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翟曉汀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副研究員王昱廷在接受《經濟》記者專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和“兩個結合”的重要意義,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時代課題,指明了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華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燦若星辰、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塑造出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王昱廷以中華玉文化為代表,“見微知著”解讀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內,一對色澤晶瑩的玉質裝飾品格外引人矚目。圓環狀的線條圓潤流暢,線切狀的切口刀法嫻熟。這對玉玨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距今已有約8000年的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的興隆洼文化和紅山文化,到良渚文化和夏代的二里頭文化,整個夏商周三代,玉器在中原大地星羅棋布,深刻佐證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王昱廷認為,玉器的出現,證明在當時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社會分工,不但印證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也證明了玉器背后擁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僅從玉器的角度來說,就可以完全佐證中華文明不止5000年,甚至可以往前推到8000年至1萬年。
中國人自古尚玉,寓德于玉、以玉比德。在中華文明千年賡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崇玉、佩玉、賞玉的玉文化。王昱廷介紹,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闡述了玉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確立了中國人道德觀的理論基礎。而后又有春秋《管子·水地》所載玉的九德、戰國《荀子·法行》所載玉的七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所載玉的五德,中國玉文化不斷得到傳承發展,綿綿永續、亙古長流。直到今天,玉仍舊是美好品德的代名詞,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這種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文化填充了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也成為中華文化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標識。
文明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以“金鑲玉”為創意的北京奧運會獎牌由玉璧演變而成,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思想和化干戈為玉帛“和平性”的價值觀,堪稱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結合。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體現的是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王昱廷表示,文化傳統的精華是在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中生成的,要從一個階段走向下一個階段,就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新的價值,指引未來文化發展的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植根于中華大地,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強調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等智慧,都是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的鮮明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兩個結合”是最大法寶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有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在保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黨的團結統一上有四個法寶,即堅持民主集中制、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嚴格黨內生活、堅持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而今,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又給出了鮮明答案: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并強調這個“必由之路”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兩個結合”這一重大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的,隨后,先后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
王昱廷談道,在此前“兩個結合”重要指導思想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又進一步強調了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對“第二個結合”的深刻論述,為中華民族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文化發展路徑,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
文化路徑在哪里?就在于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既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
1926年,郭沫若在《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用文學化的想象描述了馬克思與孔子的對話場景。馬克思感嘆:“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說:“單只要能夠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會反對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會反對你了。”
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王昱廷談道,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起,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第三,“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王昱廷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但可以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汲取養分,還背靠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宏闊縱深的歷史積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此蔥蔚洇潤、生機勃勃。
第四,“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王昱廷表示,制度與文化是相互決定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為新時代治國理政帶來不竭動力。中國未來道路怎么走?根本要在中華文化文脈中求精華、掘真理。
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在王昱廷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歷史、現在、未來三個維度,是中華文明的一種延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可以從其中找到答案。
邊疆地區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宗教信仰和諧并存。王昱廷表示,此次文化傳承座談會給新時代邊疆研究和邊疆治理提出了明確指引,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意義和指導價值。這也表明了我們黨對于邊疆治理,特別是對于邊疆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也是我們黨對邊疆治理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顯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代邊疆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為邊疆研究提供了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南。深刻學習領悟‘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站在歷史關口,回望來時路,剖析中華文明基礎,挖掘中國文化底蘊,給中華民族以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是每一名中國歷史研究者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