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曉 段超娟
摘要:為了實現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的完善發展,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旨在補齊農業發展短板,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深化社會分工,構建新型經營主體,細分農地經營權,健全社會化農業經濟服務體系,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經濟效益增長。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分析,對農業發展政策調整、深化農業結構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經濟發展;影響
一、引言
中央明確指出,“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基礎上,實現對土地經營權的細致劃分,促進農地規模經濟和服務規模經濟的高度融合,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分工,為農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推動力量。本文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體系中土地權利、耕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農民收入等四方面的影響,并進一步討論了調整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策略,為實現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幫助。
二、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對耕地資源配置的影響
當前,我國土地“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流轉成為提升耕地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效率、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農村土地流轉有助于讓農業生產能力更高但土地資源有限的農戶獲得更多的土地,充分發揮了優化耕地資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通過農村土地流轉,種植產業的產出得到大規模增長,更加完善、高效率的土地流轉市場在提高耕地配置效率、提高農業經濟收益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農村土地流轉有助于將土地從耕地資源多的農民手中,轉移到耕地資源少的農民手中,對提高土地分配的公平性有著積極影響。
(二)對土地權利的影響
中國的農村土地流轉經歷了四個重要的調整階段,分別是禁止流轉階段、允許轉包階段、依法轉讓階段和規范流轉階段,目前正處于規范流轉的發展階段。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全面推進有效規范了農村土地流轉行為,提升了農村土地流轉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土地權利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擴大農業耕種規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都涉及土地權利的變更,而農村土地流轉是當前土地權利變更的主要手段之一。當前,土地流轉交易主要還是發生在農村本地,我國將近20%的農戶同時耕種著自家土地和轉入土地,土地流轉后的用途仍然以耕種為主。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尚不成熟,有很多農戶有著參與土地流轉市場交易的意愿,但缺少信息和渠道,無法有效、合規地完成土地流轉,無法變更土地權利,導致很多農民無法擴大耕種規模,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同時,盡管農民對土地權利調整的意愿十分強烈,但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完善成熟,政策性調整的可能性會不斷降低,這是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對土地權利調整所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而隨著新一輪的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國絕大多數農戶都已經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可以預見的是,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會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土地權利變更場所,農村土地流轉的機制是否完善、成熟、合理、高效,成為影響土地權利變更的重要程序,也對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對農業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影響
成熟、高效的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提升農民勞動機會的選擇權,幫助農民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意愿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實現生產效率和收入的有效增長。如果農村土地流轉不順暢,農民就極大可能被困在原有的土地和勞動范圍之內,無法實現更加高效率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會極大降低農業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村土地流轉率越低,農業家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資源就越少,反之則會越高,因此農村土地流轉會對我國農村的整體勞動力配置產生極大影響。其影響主要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較高的土地流轉率會降低女性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概率;第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趨向于女性化和老齡化;第三,農村土地流轉率會降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總勞動生產率。因此,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有助于提升農戶的務工意愿,優化農業生產規模和勞動力質量,提升農業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提升農業經濟的總體生產效率。
(四)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相對于不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通常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市場優勢,既有土地流轉本身產生的收入,也有通過流轉行為造成的額外務工收入和市場渠道優化,對全面提升農民收入有著促進作用。第一,農村土地流轉本身會產生的土地租賃、轉包等收入,提升農民收入;第二,農村土地流轉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讓農民能夠外出務工,從而得到更多的務工收入;第三,隨著土地規模的不斷擴大,種植戶的種植成本會不斷降低,市場競爭優勢和渠道優勢會不斷提升,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從而促進農民總體收入不斷增長。
三、發展優化土地流轉的措施
(一)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生產結構的完善和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對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效率、完善流轉市場、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和農業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
1. 優化供給結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農產品消費的數量、質量不斷增長,需求不斷上升,對農業經濟的全面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優化農產品的供給結構,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產出數量和質量,從而讓農業經濟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提升。首先,政府要優化配置農業生產土地和資源,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農產品的實際需求情況,調整生產布局,對農產品生產結構進行優化,充分發揮本地的農業生產優勢,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市場化經營,讓本地的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能夠提升農業經濟收入、實現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也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完善成熟。其次,政府部門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完善建設和落實,完善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通過建立農業產業園、生產基地等形式,擴大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既要提升農產品的數量和品質,也要打造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全面完善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
2. 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率和質量,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推動力量。首先,政府要加強對農業技術的研發投入,利用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加強研究力度,完善農業科技融資機制,為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其次,政府要建立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以明確、科學的標準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促進先進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最后,政府要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力度,鼓勵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實踐中開發更好的農業技術,共同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效率
