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予慧 羅舒靖 陳飛旭
摘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被視為新時期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不僅承擔了示范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承載著探索完善聯動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重點任務。基于近年來廣西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踐,匯總提煉園區內形成的7種聯農帶農典型模式,歸納分析其實現路徑和運作機制,挖掘存在問題,提出結緊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紐帶、搭建返鄉創業和就近就地就業平臺、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多種實現形式、密切產銷對接確保農民收益、強化金融供給和農業保險保障等五個優化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 產業園 ;聯農帶農; 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識號:A? ? ?文章編號:1003-4374(2023)02-00-07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Mode of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in Guangxi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Huang Yu-hui Luo Shu-jing Chen Fei-xu
(1. Guangxi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2.Guang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a Science, Guilin, Guangxi 541000, China;
3.Guangxi Buffalo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demonstrating and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carries the key task of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and allowing farmers to share more industrial value-added benefi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Guangxi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fines seven typical models of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in the park,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ts realization path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excavates the existing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such as tightening the link of business entities and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local farmer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nd nearby employment, exploring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closely connecting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o ensure farmers income,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ly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guarantee.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ial park,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model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列入中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新的奮斗目標,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此背景下,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壯大鄉村產業,進一步完善各類涉農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把產業鏈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留在農村、留給農民,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發展紅利,已成為新時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明確要求,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1]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明確要求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2]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被視為新時期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3],創建要求之一就是聯農帶農,與農民建立利益連接機制,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4]2017—2022年,全國已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50個[3],其中廣西累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本文根據近年來廣西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踐,匯總提煉園內7種聯農帶農典型模式,總結歸納各種模式的機制和效果,提出產業園聯農帶農機制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探索優化機制的對策建議。
1 廣西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的典型模式
2017年以來,廣西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部署,落實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具體創建要求,堅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建園理念,推進“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服務”四要素建設,成功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示范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產業園圍繞帶動農民增收這一宗旨,積極推進聯農帶農機制創新,推動利益聯結方式多樣化,形成了以下7種主要聯農帶農模式。
1.1 股份聯結模式:農民當股東分“股金”
農戶把土地、林地、農作物、禽畜等資源經營權,自有設施設備、扶貧小額信貸資金以及折股量化到戶的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等,根據自愿的原則,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獲得收益。股份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1。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園內農民合作社經營,農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將分散在每家每戶的耕地經營權化零為整,加速土地流轉,實行股權到人、股份合作、集體運營的經營模式。截至2022年底, 都安產業園已與全縣19個鄉鎮104個村集體開展合作,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萬元以上。此模式推動農民將自身所擁有的各類資源整合到產業園建設之中,把要素注入產業發展,將收益讓渡給農民,在要素收益共享中實現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進一步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式多元化、渠道多樣化、收益共享化、聯結深度化。
1.2 勞務聯結模式:農民當員工拿“薪金”
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民,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吸納長期就業或季節性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勞務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2。同時,農戶可將自有的土地入股或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加自身的財產性收入。來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產業扶貧基地,鼓勵農民利用土地入股合作社,連片租賃土地給企業開發,企業再返聘農民,使農民成為既拿股金、又拿租金、還拿薪金的“農業產業工人”。截至2022年底,與產業扶貧基地簽訂常年用工合同的企業、合作社有27個,每年用工達到2萬人次。此模式為園區內企業解決土地和勞動力兩大問題,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農民而言,既可推動就近就地就業來增加工資性收入,又可解決外出務工后土地資源閑置的問題,多渠道扭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
1.3 租賃聯結模式:農民當房東有“租金”
