學作家數量累計超過2278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超過4.9億人,占網民總數的52%,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389.3億元,多部網絡文學作品入藏國家圖書館和國家版本館。特別是我國網絡文學傳播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網文訪問用戶規模超過9億人次,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有力載體。
第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文化消費方式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加速融合轉變。
近年來,我國線上文化消費實現快速發展,線上線下消費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涌現。得益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與文化產業實現深度融合,形成線上文化消費的獨特優勢。例如,2022年線上舉辦的多場演唱會,動輒就有幾千萬人、甚至上億人次在線觀看,與傳統演唱會現場最多不過幾十萬人形成鮮明對比。其優勢在于,一方面,消費門檻低。與傳統演唱會動輒幾百上千元的門票相比,線上演唱會“門票”通常僅幾十元甚至免費,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大大降低了觀看門檻。另一方面,社交屬性強。線上演出提供了較好的社交平臺,觀眾可通過彈幕發表觀點,進行實時評論和互動聊天,并可隨時在朋友圈、微信群轉發分享,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交流欲和參與感。
第四,信息技術不斷進步背景下,文化傳播渠道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
隨著信息科技不斷發展,文化產品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傳播,特別是以短視頻應用為代表的網絡視聽行業蓬勃發展,新場景新業態新消費模式不斷涌現。《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億人,超過即時通信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其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5億人,泛網絡視聽產業市場規模接近7300億元。相應地,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出現利潤下滑、經營困難等問題,近年來紛紛重塑采編流程、建設平臺終端、打造資源數據庫,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創新媒體業態、傳播方式和運營模式。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努力構建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增強民眾的歷史情懷和文化自豪,加快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營造全民參與的文化傳承與保護氛圍。
第二,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多元化個性化文化消費需求,加強需求側管理,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堅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應用5G、人工智能、超高清、虛擬現實等技術,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線上演播、網絡視聽、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培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互動消費等新型消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運營,提高服務的精準化、便利化、有效性水平。
第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不斷創新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促進民心相通。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海外市場,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影視劇、游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做好國外受眾調查分析工作,結合當地民族特點、教育背景、文化習俗、消費偏好等,找準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共振點,擴大文化交流的主體類型和合作渠道,提升傳播效能。
第四,打造凝聚全球華人文化的最大公約數。
文化重要的價值在于身份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能在全國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中形成最大共識。將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將文化復興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組成,推動傳統文化在賡續傳承中不斷得到弘揚光大,不斷增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打造凝聚全球華人的最大公約數。
卞靖: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發改英才”。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國家部委和國家社科基金等部門委托的課題30余項,曾獲得部委級優秀研究成果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