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文化強國。從“建設”到“建成”,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種壓力。要建成文化強國,就要建成文化產業強國;要建成文化產業強國,就需借助文化金融的力量。
建成文化強國首先需
要建成文化產業強國
沒有文化產業強國,就沒有文化強國。文化強國的崛起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演進過程,文化強國建設則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需要“四梁八柱”和系統的指標要求。在研究評判文化強國的諸多衡量標準和指標體系當中,文化產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支柱。發達的文化產業與繁榮的文化事業共同支撐文化強國,才能形成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文化產品生產能力以及文化影響力。
從國際上看,歐美及日本等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強文化勢能的地區和國家,文化產業都較為發達。美國在二戰之后取得世界第一強國地位,同時也迅速在世界文化競爭格局當中取得了優勢。強大的國家支持、強大的資本支撐、現代的文化工業生產體系,形成了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出。美國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推動美國文化產品全球化生產和營銷,美國的影視、音樂和圖書逐步成為世界文化消費市場的主流。好萊塢成為全世界電影殿堂,迪士尼、時代華納、福克斯、奈飛的文化產品遍布全球。英法德意等西歐主要發達國家雖然在二戰后較美國有些式微,但秉承文藝復興之后的傳統文化優勢,在繪畫藝術、歌劇表演藝術、音樂、圖書出版等領域仍保持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各地有強大的影響力。日本和韓國是后起發達國家,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釋放了強大的文化創新力,日本的動漫游戲產業、韓國的影視產業在全球文化產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從歷史經驗看,通過產業方式形成的文化影響力要大于其他方式。一款游戲和一個TikTok平臺的文化影響力可能遠遠大于一場公共文化外交活動。人們更容易接受自主選擇的文化產品所承載的價值觀。我國是文化大國,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還沒有成為文化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產業的弱勢。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啟動,我國的文化產業活力逐步釋放,經過20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接近5%。在國際上,我國文化企業正在融入國際合作體系,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但由于基礎較差,創新力缺乏,文化精品數量少,內容產業出口不足,沒有形成集群優勢,在國際藝術市場、影視市場、傳媒市場等重要市場,我國文化企業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文化金融是文化產業
強國建設重要驅動力
金融是資本要素的策源地,是經濟發展和產業進步的血脈。發展文化產業,是基于文化經濟性和產業性的邏輯,而金融和資本能夠在文化產業強國建設中發揮作用,也正是基于這個邏輯基礎。事實上,從全球經驗看,文化產業強國的形成都有強大的資本支撐。美國通過市場機制設計和完善的版權環境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同時通過國家藝術基金等對文化藝術進行資助,通過金融資本和投資機構控制全球主要文化機構實現文化輸出。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有完善的利用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除了少部分文化藝術和公共文化服務外,大部分文化供給都是在資本推動下通過市場完成的。
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在服務文化產業中表現為激活資本要素市場,為文化產業提供資本供給,這是文化金融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化金融還能夠通過保險、擔保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進行資產風險管理,為文化企業保駕護航,促進產業穩定發展。文化金融作用機制建立在文化生產特點的基礎上,這些特點包括文化產品生產、運營的特點,文化項目盈利模式的特點,文化消費的特點,以及文化企業財務特點。尤其要基于文化企業的資產特點進行信用評價、風險評價和企業估值,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
通過文化金融的功能實現和作用機制,文化金融能夠促進技術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近年來,資本對文化領域技術創新的投入增速較快,數字文化產業融資比例在2021年超過總規模的60%。在技術領域的投資,對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資本投入較多的文化生產領域,文化產品供給就會相對充裕,能夠大大促進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文化消費,如資本比較關注的選秀類、體驗類電視綜藝節目,主旋律電影等。另外,金融機構和資本為文化企業進出口提供便捷的結算、增信、融資等方面的服務,能夠推動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推動文化貿易發展。
我國的文化金融實踐證明,資本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無可替代。20年來,尤其是10年來,我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都取得了巨大進步。銀行、債券、信托、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等多渠道為文化產業融資提供支撐。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對30家主要銀行進行的調研,截至2021年底,文化產業貸款余額達16499.23億元,全行業估算貸款余額接近2萬億元人民幣。十幾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債券發行總額超過6000億元,2019年達到高峰,發行總額為1185億元。2012-2022年之間,我國文化產業私募股權投資總規模約1.3萬億元。多層次資本市場為文化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資本舞臺,數百家文化企業實現了上市融資。
所以,無論從金融的功能、機制、作用以及實踐看,文化金融與文化產業強國建設都有著必然的邏輯關系,是文化產業強國建設的重要驅動力。
文化金融服務文化產
業強國建設的著眼點
文化金融是服務文化產業的金融活動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機制和體系,文化金融助力文化強國,最為直接的路徑就是服務好文化產業。在新形勢下,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著眼于一個“強”字,著眼于打造文化產業體系強、國際競爭力強和體系融合能力強,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再上新臺階。
著眼于打造強大的產業體系,服務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這個階段的主基調。文化金融服務文化產業,要服務文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體系構建,如此才能有高質量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政策設計,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重要領域重點進行資金資源配置,支持文化企業規模化和集約化,支持文化產品創新,實現充分的文化供給;支持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建設,支持文化技術創新,支持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和文化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支持文化領域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結構合理化;支持文化產業鏈的高端化、現代化,重點服務研發等關鍵環節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著眼于打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服務文化產業國際合作和文化貿易。文化金融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依照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大力支持文化貿易和文化產業國際合作。2022年7月,商務部、中央宣傳部等2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就金融支持文化貿易提出了七個方面的任務要求,包括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文化貿易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模式、文化貿易專屬險種、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等。在新形勢下,我國文化貿易需“重整山河”,金融服務文化貿易,應依托自貿區建設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服務新動能企業,支持數字文化貿易企業和數字化平臺企業。要支持“千帆出海”計劃,重點支持產業鏈重要性企業,服務中國文化企業重構國際文化產業鏈。應重點支持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貿易市場深度開發,支持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支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建設。應力爭用10年到15年時間,將中國文化企業推向全球文化產業格局中的第一陣營。
著眼于打造強大的體系融合能力,推動文化產業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文化產業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不僅要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且要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重要產業融合發展,激發經濟發展中的文化能量。金融要支持生產服務性文化產業和文化融合性產業發展,鼓勵金融體系配置更多資源來支持文旅融合、文體融合,尤其要支持已經遍布世界市場的中國輕工業消費品的文化融合與創新,讓消費品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載體。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融入多層次、多元化資本市場體系。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機制中,與資本市場體系關聯度較高的產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抗沖擊能力都更強。所以要鼓勵更多國家資產、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資本市場,促進資本與產業的高融合度,在完善的文化監管機制下,以資本帶動體系穩定性,增厚產業基座,增強產業抗沖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