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伏林
摘 ?要:在構成歷史核心素養的諸多內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培養學生的這一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歷史信息,并使學生對歷史信息的價值作出正確分辨。為了讓高中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得到有效培養,文章先從重要性和遵循原則方面展開了論述,然后分析了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措施,旨在通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甄別史料
深入推進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針對高中歷史課程,史料實證素養是其他諸素養得以達成的重要保障,屬于一種學習態度與方法。同時,該素養要求學生把詳細的史料內容聯系起來,利用個人思維,并通過實踐的指導進一步探究歷史問題。
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性
圍繞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展開分析,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實踐和自主意識方面。從總體培養目標層面分析,史料實證素養與立德樹人具有一致性,即均表現為推動學生的良好發展。因此,在高中歷史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意義重大。
1. 有利于重構歷史情境
歷史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特點。因為部分歷史知識無法回溯,所以在學生認知范疇中可能會形成偏見,而通過史料實證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避免出現這種認知障礙。史料實證,即利用其他形式重現歷史,幫助學生建構歷史認知。學生憑借查閱、分析、鑒別史料對歷史情境進行重構。搜集、整理、歸納史料也是學生學習與重構認知的一個過程。
2. 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
中華民族歷史綿長,在人們傳統認知中,對一些歷史存在偏見或刻板的印象。這種固有觀念中涉及部分偽歷史,如果教師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其予以深入探究與分析,那么就會導致偽歷史發展成真歷史而不斷流傳。為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辨別歷史的真偽,主動、積極地探尋歷史真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進而在探究中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并提高探究能力,推動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并客觀地評估歷史。
3. 有利于培育歷史觀念
歷史真相并非通過憑空想象形成,而需要通過科學地歷史求證與史料論證進行構建。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形成通過史料進行學習,并形成歷史觀點的良好習慣,樹立“論從史出”的歷史觀念,轉變并杜絕以往直接給出歷史論斷的錯誤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真相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原則
1. 真實性
真實性是指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保證史料實證內容的真實可靠且具有教育價值。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史料記錄了歷史事件,其中真假混雜。史料內容不等于歷史本身,但其也是重構歷史不可或缺的內容,且其真偽與人們對歷史的了解緊密相關。
2. 適切性
在正式授課前,教師應當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對史料作出合理選擇,但由于史料紛繁復雜,故很難作出取舍。因此,教師要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聯系起來,對史料的適切性予以更多的關注。在對史料進行實際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思考教學探究的核心問題,并思考如何搜索具有教育價值的史料。除此之外,教師在選擇過程中還要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以掌握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3. 豐富性
教師應當根據史料信息,組織學生進行各類史料教學活動。為確保這些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應當將不同史料融入教學過程中,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同時,在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時,教師還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搜集豐富的史料資源,多角度指導學生進行分析,確保良好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借助歷史學習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史料內容,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顯著提升學習成效。
4. 實踐性
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即學習和思考極易脫離生活實際。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歷史知識距離當下過于久遠。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史料信息開展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可以從小組討論中得出相關結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應當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實踐成果,以此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在指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時,教師應當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和小組辯論等方式展開全面探究,進而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料信息。
三、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措施
1. 提高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
首先,教師需要客觀了解一種現象,也就是在多種多樣的教學環境中,史料實證可以對資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進行參考和運用。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尊重并肯定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同時,在學習資源豐富多樣的情況下,針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源的意愿,教師應當予以尊重。引導學生從一個角度入手展開分析,這是對學生歷史資料辨別和分析能力進行考查的過程。其次,立足教學角度進行分析,教師還需要正確了解歷史教學的目標和意義。在形式方面,指導學生學習各類歷史知識的過程表現為憑借分析與思考研究證實歷史資料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和思考的機會,找準教學著手點,借助開放與尊重的態度開展歷史教學。
2. 指導學生準確甄別史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占據著重要地位。借助史料,教師可以使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歷史屬于過去,因為后人未經歷過歷史事件,所以只能通過已有的文字、圖片史料研究過去。但現存史料存在真偽之別,部分史料屬于偽造的,抑或是史料中涉及個人情緒,并非全部都具有可信度。若不對史料進行全面調查和探究,而直接將其作為歷史事實,那么學生就會對歷史形成錯誤的認知。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將甄別史料作為立足點,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史料。
