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邸 皓 鄭宏丹
1.滄州交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黃驊 061199;2.滄州交通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河北 黃驊 061199
青年教師作為開展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力軍,是影響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發展與質量提升,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文件重點關注中青年教師創新團隊、中青年教師培養培訓、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以促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高校師資隊伍、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是一項全國性的發展任務。國內外關于教學能力的研究文獻,主要將高校教師看作一個整體進行教學能力的研究,研究者們的關注點由教師人格向教師能力構成不斷完善,其研究主要從教學能力的內涵、教學工作內容和教學能力結構三方面進行詮釋。[1-4]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對學生理論、實踐、創新知識的傳授[1],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率,在社會中為學校樹立良好的形象,幫助學校形成“優質人才培養—高質量就業—高質量生源”良性循環。因此,在已有的理論基礎和當前國家對于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政策支持下,在應用型高校良性循環發展的夙愿下,圍繞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展開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在借鑒已有文獻中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界定及《普通高等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指標體系》中關于教學水平的指標要求,論文中認為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可分為基礎教學能力、一般性教學能力、發展性教學能力三方面,見表1。[5]基礎性教學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教學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實施專業教學活動的基礎;一般性教學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師應具備的展開一般教學活動所具有的能力;發展性教學能力是高校教師在基礎教學能力和一般教學能力基礎上所具有的對教學活動進行升華、創新、創造等的能力,是區別于其他教師的特有的教學能力。

表1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5]
論文依據上述對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的分析,以滄州交通學院為個案設計了《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調查問卷》,包括基本信息、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三部分內容,分別對40 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共完成調查問卷160 份,回收154 份,有效問卷134 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4%。
從學歷、職稱構成來看,這部分教師的學歷均為碩士研究生學歷,技術職稱以講師為主,也有少部分是“雙師型”教學人員或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學工作者。從調查的152 人來看,青年教師的職稱主要集中在講師這一技術崗位,具有副教授職稱的人數較少,具有教授職稱人數為0。滄州交通學院教師職稱認定原則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入職3 年即可評聘講師,認定講師職稱5 年后可申報副教授職稱。數據顯示,滄州交通學院青年教師職稱提升的現狀,對于高級職稱申報的發力不足。
由于青年教師基本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缺少教學經驗與教學實踐,對教學的認知能力不足,缺乏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實施管理、課堂及教學效果的管理能力。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基本工作量要求為160 課時/學期,因此青年教師一入職便需要承擔至少2 門課的教學任務,有的專業教師每學期甚至需要承擔4 ~5 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調查結果顯示個別教師甚至承擔5 門以上的教學任務。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在教學能力提升上有很大的挑戰。
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主要從教師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三個方面進行剖析。教師個人因素主要包括教師觀念、教師認知、教師態度、精力投入、團隊合作意識等。[1]學校因素主要有校領導的應用教育理念、教師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師資培訓機制等。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國家對應用教育的政策支持、地方企業需求等。
首先,在調查中的青年教師中只有47.76%的青年教師認為個人認知、對教學的重視程度是對教學能力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年教師在自主提升教學能力方面,22.39%的青年教師認為自主提升動機是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從當前青年教師的職稱狀況也同樣反映了青年教師對自我提升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在調查對象中,只有10%的青年教師與其他同事在教學研究、創新、實踐、改革等活動中展開過合作。
其次,青年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可用于教學能力提升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從調查數據來看,滄州交通學院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在14 ~18 節課/每周,青年教師特別是剛畢業入教職的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摸索教學質量的改進優化等。
由此可見,青年教師對自身的角色、擔當的使命,對高校教師的認識不夠深刻,在高強度的教學工作壓力下,對自身發展的要求和動機低,缺乏團隊合作競爭意識,在相互合作、交流、共享、共同進步這方面做得不夠。
學校層面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體現在青年教師培訓體系、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校領導的應用教育理念等方面。
以滄州交通學院為例,學校每年都會對新入職青年教師安排老教師進行指導和帶領,稱之為“青藍計劃”。在實施多年“青藍計劃”的情況下,多位青年教師參加教師大賽基本獲獎,也有青年教師考取了在職博士進一步提升科研能力,80.2%的被調查者認為指導教師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處于比較重要甚至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最低層次的生活需求主要體現為青年教師對薪酬的需要,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表現之一為職稱晉升。青年教師在職稱晉升時教學質量考核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對有職稱晉升需求的教師進行調查發現,68%的教師已經根據自己實際需要準備充分了教學質量考核材料和職稱晉升材料;80%的青年教師認為準備教學質量考核材料和職稱晉升材料需要花費85%以上的時間和精力。
93.42%的青年教師認為薪酬福利會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觀察滄州交通學院從2020 年轉設至2022 年的這段時間里,青年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其中主要的原因來自薪資不穩定的危機感。另外,在訪談調查中也發現雖然有些教師并沒有離職,但是對于不能按時如數發放的工資同樣抱有惴惴不安的心情。另被調查對象中,還有63.16%的青年教師認為工作沒有得到尊重與認可,38.16%的青年教師認為在單位沒有得到人文關懷。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國家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地方企業需求等。42%的青年教師會關注國家對高校教師發展、所屬專業行業的發展支持政策,立足國家政策支持進行個人提升、鍛煉、展開教學研究創新等活動的教師僅占被調查對象的9.8%;26.32%的青年教師認為學校的政策會影響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47.37%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所在區域的企業對專業技術知識、專業人才的需求等也是影響到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因素之一。
通過優秀教師的職業發展之路的宣傳,引導青年教師重視職業規劃,重視教學的重要性,面對高校教學工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管理經驗豐富的學院每年通過撰寫年鑒的方式對學院一年中教師取得的各種業績進行記載并保存,同時將教師獲得的成果進行共享和宣傳,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教學管理單位可以根據青年教師的能力、學歷、專業特點等合理安排教學和其他工作任務。部分學院也在執行保證青年教師每學期的基本達標工作量為160 課時,設定為不超基本達標工作量的1.3 倍的上限且反饋效果良好。
除了學校已經設有的“青藍計劃”之外,還可以組織青年教師助課,邀請優秀教師為青年教師組織教學經驗分享會,部門組織教學教研研討活動等,幫助青年教師在交流中學習經驗發現問題。在青年教師激勵機制方面,制定合理的青年教師薪酬制度并嚴格執行,激發青年教師對學校、崗位、學生的熱愛,挖掘青年教師奉獻于教學工作的熱情提升的渴望。成立校級教學考核領導小組及二級學院教學質量考核小組,形成規范的教學質量考核規范文件,制定合理的教學考核機制、教師職稱評審制度,組織教師職稱晉升匿名評審制度效果良好,對青年教師的發展與成長起到了良性的引導。
引導青年教師關注國家發展政策,通過對最新時政的學習及時獲取教學素材及教研創新靈感和個人職業發展導向信息。積極與地方企業洽談,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獲取地方對人才、專業、知識指導等需求信息,以此為導向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能力、人才培養能力、創新能力。
在對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構成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以滄州交通學院為個案從青年教師的基本情況、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三方面展開調查,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影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可分為三個方面:教師自身因素教師觀念、教師認知、教師態度,青年教師在教學上的精力投入,青年教師的競爭合作意識等;學校因素如師資培訓體系、教師考核與職稱評審制、薪酬福利、對青年教師的尊重與認可、與青年教師的信息共享與交流;社會因素如國家對高校教師發展、所屬專業行業的發展支持政策,專業技術知識、專業人才等,最后基于影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提出改進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