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國內(nèi)首部較為完整的辭書,保留了篆文、古音、古訓(xùn)等,并對漢字的辨形、釋義、注音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是古代漢語、古文字學(xué)的重要材料,在中國的字典史和語言學(xué)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共分衣食住行四大部分,采用傳統(tǒng)的訓(xùn)詁學(xué)和文字學(xué)的方法,對衣食住行的典型收字進行剖析,并對其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衣”類字
(一)具有鮮明的社會等級特征
“袞”是帝王的吉服,是繡著龍的祭服,“榆”是古代畫有雉尾的王后的祭服。“裋褕”是古代童仆所穿的粗布短衣,“祓”是古代少數(shù)民族服飾,“卒”是一種古代奴隸的服飾,上面有標(biāo)識,以示區(qū)別。《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緇衣》:“緇”,是一件黑色的長袍,朝服。“褚,卒也。從衣,者聲。一曰制衣。”“褚”是古代對士兵的一種叫法。“言衣赤褚。音赭。從衣”,意指古代士兵的服飾都是赤色。可以看出,在古代社會,服飾的紋飾、樣式等能分別體現(xiàn)出人們的身份、社會地位等。
(二)直接體現(xiàn)出衣服材質(zhì)和顏色
《說文解字》:衣而無里,謂之襌,是單衣的意思,經(jīng)常被誤寫為“禪”。“襦,短衣也。”“襦”本意是指短衣、短襖,單襦近乎衫。“袍”,從衣包聲。一種長衣,是我國古老的服裝款式之一。“袢”,無色也。從衣半聲,是一件夏天穿的白色內(nèi)衣。“褐”指粗布衣服。“裘”就是一件皮大衣。可以看出,不同材質(zhì)、顏色的服裝,有著不同的稱呼。從本質(zhì)上講,服裝的色彩和材料都是古代社會階層的一種體現(xiàn)。此處選取的文字在字面意義上是指衣服的材質(zhì),某種意義上也是古代社會不同階層的標(biāo)識。
(三)直接表現(xiàn)出衣服的狀貌
“衫”,從衣從彡,古代指無袖頭的開衩上衣。“褶”,古代的一種便服,本義指衣服折疊而形成的印痕。“袁”,長衣貌,指衣衫的長型。“襞”指衣服上打的褶子,“褊”指衣衫窄小,這些代表“衣狀”的詞語,在近代漢語中早已絕跡。
二、“食”類字
(一)祭祀文化
《說文解字》:“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祭”的上部,左側(cè)為牲畜,右側(cè)為手掌,主要是對祖先和天地的報答,也就是奉上供品。三個字“餟”“饋”“?”,都是對上天的祭拜。“小餟”,從食,是一種小型的祭祀活動。
“養(yǎng)”字雖然有“供養(yǎng)”的意思,但是從“食”的意思上看,主要指“具珍饈以供養(yǎng)尊者”。在舊時,民間有大量的祭祀和飲食禮儀,所以,《說文解字》“食”部詞中,最多的就是用來表達飲食習(xí)俗的文字。例如“炙”,炮肉也,指最原始的用火烤的烹肉方法;“朝食”即一天中第一頓飯,早餐。古代大部分地區(qū)的大部分民族都是三餐制,古稱“三食”。
(二)禮儀文化
在《說文解字》中,“食”類字將特定的食品分成兩大類,即固態(tài)、液態(tài),然后又分成若干小類,“食”的主要成分是米粥,固體是五谷類,如“飴”是用米、麥芽熬制的糖漿。舊時人們認為,飲食與健康是息息相關(guān)的,粥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在《說文解字》中,《說文解字》粥字條云:粥,會意字。從米,從二弓。粥是很好的食物,可以在饑餓的時候節(jié)省糧食,也可以讓人吃飽喝足。
在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里,酒是待客和祭祀時的必備之物。酒禮源遠流長,自從出現(xiàn)了禮,酒就與禮相融相生在了一起。《說文解字》中有許多與酒有關(guān)的禮儀,例如“饗”,鄉(xiāng)人飲酒也。“酬”,主人向客人敬酒。
(三)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表現(xiàn)在飲食上,主要體現(xiàn)在烹調(diào)與食品的形態(tài)上。例如“熟”指食物燒煮到可吃的程度。中國古代祭祀烹制的肉類有四種不同的熟度。肉要煮得恰到好處,生熟程度有四等:“腥”是全生,“煙”是半生半熟,“糜”是過熟,熟而不過稱為“飪”。在祭祀時,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但在烹調(diào)食物以供人食用時,則需生、熟適宜,亦即“飪”。中國的飲食文化追求味覺享受與營養(yǎng)健康的統(tǒng)一,“失飪不食”顯現(xiàn)出中國古代飲食文明的極大進步。又如“饕餮,貪也”,從此處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表示貪食的文字給人們以警示:要吃得很好,但又不能吃得太多。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庸思想。《管子·內(nèi)業(yè)》曰:“凡食之道大充(指過于飽),傷而形不臧;大攝(過于饑餓),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這告誡人們,既不要吃太飽,也不要餓著。
三、“住”類字
