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會
【摘 要】張曙是我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工作,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張曙生平創作的聲樂作品頗具時代性、民族性和獨創性,其中蘊含的深刻價值至今依舊熠熠生輝。本文以張曙的聲樂作品為立足點,闡述了張曙聲樂作品創作歷程,探究了其聲樂作品風格及美學思想,同時梳理了張曙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關鍵詞】張曙;聲樂作品;風格特點;思想;藝術價值;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J6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8—104—03
引言
張曙,原名張恩襲,生于1908年9月,安徽歙縣人,是我國救亡歌詠運動的重要推動者,在1993年加入共產黨時由田漢給他起名為張曙,并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系統接受音樂教育,與聶耳、呂驥一等大家一道從事音樂創作活動,是20世紀30年代音樂運動的先驅。張曙是最早一批用中國音樂元素結合西方作曲技法來創作的作曲家,譜寫了大量的救亡歌曲,并積極投身于革命音樂活動中,創作的《還我山河》《大豺狼》《洪波曲》等作品代表了廣大民眾時代的心聲,處處體現出對社會理想、國家興亡的鮮明態度,寄希望通過音樂來喚醒人民群眾[1]。自學堂樂歌開始,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日漸頻繁,音樂不僅僅是發揮娛樂性質的社會活動,還是音樂家用來實現自己社會理想的有力武器。在中華民族特殊的年代,張曙用著慷慨激昂的旋律、振聾發聵的歌聲號召中華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可以說,張曙用生命譜寫著屬于我們人們群眾的歌曲。時至今日,張曙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價值依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體現出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張曙聲樂作品創作歷程
音樂家的創作思維受到時代、歷史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田漢是張曙的伯樂,也是他在音樂創作道路上的知音和得力助手。
張曙是歌唱家,二胡演奏家和音樂理論家,主要創作時間集中在1933—1938年間,內容大多反映階級壓迫和戰亂中人民的凄苦生活,表現人民積極向上的斗爭精神。張曙畢生致力于新音樂運動,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發出怒吼,以喚醒沉睡著的整個民族的精髓。張曙一直通過音樂來喚起大眾,組織群眾,并深知群眾疾苦與訴求。張曙共創作歌曲200余首,音樂曲調個性鮮明,彰顯民族風格[3]。一直以來,張曙深入群眾中去學習,再去教育大眾,并從實踐中去參加大眾的一切運動,真正地創作出大眾所需的音樂作品。這正契合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革命文藝理論指導思想。張曙同志就是這樣運用音樂藝術作為武器向敵人戰斗的。
二、張曙聲樂作品風格特點
在抗戰歷史背景下,張曙的聲樂作品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一切音樂創作都是為了滿足時代的需求。張曙的音樂作品極具生命力,救亡歌詠代表了大眾的呼聲,他為抗戰勝利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代表作《丈夫去當兵》《日落西山》《保衛國土》《洪波曲》《還我河山》等,描繪全民抗戰的精神面貌和生動情景,用吶喊式的音樂節奏,呼吁同胞們團結一致,保家衛國,鼓舞著千百萬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斗爭意志。同時,張曙的音樂作品極具生命力,在思想情感方面與群眾息息相通,深入人心,他要用音樂去喚醒飽受人間疾苦的大眾,拯救腐朽的內心。
張曙的聲樂作品極具鮮活的民族風格。張曙自年幼時期就跟著民間戲班子學習民間藝術,在他八歲那年就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還廣泛涉獵了昆曲、京劇等多樣民族藝術,在母親的影響下長期受到中國戲曲藝術的熏陶,這些都為他音樂創作道路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曙的聲樂作品極富濃厚的民族氣息,民族色彩是張曙創作風格的一個特點和亮點。將民族元素融入作品當中,讓人民群眾的民族民主精神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是歷史的記錄,時代的強音[4]。
三、張曙聲樂作品的思想
張曙是新音樂運動的先驅者和推動者,與眾多進步的音樂詞曲作家團結一致,長期致力于革命歌曲的創作工作,并積極開展群眾歌詠活動,真正地讓這些革命歌曲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他先后創作的《救災歌》《筑堤歌》等就巧妙地描繪出了勞動人民反抗階級壓迫和希望戰勝自然災害的真實情況[5]。張曙的聲樂創作主旨體系就是能夠讓音樂作品在情感上與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也正是這種創作思想才讓他創作的聲樂作品能夠深受基層勞動者的喜愛,得以廣泛傳播,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強勁的生命力。張曙的聲樂作品思想中飽含了滿滿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面對反動派的賣國求榮,民族存亡,何去何從,張曙光在作品中高歌“我們是民族的戰士,中國的呼聲,我們的歌是槍殺敵人的白刃,整千整萬地踏著血跡前進”(《抗戰進行曲》),其聲樂作品思想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具有的崇高思想。
四、張曙聲樂作品的魅力與價值
張曙的聲樂作品是中華民族聲樂作品中的瑰寶。張曙的聲樂作品中融入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民族風格,從音樂中營造出美學意境和時代精神。迄今為止,張曙先生創作的聲樂作品已悄然走過了近百年,但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光芒依然光芒四射,其作品中散發的中華精神依然鼓舞人心,其作品中蘊含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依然讓人深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經典之作。因此,通過對張曙先生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審視與分析,是推進我國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v觀張曙的聲樂作品,其內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歷史價值