對于群眾擁有的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林地、草地、水面)等資源,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流轉或租賃,實行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確保農戶(脫貧戶)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租賃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3。柳州市柳南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土地流轉經營模式,充分發揮村委會和農民合作社的主導作用,成片流轉土地,將土地平整后轉包給經營主體建立螺螄粉原材料生產基地,將閑置庭院、校舍租做廠房,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截至2022年底,共規模化流轉土地300萬平方米,帶動戶均增收1500元,村集體按100元/667m2提取管理經費用于集體事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45萬元。此模式有效推動鄉村閑置資源整合利用,進一步擴大到村集體的各類閑置資源,既可直接增加農民的土地租金收入,還可通過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間接增加農民收益。
1.4 農業訂單聯結模式:農民當賣家收“現金”
通過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按照“保底價格+浮動價格”等保護價收購,以促進產業發展和確保農戶增收。農業訂單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4。桂林市全州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探索聯農帶農機制,大力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推廣“公司+合作社+農場+基地+農戶”生產經營體系,實行統一品牌銷售和“實體+電商經營”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產業園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建立訂單生產收購合同、合作等利益聯結的方式,可帶動周邊種植農戶5000戶以上。此模式通過統一管理和訂單農業,有效破解小農戶分散經營帶來的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低、品牌價值低、市場開拓及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充分發揮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集聚集成作用。
1.5 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結模式:農民當買家省“本金”
圍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組建農業專業綜合服務隊,面向園區農業產業及種植大戶開展機耕、病蟲害防治、農作物收割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5。賀州市平桂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把部分大棚、藕田按每戶2000~3333平方米的面積,分租給當地農戶,推行“六統一”,即統一生產品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保價收購的標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帶動農戶節本增效。此模式通過社會化服務既緩解了農業生產繁忙時節人力不足的問題,又推動了生產的標準化,確保了產業園內農產品的品質質量,通過保價收購還解決了農民的產銷對接難題。
1.6 共享農業合作收益模式:農民當合伙人掙“資金”
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積極培育和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產業聯合體,讓家庭農場從事生產、農民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專注于農產品加工流通,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讓農民充分參與產業鏈條勞作、參與投資。共享農業合作收益模式實現路徑見圖6。梧州市蒼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現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一般企業24家,有茶葉專業合作社106家、家庭農場43家,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家。產業園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茶農參與”的模式,通過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茶企和茶農建立“命運共同體”,通過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土地入股、訂單收購、銷售幫扶、務工等方式帶動300多戶1200多人增收。此模式致力于發揮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的集聚效應,通過多種模式強化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有效帶動廣大農民投身產業發展,建立了聯農帶農的良好機制,農民參與積極性和增收效果均較明顯。
1.7 農業保險聯結模式:農戶當保戶獲“保金”
積極組織園區農戶參加農業保險,保費由農戶和財政按比例承擔,以金融保險兜底達到抵御自然災害及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能力,保障農戶生產收益。農業保險聯結模式實現路徑見圖7。例如茉莉花容易受降雨影響,導致花的質量和價格達不到預期,南寧市橫州市制定《廣西橫州市茉莉花降雨指數保險方案》,太平洋保險開發茉莉花降雨指數保險,茉莉花降雨指數保險由財政補貼60%的費用,農業保險覆蓋南寧市橫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年茉莉花主要采收期。按保險合同約定,賠付標準為60元 /667m2,首批即賠付金額達4.5萬余元。此模式有效發揮了金融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推進器”作用,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緩解了農民的投保壓力,為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提供較好的風險保障,也為產業園發展降低了災害及市場等各類風險影響,很好地保障了農民利益和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2 廣西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園區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明顯,農業增效獲利能力較弱
農業投入不足造成歷史欠賬多,產業園農田水利、農業裝備等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廣西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建設高標準農田52320公頃,只占產業園耕地總面積的55.2%,其中梧州市蒼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賀州市平桂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高標準農田占比分別僅有16.7%和15.4%。部分現代農業產業園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2022年南寧市橫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為62%,低于全國73%的平均水平。[5]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能農機精準作業面積僅有6540公頃萬畝,僅占園區耕地總面積的6.9%。基礎設施成為產業園現代化發展的明顯短板,拉低了產業園的生產效率和增效獲利能力。
2.2 園區產業融合度和貫通性水平不高,農民從農業增值環節獲利較難
有的園區農產品采后集中處理能力不足,商品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加工業仍薄弱,多數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產品少,其中果蔬、畜禽、水產品深加工率不到30%。廣西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剛過3∶1這一及格線,與全國同級產業園平均值3.5∶1的差距較大[4]。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健全,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低于35%。鄉村產業發展的鏈條還不夠長,一二三產融合不足,如2022年廣西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總收入共有17.1億元,僅占產業園總產值的3.5%,園區農民還未能充分享受到產業鏈和農業多功能拓展帶來的增值收益。
2.3 園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強,聯農帶農發展實力較弱
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業龍頭企業已形成集聚發展的態勢,但發展內涵仍不足、實力仍不強。就廣西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而言,園內省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僅有47家,平均每個園區不到7家。家庭農場489家,平均每個產業園不到70家,難以有效輻射帶動“一畝三分地”傳統經營的小農戶。返鄉入園創業人員16056人,平均每個園區2293人,但分布不太均勻,有2個園區的返鄉入園創業人數超過3000人,3個園區的返鄉入園創業人數在400~700人之間,還有2個園區的返鄉入園創業人員不足50人。少數地處脫貧地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低于全區平均水平。
2.4 園區現代金融支撐力不足,小農戶仍然面臨許多高風險制約因素
大中型商業銀行對農業農村領域的信貸支持較多傾向于綜合實力較強的大中型企業,擔當支農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和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供給普遍不足,且放貸以小額、分散為主,產業園內的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反映貸款難、融資貴。對比金融機構貸款對廣西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投入,僅有來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桂林市全州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賀州市平桂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超過15億元,其余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金融貸款投入均不足3億元。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尚小,期貨農業空白面大。農業主要面臨的巨災風險和市場風險“兩大高風險”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制約因素。
