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雛悅 陳木斌
美術館是收藏、研究、展示人類藝術珍品以及提高公民美術素質、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美術事業發展的重要機構。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世界各大美術館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絡美術館,方便廣大民眾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館藏作品。
網絡已經成為教育學習的重要平臺,也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藝術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線美術館具備時代性、時效性、現實性等特點,也是對當今美術鑒賞學習方式的有效拓展。
一、網絡美術館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時代性要求
清初著名畫家石濤曾經說過一句話,“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也是我們美術教育可以學習的態度,就是要與時代同步。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利用最前沿的信息技術來支撐我們的美術鑒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網絡世界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我們與文化藝術之間的距離。當下,無論是世界知名的藝術博物館、美術館,還是一般性的美術館,都會利用信息技術,打造自己的網絡平臺,一方面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藝術藏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更多的人能與之進行藝術交流,做到藝術作品的教育功能最大化。我們可以稱之為“網絡美術館”,這是我們開展美術教育的最好平臺,也是美術鑒賞學習的重要陣地。例如,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于空間的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網站成為了另外一個展示藏品的巨大空間,通過大英博物館的網站,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的藝術名作。
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古今中外藝術文化的不同,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審美,打破自身固有的審美觀念,用更包容的審美心態來看待藝術現象和美術作品。因此,借助網絡美術館進行美術學習,是我們這個時代美術教育應該要關注的焦點,亦是美術鑒賞學習的時代性要求。
二、網絡美術館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時效性要求
中學階段,升學任務繁重。在美術課堂上,學生總是呈現出無心又無力的狀態。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是當前美術課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美術鑒賞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為主,而教科書上的作品數量有限,無法實現更廣泛的比較學習。借助網絡美術館,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接觸到更多更好的美術作品,有效提高美術鑒賞的能力,教師也能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五萬件(套),幾乎囊括了中國繪畫歷史各個時期的名家名品,數量居全國各博物館之首。繪畫藏品是欣賞學習中國繪畫藝術的重中之重。借助故宮博物院網站,能夠非常直觀、全面地欣賞、了解其繪畫藏品,因此,教師通過在課堂上開展在線學習,可大大提高美術課堂的時效性。
三、網絡美術館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現實性要求
目前,傳統的老師講解式課堂教學模式,使得整個教學氛圍偏于“靜”的學習,導致學生易于發困、走神,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嘗試“走出教室”,進入網絡美術館,融入無國界的藝術世界;打破時空的限制,快速而全面地學習人類世界的藝術珍品。
網絡美術館有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藝術瑰寶,學生可以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變被動為主動,去探索研究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自主的研究與分析,得出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積累自己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及文化理解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通過主題性研究型美術教學,使學生實現對藝術作品的多角度分析和文化理解,尊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網絡美術館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改變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模式,有效地破解當前的美術課堂困局。
四、網絡美術館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空間拓展性要求
當前,美術鑒賞課上學習的作品僅限于教師本人所能找到的美術素材,對美術作品的詮釋與理解也往往受到教師本人水平的限制,導致學生在作品鑒賞學習方面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無法形成獨特的審美判斷和藝術見解。而網絡美術館的在線學習為我們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近年來,很多教育專家建議一線教師帶學生親臨美術館、博物館進行學習。然而,受教育環境和條件所限,很難專門安排數量眾多的學生親臨現場進行觀摩學習。因此,身邊的展覽館和美術館均很少被中小學充分利用。在美術課上,絕大部分藝術名作也往往被老師照本宣科、一筆帶過。而網絡美術館可以讓學生不出校門,就實現“親臨”美術館的愿望。透過網絡,欣賞到藝術作品并了解作品背后更多的信息。這些,是只依靠美術教師所無法達到的寬度和深度。因此,網絡美術館能很好地拓展課堂學習的空間,是當今美術課堂非常重要的資源補充。
綜上所述,網絡美術館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的重要平臺,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性、時效性和現實性,也是當今美術鑒賞學習空間的有效拓展。只要有基本的網絡和電子設備,就能解決現實遇到的諸多困難,讓學生接觸到大量的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解除學生的學習限制,實現新的美術鑒賞學習模式,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修訂版)[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陳雛悅,廣東汕頭市澄海中學;陳木斌,廣東汕頭市外砂華僑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