(一)建筑類型和居住習(xí)慣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天然的巖洞就成了人類起居的第一選擇。《說文解字》中的“家”字也反映了這種早期的居住現(xiàn)象:家,居也。從宀。《說文解字》解釋“廠”為“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對“廣”作的解釋也與房屋有關(guān)。后來,人們漸漸從天然的洞穴過渡到了人造洞穴,例如“窨”,就是地下室、地窖。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起居的地方逐漸趨向于地面房屋,并形成了由土木混合而成的房屋結(jié)構(gòu)。如“宋”,從木,表示房屋周圍有樹木。“京”,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為聳起的尖端,也就是用泥土砌成的高臺。
(二)風(fēng)水意識與文化意識
早在半坡時期,人們就有了一種原始的風(fēng)水觀念,房子的布置也是依方位而定的,灶臺、寢室等都有固定的地點,這種觀念在漢字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例如“隅”為角之義,一屋四角,故有“四隅”之稱。每一間屋子的四個角落都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分別是西南的叫“奧”,東北的叫“宧”,東南的叫“窔”,西北的叫“屋漏”。蕭墻,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nèi)(一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后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蕭”在《說文解字》中指的是艾蒿。《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三)社會等級制度
古時候,貴族院子的大門是兩扇的,所以叫作“門”,而臥室的門是單的,所以叫作“戶”。院子內(nèi)里是天井,中庭東西向有一道墻,將天井分成兩個部分,南邊是外院,北邊是內(nèi)院,內(nèi)院稱庭或中庭,庭前有門,稱“閨”。先秦時期的宮門,通常都是三個門戶,在中央有一個入口,兩側(cè)的房屋叫作“塾”。《爾雅·釋宮》謂門側(cè)之堂為塾。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道德秩序在傳統(tǒng)的庭院中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而主體結(jié)構(gòu)和附屬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則是社會關(guān)系中主從地位的表現(xiàn)。
“室”是指“宀”與“至”的結(jié)合體,是房子、家,是給主人睡覺的地方。“堂”和“室”的最大差別是:堂的本義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主要是指公共活動場所,而后者屬于私人空間,結(jié)構(gòu)封閉,又很私密。由此可見,古代先民在修建房屋時,對公共與私人的空間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
“房”是由“戶”“方”構(gòu)成的,“戶”是房子的一部分,古代的“方”和“旁”是同音。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寫道:“凡堂之內(nèi),中為正堂,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
古代的嫡妻,也就是原配夫人,住在“室”里,直妻被稱為“正室”,也被稱為“正房”,因此,嫡妻也被稱為“正房”。庶婦,也就是嫡母以外的妻子,住在“房”的旁邊,所以,庶出的妻子被稱為“偏房”“側(cè)室”“偏室”。
四、“行”類字
(一)出行方式
1.行走類
《說文解字》:“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走作為獨體字使用時,意為小跑。其字形采用“夭、止”會意,表示小跑時人必須收腹彎腰屈背。
“迀,進也。從辵,干聲。”意為前進,向前走。
“遴,行難也。”此處意為難以行走。
“追,逐也。”“逐,追也。”采用互訓(xùn)的方式,其意義大致相同,都為追趕。
“遄,往來數(shù)也。”意為往返快速多次。《爾雅·釋詁下》:“遄,疾也。”又“遄,速也。”
《說文解字》對“遲”的解釋為“徐行也。從辵、犀聲”。徐即慢,徐行即慢慢走,遲的本義即為慢慢行走。現(xiàn)今通常將“遲”解作不按時,因其慢慢走,故未能按時到達,也可看出其本義。
“邐”,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麗聲。而“邐,行邐邐也。邐邐,縈紆貌”。縈紆,盤旋彎曲,回旋曲折,形容“邐”的狀態(tài),與“辵”合意,即曲折地行走。
“延,長行也。”其本義為長遠出行,引申則有延長義。
《說文解字》中有:“跳,蹶也。從足、兆聲。一曰躍也。”“蹶,僵也。從足,厥聲。一曰跳也。”蹶,有跌倒義,也有跳起之義,故跳是跳起之義,指身體在雙腿突然發(fā)力的情況下,向上或向前離開原位。也有躍過之義。
“踽”,疏行貌,指慢步行走。《詩經(jīng)》曰:“獨行踽踽。”踽義為獨行無親的樣子。
2.道路類
《說文解字》中的“道”,指所行道也。本義是供行走的道路。段注:所行道也。《毛傳》: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申為道理。亦為引道。道,指的是人行走所踩踏的事物,并非行走的動作,字義為道路。其又可引申為道理,也可理解為在思想上的道路。而“路,道也”,可見二者本義相同,均指道路。
