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澤
【摘要】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政府預算也要結合時代發展,與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同步進行深化改革。近年來,我國在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方面的改革已成為政府改革的重要內容,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中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闡述預算績效管理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相關策略,包括建立政府預算績效考核制度、完善預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加大預算管理宣傳力度、培養高素質預算績效管理人員、建立公民參與機制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等。
【關鍵詞】政府 預算績效管理 策略
政府預算管理要遵循科學的管理流程,制定預算管理目標,以目標為發展方向,積極制定相關策略。政府預算績效管理不僅要建立預算考核制度,還要同步完善預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預算管理知識,培養高素質預算績效管理人員,建立公民參與預算管理的機制,提高預算管理的透明度。
我國的國有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是預算績效管理的主要踐行者。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可以對資金進行預算整合,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的經濟效益,提升政府資源的利用率。政府財務管理過程中,預算績效管理占據重要地位,是很重要的管理環節。預算績效管理在轉變政府職能、預測未來目標中都會產生導向性作用。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可以幫政府控制成本,減少生產環節的資源浪費。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在加強對政府成本控制的同時,還可以讓政府快速實現財務目標,對政府的收入、支出進行科學分析,有效進行資源整合及合理利用。
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是保證政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實現透明、高效的績效管理活動,同時也是政府活動計劃的真實反映。有效利用預算績效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讓現有的預算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以結果為導向,以績效目標為依據,實現工作擴展。預算績效管理理念與方法的應用,還有助于增強預算部門的支出責任意識,強調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性,在績效目標管理、績效運行、監督、評價、實施結果、評估等方面實現有機統一。只有強化政府績效預算管理定位,將預算績效管理作為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實施科學的資源配置,政府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預算績效管理依據預算資金的性質可分為收入與支出績效管理。收入績效管理以收入規模、質量、結構為主,增強預算收入,以便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職能。支出績效管理方面,以支出性質范圍、投入產出效果為主,重視預算支出的經濟性和效益的提升。以預算支出范圍進行分析,可分為基本支出、項目支出、部門整體支出、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支出。預算資金是政府履行工作職能期間重要的物質基礎與體制保障。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是核心工作,也是衡量政府績效的指標,目的是配合新公共管理運動,幫助政府提高行政績效。
(一)建立預算績效考核制度
實施政府預算績效管理,需要了解人員的實際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有清晰的預算績效管理理念。政府部門必須轉變管理思維,重視經濟管理的作用,提升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效率。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相對復雜,要求相關人員具備專業素質和預算方面的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才能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建立預算績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預算績效考核制度要符合本地發展情況,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建立科學、透明、合理的責任落實制度,明確政府資金使用情況。政府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設立評價部門,助力預算績效考核制度有效落實。結合新形勢的發展,政府部門要以網格化數據庫的形式實現各個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來提升預算績效考核制度的落實質量。尤其在進行重大項目申報期間,要通過匯集多方面的績效評價來提供信息支持,幫助預算績效管理部門進行考核落實。要結合個人薪酬體系,以月、季度、半年的時間區間對工作人員實行績效考核,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能,從而實現預算績效考核制度的實際應用效果。
(二)完善預算系統信息化建設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提升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效果。完善預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是帶動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施的重要條件。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健全信息化預算績效管理模式,是保證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實的重要過程。政府部門要建立專業的信息化網絡平臺,以實現預算系統信息化應用。要鼓勵高校開設財務管理和績效管理信息化建設課程,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提升專業保障,讓高素質人員在預算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預算系統信息化建設可以為政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撐。在技術上要將績效與預算支付的后臺相關聯,規范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流程,科學細化信息化建設基礎。要開發績效自評價和績效監控模塊,簡化工作流程,規范工作內容。將工作職責明確到人,增強單位、部門和政府的信息互通互聯效果,通過各功能模塊的完善,實現預算系統的信息化整合,加強對信息數據的分析力度,保證信息質量,從而全面提升預算系統信息化建設速度[1]。