自聲樂藝術問世與發展以來,其就存在著一種重要的價值——歷史價值。張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歌唱家、社會活動家和音樂組織家,在左驥音樂運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張曙聲樂作品中既有對國家的憂愁,也有對美好事物的嘆息,創作風格多樣,內涵豐富。張曙聲樂作品的歌詞內容涵蓋了當時中國的歷史特性、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其作品旋律特征也體現出文化特性。張曙對待音樂藝術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張曙的好友冼星海先生曾指出,讓后代人民學習到了相關的歷史知識;喚起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之情;喚醒新時代人們對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傳承了作品中蘊涵的精神,以至于將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的今天繼續弘揚。張曙的堅定的音樂創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正是音樂中蘊含了這種堅定的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價值。
(二)審美價值
聲樂作品是藝術形式的一種重要體現,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其審美價值,而審美價值的主要體現則為音樂本體的美。從張曙先生音樂作品來進行分析研究,他在創作上喜歡運用一些民族元素,這主要得益于張曙從小耳濡目染的鑼鼓戲,使得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巧妙地將這些昆曲、地方小戲等民間元素合理運用其中,又體現出了濃厚的中華文化意蘊,在這種基于民族文化的創作背景下,無形地拉近了廣大人民群眾與音樂作品之間的距離,通過作品中反映出當下中國人民群眾的真實狀態,成為流傳百世的經典大作。張曙先生的聲樂作品內涵豐富,意境各異,有時像雨后春雨溫潤人們的心田,有時像狂風巨浪席卷人們的內心。
從學習與演唱這些作品時,既能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通過作品來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這些都是張曙光先生聲樂作品的審美價值所在。
(三)精神價值
縱觀張曙先生的聲樂作品,其重要的價值之一還是在于弘揚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他創作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富有濃厚的民族精神。深入探究張曙先生的聲樂作品可以發現,他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支持是無微不至的,從旋律曲調、歌詞取材、樂器伴奏,小到呼吸換氣、聲韻配合,均是通過細心勾勒與反復斟酌后形成的??梢哉f,張曙先生創作的聲樂作品汲取的是民族音樂的陽光雨露,也是弘揚民族音樂、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張曙先生的聲樂作品無論是從旋律上還是從曲式結構上都將中華民族精神良好地融入其中。從旋律上看,以《農夫苦》為例,通過朗誦式的音調,訴說著勞動人民的悲痛,歌曲的主題體現了農民生活壓迫之苦,在創作上不僅運用了音程間的大跳與歌詞結合,還運用音高的層層遞進描述農夫苦在何處,整首作品旋律符合朗誦式的形式。從曲式結構來看,以《保家衛國》為例,張曙同樣通過吶喊式的音調節奏,呼吁同胞們要一起來保衛國土,這場仗不是光靠一個人就可以打贏,而是需要四萬萬同胞共同努力,作品的調式調性為C自然大調,這樣的創作手法才能更好地將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音樂表達出來,讓群眾能夠感同身受。
(四)教育價值
在革命戰爭時期,聲樂藝術對激勵戰士戰斗熱情具有積極作用,它能喚起千萬戰士的愛國熱情。張曙的聲樂作品中包含了對國家濃厚而熱烈的愛,在學習張曙先生的聲樂作品時還能夠有利于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培養愛國愛國主義情懷,無論在學術教育還是思政教育方面都體現出了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救國曲》是一個飽含了濃烈愛國情懷的藝術作品,在學習該部作品時,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歷史背景,分析作品曲式結構和旋律,其中第一樂段的節奏較寬,用來向群眾呼喊,第二樂句切分節奏的使用,使得作品節奏激昂,最后一個樂段在前兩個樂段在旋律情感上的層層推進,將情感推向高潮,這樣的創造手法有利于情感的輸出與表達,讓群眾感同身受,讓聆聽或演唱該作品時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意境,感受中華青年在那個動亂年代特殊的愛國情懷,以此來激勵當代青年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砥礪前行。
再例如,《還我山河》該部聲樂作品創造于1936年,由田漢作詞,張曙通過進行曲的風格,運用大跳音程和切分節奏,刻畫出戰場上的英雄不怕犧牲,為了保家衛國馳騁疆場,生動的畫面在歌曲中一幕幕浮現出來。我們中華民族幸福的生活是無數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如今,在這個和平繁榮的時代,我們所有人都不能忘記先烈們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安康所付出的巨大犧牲,要銘記在中華民族陷入危亡時刻戰士們用身軀鑄成的偉岸長城。當歌曲再次響起時,歷史畫面一幕幕重現,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熾熱的時代,這教育我們青年一代要真實當下的幸福生活,并立志于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貢獻綿薄之力,時至今日,在當今這個繁華盛世,張曙歌曲作品中所傳遞的精神理論在影響著、教育者一代代的后人,也讓這些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煥發出新的能量[6]。
五、結語
張曙先生是中國音樂藝術界的一代宗師,雖然一生短暫,但他將所有的作品都融入了中國人民雄壯的抗日交響當中,為中華民族事業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張曙先生深度挖掘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精髓,并將其融入聲樂作品當中,譜寫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其聲樂作品被譽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典范之作,對時代的貢獻不可磨滅,對后世的影響頗為巨大。張曙先生全面的音樂素質、深厚的文學藝術素養、堅定的民族信念,都是后輩借鑒學習的榜樣。社會發展才會不斷前行,張曙的音樂美學思想在當今依然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特別是他中西結合、為時代和人民而創作的思維,在全面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將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朱澤軍.抗戰音樂家張曙的音樂美學思想探究[J].黃山學院學報,2022(1).
[2]劉成軍.張曙的革命音樂創作及其影響[J].蘭臺世界,2015(22).
[3]紀愷.沖破黑暗的號角,迎接黎明的曙光——紀念人民音樂家張曙[J].黃河之聲,2020(5).
[4]陳楚楚.張曙音樂作品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5]李雯煜.中國左翼音樂運動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9.
[6]霍文雅.從《長征組歌》解讀歷史革命聲樂作品蘊涵的深刻價值[J].北方音樂,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