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虹
一、幼兒編織游戲活動簡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碩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轉變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指南》中,對于幼兒教育,希望采用更加積極、個性的教學方式,通過一些不同的方式讓幼兒去探索這個世界,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更多的快樂。為此,我園開展了豐富有趣的編織游戲活動,旨在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養。編織是“手指尖上的藝術”,是“手腦并用的藝術”,也是我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學習傳統編織藝術不僅需要有充分的耐心與細心,還需要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更需要有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
二、編織游戲活動的重要性
在學前教育中,編織游戲活動較為少見,但是,編織游戲活動帶來的好處卻顯而易見,編織游戲活動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還能為幼兒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如今傳統手工藝文化逐漸被取代的情形下,開展編織游戲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民族情感,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激發他們對編織藝術的興趣,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三、創設編織游戲活動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引導幼兒進行主動學習需要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好的環境可以使幼兒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創設一個具有編織氛圍的環境,可以激發幼兒對編織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活動室進行了編織品的布置,開辟了一個編織區,提供毛線、布條、扭扭棒、雪糕棒等編織材料,讓幼兒可以隨時去看、摸、玩、練,從而培養他們對編織的興趣。活動室外走廊兩邊的墻上安置了一些鉤子,掛上毛線,開設編織練習區,讓幼兒在課間或自由活動的時候,可以自己去練習、玩耍,滿足幼兒深層次游戲活動探索的需要。
四、幼兒編織游戲活動組織的策略
(一)參觀編織坊,創激發幼兒編織活動興趣
幼兒的活動興趣代表著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幼兒對事物的興趣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激發和引導。在編織游戲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帶領幼兒參觀編織坊。幼兒在欣賞、觀摩和相互討論中了解編織品的來歷、材料、用途,通過參觀編織坊,幼兒看到了豐富多彩的編織作品,激發了他們自己動手編織的興趣。
(二)創設編織特色活動
1.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來安排活動,確保活動的難度適中,以便幼兒可以輕松地掌握基本的編織知識和技巧。小班幼兒剛進幼兒園,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很陌生,編織游戲活動以貼近幼兒生活和幼兒喜歡的主題開展;中班幼兒通過一年的學習,已認識常見的線繩珠材料及熟悉的基本繞、穿技法,在此基礎上師幼、家庭共同收集原材料,用小木棍、紙巾筒等廢舊材料制作編織器,探索用不同粗細不同材質的毛線、布條、稻草、橡皮筋等材料,學習三股編、單結、雙單結、平結、雀頭結等新技能進行立體編織,嘗試用手指開展手指編織;大班幼兒編織基礎比較好,學習興趣高,喜歡挑戰高難度的技能,鼓勵幼兒挖掘和探索生活中的編織和在體育游戲中創新游戲編織,讓編織游戲活動從桌面擴展到生活和運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教師應從幼兒的視野來設計活動,通過開展一些有吸引力的編織手工藝術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接受這些傳統的技能。教師每周定期將一些適合幼兒編織的半成品、成品照片或制作的步驟圖展示在編織區域,讓幼兒自由地進行探索,獨立參與學習,這也是一種提升自我獨立與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創設特色編織游戲活動
游戲是打開幼兒心扉的一把鑰匙。如在角色游戲區,幼兒用線、繩等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手鏈串起來游戲,利用娃娃家的衣服鞋子等模具學習上下穿、間物繞,這類游戲有利于鍛煉手的靈活性和雙手的協調性,為完成扣紐扣、綁鞋帶等自我服務打下基礎。以游戲的形式開展編織活動,可以讓幼兒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中,邊學邊玩,真正體會到學習樂趣。進行編織游戲活動時,可以采取小組活動、集體活動、合作活動、自選活動等方式促使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探索、討論、交流,讓幼兒直觀感受合作的快樂,在游戲里玩中學、學中玩。
【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課題“幼兒園創意編織游戲活動組織與指導策略”(編號:2021YQJK46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