(三)加大預算管理宣傳力度,普及預算管理知識
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思想理念要深入人心,在加大預算管理宣傳力度、普及預算管理知識方面,要結合實際的工作環境進行全方位的預算管理宣傳,達到人人皆知、人人明確、人人理解,人人重視、人人監督的宣傳效果。在宣傳過程中,不僅要在政府內部進行宣傳推廣,同時還要在公眾中進行宣傳。運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提升宣傳效果,擴大宣傳范圍,才能與時代發展相契合。

普及預算管理知識要了解政府預算的架構和編制。比如在普及預算組成知識時,要讓公眾知道政府預算由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構成,地方預算又分別為省、市、區總預算匯集而成。全口徑政府預算分為政府公共預算、政府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政府債務預算。預算的執行機構是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具體分為財政、稅務、海關、中央銀行。預算要遵循完整性、年度性、可靠性、公開性的準則,不僅要反映所有收支總額,同時還要嚴格遵循預算年度編列收支,詳細反映收支狀況,進行準確的數據統計,通過立法機關審批,接受公眾監督。
(四)培養高素質預算績效管理人員
目前政府預算績效管理隊伍中,部分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導致在前期準備和預算編制目標設定過程中思路不夠清晰。在指標設置、審核、跟蹤、評價和公開性等方面,也存在專業度不足的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培養高素質預算績效管理人員。在加大預算績效管理力度過程中,要重視對工作人員的崗位培訓,通過多樣化的培訓形式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培訓可采用講座或會議的方式,為員工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新員工遇到不懂的問題要虛心請教,通過前輩的工作指導,吸收工作經驗,實現培訓效果。在人才篩選過程中,要選擇高質量人才,擴充預算績效管理隊伍,提升業務水平,建立科學的人力保障體系。要制定適用于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培訓機制,注重道德素質培養,提升業務素質,讓人員在工作中保證預算數據的真實、可靠、完整、科學、公開、透明[3]。
(五)建立公民參與機制,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
政府為人民服務,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是將資金應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中,通過建立公民參與機制,讓公眾參與到政府預算績效管理中,實現意見互通,才能將職能落實到位。要以人民群眾為工作主體,將人民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評定者和對政府服務的監督者。在宣傳手段上,要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政府官網等進行廣泛宣傳,積極采納公眾意見,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能力,保證與公眾的有效溝通。
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措施。保障人民的知情權,是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的工作方向。財政透明、執行過程透明、財政資金收入收支透明才能真正體現預算管理透明度的真實性。提高預算管理透明度,要從財政信息公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法規、提升人大對預算監督的力度、提高預算外資金收支透明度、加大預算超收收入監督力度、擴大社會監督參與范圍、公開財政審計結果等方面同步進行[4]。財政信息是公共信息,只有公開透明才能真正體現公共財政活動的真實性,保證公眾和人大代表有獲取信息的權利,讓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政府預算管理情況。及時公開與公眾利益關聯度較高的重大事項,如公開收支投向情況和審查表決結果、執行情況、財政審計結果等內容,讓公眾第一時間獲取到最新信息,提升公眾對政府的工作落實的認可度。要加大部門預算審查力度,不僅對整體的收支情況進行審查,還要對部門內部的具體開支進行詳細審查,對于專項支出部分要遞交詳細資料,證明開支存在的合理性。財政支出中的重大事項要交人大部門進行直接決策,接受公眾監督,避免違紀事件發生。對于預算外資金收支也要提高透明度,完善預算編制工作,提升對預算外資金的法律監督力度,針對專項資金收入與使用情況實施法律監督,通過法律監督的形式保證其透明度。對預算超收收入要提升監督力度,及時向人大常委會報告使用方案。召開專題會議審查,做好超收收入的規范化安排。財政審核結果的公開性可以有效擴大至社會面,增強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進一步提升監督效果。對社會公開的預算項目,要盡可能詳細[5]。
預算績效管理的有效應用,能夠提升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務質量。預算績效管理可以幫助政府在工作中有效優化資源配置、減少公共支出成本,體現政府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政府預算績效管理要學長處、找短板,增強管理意識,提升管理水平,優化公開方式,提升公開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文東.政府預算績效管理與政府會計改革的協同性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07):51-53
[2]張揚,孫敏,李文忠.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及對軍隊預算管理的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8):40-41
[3]李儉.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現狀及優化策略分析[J].財會學習,2021,(01):76-77
[4]王延青.探索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現狀與優化策略[J].財經界,2020,(29):10-11
[5]徐曉雯,韓瑩瑩.國家治理理念下我國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困境與改革[J].財政監督,2020,(09):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