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依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當“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焦點的時候,另外一個熱詞也悄悄在潛滋暗長,那就是——城鎮新留守兒童。城鎮新留守兒童指的是由于父母經常在外或工作繁忙,導致他們要么與雇來的保姆為伴,要么在祖父母的隔代撫育下成長,要么在年幼的時候就住在學校或其他輔導機構。這些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因此被稱為城鎮新留守兒童。
國外學者布拉默根據危機源將心理危機分為發展性危機、存在性危機、境遇性危機三類,其中,城鎮新留守兒童主要的心理危機可歸納為發展性危機,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如升學、畢業、升職、退休),由于身心發展所必須面對的任務、挑戰或轉變而引起的一種心理困境。這些困境通常涉及到個人身份認同、自我價值、社會角色、職業方向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個體去適應和解決,通常出現在青春期、成年期或老年期等人生轉折點,比如青春期的身份認同危機。如果城鎮留守兒童們未能解決這些危機,則會導致焦慮、抑郁和心理不適。
一、城鎮新留守兒童教育及心理健康發展現狀
城鎮新留守兒童在學業習慣、社交能力、個性發展、行為表現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
1.沉迷網絡厭學突出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面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海量網絡信息時,易被不良信息所影響,從而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學習。由于城鎮新留守兒童不能得到家長的有效監管、鼓勵和指導,難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產生厭學情緒和學習焦慮。
2.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城鎮留守兒童生活環境較為復雜:一方面,城鎮新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他們的情感需要經常被父母忽視,內心孤獨,進而導致情緒失衡,性格上出現自卑、情感淡漠、內斂孤僻和易怒焦慮等問題。另一方面,城鎮新留守兒童多為老年人看管照顧,教育方法傳統且教育思想守舊,難以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不能在孩子心理成長方面提供正確及時的引導。
3.自卑心理普遍較重
城鎮新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當看到其他同學被父母關愛、呵護和陪伴時,他們會感到失落和孤單,對自己的價值感產生懷疑。有些會通過叛逆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傷害,比如產生嚴重的防御心理,拒絕與人溝通,不愿向其他人吐露心聲。而自卑會直接影響其個體的精神狀態和學習自信心,其學習、生活的幸福感、上進心、成功感就會大大消減。
二、城鎮新留守兒童心理危機成因分析
城鎮新留守兒童現象顯示多種多樣,但歸結起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身因素
很多城鎮新留守兒童之前生活的環境欠佳,教育資源較落后,他們跟隨父母來到城市,以借讀生或者轉校生的名義跟讀,卻跟不上城市學校的教學節奏,特別是英語科目。在班級或者校級的文藝表演或者技能比賽活動中,他們也會因為自身無特長容易產生挫敗感。同時,因為家庭條件,他們的穿著、言談、舉止跟城市的同齡人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顯得格格不入,融入城市學生群體較為困難。
2.家庭因素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生存與發展的競爭加劇,短平快的生活快節奏、入不敷出的經濟窘境,是多數進城務工父母所面臨的生活。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因經濟成本等問題,較多都是由祖輩親友照料,父母幾乎很少時間管孩子,而且因為祖輩親友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孩子的心理需求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愛,在教育孩子時也缺乏耐心和正確的教育方法。
3.學校因素
對于城鎮新留守兒童,學校更加難以關注他們特有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同時,農村進城務工者大多從事城里低端工作,子女看在心上,因而容易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
4.社會因素
一方面,父母因打工壓力或勞動待遇不公難免對社會心存不滿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容易給孩子帶來負面的陰影,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缺乏一定關注度,著重在于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在心理健康狀況上關注不多。
三、城鎮新留守兒童心理危機對策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學校、家庭及社會作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體,需要通過分工協作形成“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同時,政府要建立穩定的保障機制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有效運行。
1.保障學校教育為主導
學校必須保障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并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以此同時,教師要負起自己角色的責任,不但要注意怎樣教書,更要重視怎樣育人。
2.促進家庭教育積極配合
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和榜樣,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等,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走向自卑和內心封閉。
3.探索家長學校有效途徑
解決城鎮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可以從家校共育的角度尋求解決對策,比如可采取邀請專家講座、組織親子活動、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等方式提高家長對家長學校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同時,針對不同的家庭需求,家長學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如家庭教育咨詢、心理咨詢、子女健康管理等,為家長解決教育問題提供引導和支持;建立互助平臺也很重要,讓家長們分享經驗、資源、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拓寬家長們尋求幫助的渠道。
4.依托社會教育助力
社會角色在協同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家、校良好合作的基礎上,亟待進一步加強家、校、社共育的深入實施。要探索建立并健全社區教育委員會,并對之賦能、分工與合作,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家校社“共謀、共建、共生”為樣態的交互式合作體系,家、校、社三者應相互協作、相互支持,通過分工合作實現三方主體的互補和互融。
5.政府構建保障機制
家、校、社協同育人以解決城鎮新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建構強有力的內外部支撐,需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點、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位一體”育人體系,需要政府協調以建立穩定的保障機制。
總之,學校應與家庭、社會相互協調與合作,保證教育系統能平穩、和諧發展,從而服務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從而攜手解決城鎮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防患于未然,掐滅城鎮新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的苗頭,避免其發展成校園安全事故。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