在對史料進行甄別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先讓學生了解史料的具體來源、背景、作者和寫作意圖等內容。史料是由人進行整理的,而人在生活體驗中會形成許多經驗和主觀情感,進而在寫作時不由自主地將主觀立場等融入其中,導致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進而影響史料的客觀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甄別史料時,需要以教材內容作為立足點,加強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結合,分析呈現的史料內容,進而判斷其真偽和價值。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必修(上)“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供下述史料:五四運動之后,吳佩孚向時任國民政府總統的徐世昌發電文,其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于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后繼,以草擊鐘,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講演者被逮捕,則是揚湯止沸,勢必全國騷然!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借助此史料,你認為吳佩孚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可能回答:吳佩孚表面上對學生充滿了關心,但背后卻一直在鎮壓他們。他希望可以利用學生走向成功,趁機奪取北洋政府政權。學生還可能回答:當時,北洋軍閥的統治尤為黑暗,繼續實行專制統治,因此吳佩孚也不可能是好人。若學生形成此思維定式,則會不甄別史料便作出判斷,而這種判斷具有片面性。就此情況,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引導,讓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針對史料內容展開甄別和分析,從而作出正確判斷。
3. 協助學生解讀和考證史料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史料進行甄別并不能代表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還應當在學生甄別史料后引導學生解讀、考證這些史料內容,進而促使學生在史料的應用中獲得相關能力。以史料解讀為例,其涉及的內容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需要學生對其中有用的史料信息進行提取、概括和理解。教師在指導學生提取史料信息的過程中要做到準確、全面。其中,準確指的是順利提取史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全面則為不遺漏信息。當學生提取完史料中的有用信息后,教師應當指導他們通過比較、歸納等相關方式概括史料內容,進而在發現史料信息聯系的過程中掌握其本質,深入理解史料的內涵。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必修(下)“全球航路的開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并介紹與中國航海日有關的知識。隨后,教師指導學生歸納并整理與全球航路開辟有關的知識,以此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講解到“地理大發現紀念碑”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全球航路的開辟對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要求學生根據此問題搜集相關史料,并提取其中包含的重要信息。隨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分享自己搜集的史料內容,進而在討論中解讀并考證有關史料,發展史料實證素養。
4. 合理設置史料懸念
在開展高中史料實證教學時,若教師能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使用相關史料,便能很好地將其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進而最大化發揮史料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證中充分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借助史料實證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給予其引導,讓他們在探究的同時進行總結,從而使之總結能力得到增強,以良好的基礎助力今后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必修(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的部分片段播放給學生賞析,從該歷史資料中提取相關知識。在播放影片時,教師還需要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對影視資料中的歷史內容和自己在教材中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對比,并展開辨析,將兩者的異同之處找出來。在播放影片前,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懸念,即彼得一世是好是壞。先播放第8集《尋道圖強》,該集將1698年10月上千名俄軍官兵在莫斯科被處死的歷史畫面作為引子,反映了沙皇彼得一世的殘暴。隨后,話鋒一轉,介紹了青年彼得一世是怎樣隱姓埋名,通過一年多時間與俄國平民工匠走出國門,于英國、荷蘭、普魯士和瑞典等國家學習先進的工業技術、科學知識等,并從最為原始的木匠活做起,學習建筑、駕駛、造軍艦等,還被推薦成優秀工匠。此種對一個君主全方位的描述,在我國以往的政論紀錄片中并不常見,其與教材中對歷史任務概念化的解讀不同,能夠讓學生通過熒屏見證塵封的史實。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之后的影片內容聯系起來,并立足所學知識展開想象,表達自己的觀念。如此可以使學生在參與史料實證時以所學內容為基礎形成自己獨有的辯證思維,不僅可以掌握歷史知識,還能輕松回答開放性的歷史問題,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借助史料實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同時其也是學生學習歷史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核心素養。為此,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確保史料內容的豐富性,借助多種多樣的培養方式,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楚艷明. 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史料實證”素養[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7).
[2]張瑩.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史料實證為例[J]. 吉林教育,2022(9).
[3]鄭學儉. 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探討[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2).
[4]劉延翠.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以中國近代史教學為例[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2).
[5]盛險峰.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途徑[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4).
[6]陳藝鈴. 關注史料教學 ?提升學科素養:淺談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J]. 新課程(下),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