根據(jù)《說文解字》對“行”的解釋:“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義為人們在小路上行走或奔跑。而它的甲骨文字形類似今日人們所說的“十字路口”,故其本義是道路。
“術(shù),邑中道也。”徐鍇有言:“邑中道而術(shù),大道之派也。”可見,“術(shù)”泛指街道、道路。但“術(shù)”是“道”分岔出來的路,比大道窄。
“街,四通道也,從行,圭聲。”本意指四路相通的大道,今天城市中四通八達的道路可以經(jīng)商的區(qū)段,被人們稱作街。
“徑,步道也。”“徑”的本義是指“步行小路”。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段玉裁在 《說文解字》中說:“鄭曰,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此云步道,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徑,是只能容人和牛馬行走的小道。在此,段玉裁也注釋了道、路、徑三者的區(qū)別在于寬度,其中徑只容納人及牛馬通行,道可容納兩輛車并行,路則容納三輛車并行。
而“畛,井田間陌也。”“畛”即田地間的小路。
3.出行工具類
根據(jù)《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古時車的大致面貌。“駢,駕二馬也”,意即“兩馬齊趨”。“驂,駕三馬也”,即為“三馬并駕”。“駟,馬一乘也。”鄭司農(nóng)云,“四匹為乘”。故此處可理解為“四馬并進”。又如“泭,編木以渡也。從水付聲”,早期的木筏并非是木頭制成,而是人們用竹木與蘆葦藤草等編制而成。而“俞,空中木為舟也”指將獨根樹干割開、挖空制成的小舟。
(二)出行文化
古時候用于出行的車可分為大車和小車。“小車”指的是馬車,主要供貴族出行和作戰(zhàn)用。漢朝時,馬匹多用于打仗,漢武帝曾三度征伐,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有十余萬精銳騎兵。人們的馬匹都被軍隊征用,而平時用來拉車的馬也就越來越少了。后來又有了牛車,也就是“大車”,它的載重能力很強,主要用來運送貨物。在崇尚馬車的朝代,乘牛車是一件很卑賤的事情。貴族死后,隨葬品都是用馬車來運送的。漢代乘馬車禮儀繁縟,要受許多條規(guī)的限制。漢朝初期,剛剛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導(dǎo)致馬匹減少,只能用牛去代替馬,所以后來漢朝更多是使用牛車。古代的馬車有不同的等級。《王度記》有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從商朝經(jīng)西周至春秋,兵車是最主要的軍事裝備。通常有三人立于戰(zhàn)車上,周邊圍有步兵。
古代陸地運輸以車為主,水上以船為主,但并非一開始就有穩(wěn)定的船型,而是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時期。中國古代,船的種類很多,其中,草船是用蘆葦、藤草等材料制作成的,但較難經(jīng)受住海上狂風(fēng)暴雨的侵襲。竹筏是用木棍和竹棍做成的,在水里阻力很小,是我國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后來,先祖在木筏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獨木舟,船身是一個整體,由一截木頭開鑿而成。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shù)發(fā)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結(jié)語
通過對《說文解字》中衣、食、住、行類字的探究,可以看出,這些文字并非簡單的文字,它們承載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反映出當(dāng)時社會鮮明的階層關(guān)系,也體現(xiàn)出古時候“衣食住行”的文化特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相關(guān)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蔣紹愚,田瑞娟,編著.古代漢語(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4]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5]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
[6]丁婭蘭.從《說文解字·衣部》看古代服飾的“禮”文化[J].西安社會科學(xué),2009,27(02):62-63+74.
[7]魏曉艷.《說文·食部》與古代飲食文化[J].牡丹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9,18(09):72-74.
(作者簡介:賈慧靈,女,碩士研究生,漢口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與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責(zé)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