3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園聯農帶農模式的對策建議
堅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姓農、務農、為農、興農”根本宗旨,在大力推動園區產業發展的同時,注重創新和完善聯農帶農惠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全方面提升聯農帶農能力,讓農民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共享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
3.1 結緊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紐帶
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股份、訂單、托管、勞務等方式,廣泛建立利益聯結關系,推廣“政府+企業+銀行+保險+農戶”五位一體合作模式,結成“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農業龍頭企業成長倍增計劃,扶持打造一批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扶持打造一批聯農帶農緊密的自治區級、市級的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7]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加入各類生產、加工、銷售、儲運合作社,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或聯辦上述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農民組團發展。推動家庭農場能力提升,支持組建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實施的項目,優先形成固定資產,通過方案、協議等形式,明確土地流轉、就業務工、帶動生產、幫助產銷對接、資產入股、收益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群眾充分受益。
3.2 搭建返鄉創業和就近就地就業平臺
積極用好中央和自治區關于促進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及創業的各類優惠政策,推動回歸農業穩定一批、工程項目吸納一批、創新業態培育一批、扶持創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采取多種形式拓寬產業園內農民的就業渠道。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以主導產業為依托建立一批創業創新孵化中心,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8],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發放創業扶持補貼。在靈活用工較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集聚區,設立流動招工服務站,精準推送就業政策、崗位信息、求職信息到企業和個人。鼓勵鄉鎮及村集體組織當地土專家、技術能手、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成立“農民勞務專業合作社”,承接園區小型工程項目、季節性農業生產、企業輔助性用工等業務。加大產業園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保持合理規模。
3.3 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多種實現形式
鼓勵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創新面向小農戶的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優化提升“服務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小農戶”“服務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引領帶動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服務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圍繞園區農業全產業鏈,提供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倉儲物流、農產品直銷等服務,支持服務組織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院所等加強合作,解決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組織技術、裝備、人才等難題。探索開展共享閑置農機具試點等,降低小農戶及其他經營主體的資產專用性投資的成本。探索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通過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不同規模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擴大服務供給。[9]
3.4 密切產銷對接確保農民收益
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宗農產品銷售體系建設,做好農產品銷售流通對接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順銷優價長效機制。加強與國內國際農產品經營企業的聯系,開展產銷對接和貿易配對撮合,形成持續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組織電商企業發展并創新農商互聯、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現代流通業態,組織園區名特優農產品上線各類電商平臺銷售。組織園區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會、展銷會、產銷對接會等,推動園區特色農產品加入到全國消費者的“購物車”。充分利用粵桂協作平臺,把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成為供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地和示范基地,支持園區農產品開展“圳品”、廣西優質、香港優質“正”印等高端品質認證,加快推動園區名特優農產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多渠道暢通產銷對接,確保園區農民增產增收。
3.5 強化金融供給和農業保險保障
保持銀行保險機構基礎銀行保險服務基本全覆蓋,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向園區各板塊延伸拓展基礎金融服務,提升服務質效、豐富服務種類。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推進生豬活體抵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林權抵押等抵押融資,持續拓展涉農抵質押物范圍。探索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經營主體開辟綠色通道,對同一客戶的評級、 分類、 授信、 單筆用信、 押品評估、 定價等業務, 實行統一報送、分別審批,縮短現代農業產業園經營主體辦貸周期。[10]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開辟網絡共享、物聯網服務以及政策發布等服務功能,促進金融機構與產業園內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供求信息互通及合作。積極創新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推進“保險+期貨”在園區先行先試、拓展延伸,探索推進巨災保險。強化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金融、擔保、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9-26]. 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201811/t20181129_6163953.htm.
[2]新華社.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在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的若干意見[EB/OL]. (2017-02-05)[2022-09-28].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3]王少妝,楊學儒.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與共同富裕[J].南方經濟,2022(12): 115-133.
[4]汪洋,王宏.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1207.1546.008.html.
[5]李克強. 《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EB/OL](2023-03-14)[2023-03-18].http://www.gov.cn/premier/2023-03/14/content_5746704.htm.
[7]甘海燕,廣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研究:以農業全產業鏈為視角[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3-28.
[8]蔣黎,蔣和平,蔣輝.“十四五”時期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舉措[J]. 改革, 2021,334(12):106-115.
[9]徐震,李暢,夏夢瑤. 小農戶參與適度規模經營的典型模式比較研究:基于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的視角[J].廣西農學報,2022,37(4):55-62.
[10]鄭育民,鄭立君,梁奕清.鄉村振興視角下現代農業產業園金融服務調查:以福建省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J].福建金融,2018(10):49-54.
(責任編輯:陳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