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效率和質量,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發展,構建成熟、高效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保障。
1. 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保障。在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我國明確了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明確了要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且長久不變,是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的重要機制保障。首先,政府部門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土地流轉機制進行長期、持續調整,形成成熟的運作機制,規范交易行為,保障交易雙方權益,為農業經營主體賦予更多的土地使用權,以此提升土地流轉的意愿和保障,充分推動農業經濟市場化發展。其次,政府要不斷調整農村土地流轉規則,不斷打破交易限制,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發展經濟組織,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政策、抵押貸款政策,保障農民的土地收益權,促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
2. 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效率。轉包是農村土地流轉最常用的方式,轉出農戶的實際收益較低,因此調整土地流轉方式、規范流轉制度是提升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和收入的重要途徑。首先,應當鼓勵農戶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信托、委托代理、抵押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雖然會產生一定的風險,但農業經濟收益會得到極大提升。其次,要逐步擴大土地流轉市場的規模和范圍,鼓勵地方實施集體轉讓機制、進城落戶農民永久退出農村承包地的市場化退出機制等,讓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更加規范、全面、高效。
3. 強化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宣傳。地方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和福利的宣傳教育,定期開展下鄉宣傳和培訓活動,拓展宣傳渠道,強化農民的法律觀念和政策認識,深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理解,全面提升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為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成熟提供基礎。
(三)加快市場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
農業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的重要推動力量,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市場化交易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 完善農業市場化體系建設。首先,以土地產權為核心建設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完善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機制,擴大農村土地流轉的范圍和效率,提升農業經濟的總體資源配置效率和質量,完善農業經濟體系建設。其次,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專業服務功能,鼓勵農業專業服務機構和企業進一步發展,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業經濟服務體系,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2. 完善農業勞動力配置體系。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新型農民的培養力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現代農業產業工人,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動力。其次,政府要完善農村創業、就業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創業、就業質量,為農民提供更加優質、多樣化的創業就業渠道,從而提升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意愿,為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完善建設提供優化作用。
(四)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代表著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共同融合發展,是形成農業產業鏈條、拓增農業經濟總量的必然需求。農村土地流轉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經濟規模化、體系化發展,而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收益提升,也能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完善成熟,兩者相輔相成。
1. 強化產業融合。推動信息技術、先進設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入、廣泛應用,讓農業成為新興技術的落實點和研發點,對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利用先進技術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旅游等產業鏈條,打造農業產業品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拓展農業經濟渠道,對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其次,利用互聯網技術,大力推動農業網商發展,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極大地提升農產品銷售量,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規模。
2. 建設新型農業經濟合作機構。建設新型農業經濟合作機構,既能有效擴大農業生產和銷售規模,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推動農業產業分工協作機制的完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生產效率,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政府要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的農業經濟合作機構的推廣建設,引導農業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集合農業資源,降低生產和經營風險,對提升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經濟體系的市場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集合化的農業經濟合作機構,能極大提升金融擔保信用,讓銀行、投資企業更加信任農業產業的發展效益,從而提升貸款額度、降低貸款利率,有效夯實農業經濟發展資本,提升發展潛力。
四、結語
農村土地流轉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方式,對全面提升農民收入、推動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轉型、促進農業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實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重要意義。從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體系中土地權利、耕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農民收入等四方面的深刻影響入手,通過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市場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等手段,推動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進一步提升農村土地的流轉意愿,保障農民的實際收益,全面激發農村土地流轉的正向價值和影響,全面建設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改革、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杜靜.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J].山西農經,2022(23):79-81+147.
[2]鮑延民.試析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新農業,2022(18):74-75.
[3]史秀麗,陳靜,高鑫.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22(10):9-10.
[4]李宇佳.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J].河南農業,2022(20):19-21.
[5]惠益清.土地流轉后農村人力資源轉化及對策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2.
[6]李敏.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2.
(作者單位:衣曉,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高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段超娟,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高橋鎮便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