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本質上是一種傳播活動,把傳播學的相關先進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傳播力,從而增強教學實效。從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反饋這五個方面探討改進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舉措,為思政課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信源層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信息層面,堅決抵制異質信息;信道層面,增加教師傳播技能;信宿層面,堅持以學生受眾為中心;反饋層面,建立健全科學的反饋機制。
[關鍵詞]傳播學;思政課;傳播;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5-0030-05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對思政課的改革和創新給予了更加明確的指示,也為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思政課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傳播活動,是教師(信源)將教學內容(信息)通過一定的媒介、載體、路徑(信道)傳遞給學生(信宿),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的過程。思政課教師處于整個教學傳播活動的主導地位,廣大教師借鑒傳播學領域的相關先進理論并運用到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去,能夠拓展教學視野、革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傳播力,對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傳播力存在突出短板
近年來,廣大思政課教師做了大量改革和創新,教學效果有所改善。然而,由于全國思政課教師隊伍體量太大,加上思政課長期以來累積的眾多現實問題,導致思政課教學效果很難在短期內扭轉乾坤。教師的教學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傳播力。思政課教師隊伍總體素質有所提升,但傳播力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從傳播學的傳播信源、傳播方式、傳播媒介、傳播反饋四個方面來進行剖析,短板具體表現如下:
(一)傳播信源層面:學養和能力欠缺損害了思政課的引領力
傳播者即信源,是傳播行為的發起者,即以發出信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教學活動的傳播者,也是思政課教學傳播的信源。教師負責教學信息的采集、鑒別、選擇、加工、傳播和收集反饋等諸多環節,決定著整個傳播活動的內容、媒介和過程,思政課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把關人”。“把關人”,又譯成“守門人”,“是指對信息進行過濾和把關的人,而這種過濾、加工的過程就是把關”。[2]廣大思政課教師總體上素質和能力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學術修養不足。由于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復雜多樣,有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專業科班出身,對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及學術淵源能夠較好地把握,游刃有余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然而,思政課教師隊伍里有相當比例的教師并非科班出身,有的是從教育學、倫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半路出家轉入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沒有受過專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專業訓練,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學術背景欠缺。有的是從黨政等行政或輔導員崗位轉入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既缺乏專業積累,又缺乏教學經驗。總體而言,整個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教師處于思政課教學的主導地位,負責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控制。教師自身專業知識欠缺,則無法科學地策劃、篩選和編碼教學內容,無法從信源上提供優質的信息,不能勝任“把關人”的角色,從而使整個教學傳播活動從一開始就無法抓住學生的眼球,低開低走,嚴重影響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是傳播技能欠缺。思政課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傳播過程,教師(傳播者)向學生(受眾)傳遞教育信息,學生(受眾)獲得一定的知識、思想、觀念和能力。教師傳播技能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思政課能否打動學生、說服學生,能否真正入腦入心。有些教師缺乏傳播理念和意識,把自己僅僅定位于一個“教書匠”,而不是一個傳播者。一位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同時具備語言表達、處理信息、選擇媒介、了解受眾、搜集反饋等諸多傳播能力,能夠主動學習并靈活地把傳播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在現實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中,有些教師嚴重缺乏傳播意識和技能,自說自話、自我陶醉,既不關心學生的需要,也不關注學生的反饋。思政課教師傳播技能的欠缺,會降低教師傳播信息的權威性,是教學的一個頑固硬傷。
(二)傳播方式層面:單向度灌輸傳播削弱了思政課的影響力
所謂單向度傳播,是指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居高臨下,信息由傳播者向受眾單向流動,傳播者不關注受眾的信息反饋,甚至根本缺少反饋環節。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采取的是單向度的傳播方式,教師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把學生看作是純粹的信息接收器,把教學內容填鴨式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的服從地位。這種傳統的傳播模式雖然已經詬病已久,但在現實的思政課教學活動中仍然普遍存在,仍在產生消極影響。
一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思政課教師沒有認真分析學情,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學習意愿,而僅僅是一廂情愿地把自認為有料、有趣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強加給學生。這種“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傳播方式嚴重脫離了學生實際,必然會遭到學生的抵觸。傳播學“使用與滿足”論(Use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認為,“受眾是積極主動地、有選擇地使用媒介以滿足個人的需求;傳者只有把信息傳播與受眾的需求滿足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由此可見,學生作為思政課教學傳播活動的受眾具有極大的積極性,面對教師的傳播,會主動選擇自己偏愛的或者需要的媒介內容和信息。換言之,如果學生對教師的傳播感到反感,內心會自動筑起一道心理防線,拒絕接受教師傳播的任何信息,導致教學效果根本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如果不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而是以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態度來進行教學,則必然會使學生對思政課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二是過度使用灌輸方法。灌輸是思政課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傳播經驗。思政課主要是講授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相關理論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內容,教師把聚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于一體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傳播給學生,灌輸方法發揮了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適當的灌輸是必要的,但過度的灌輸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厭惡。畢竟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毫無生氣的物。學生會有自己的鑒別、判斷和選擇,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教師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習慣了“滿堂灌”,很少或沒有靈活穿插使用其他教學方法如討論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等,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思政課教師獨自一人在講臺上“孤獨地表演”,廣大學生成了冷漠的看客。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地傳播會讓學生短期內接觸大量的信息,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憊、無聊和厭倦,從而不能有效地注意、理解和記憶信息,教學傳播活動自然收效甚微。
(三)傳播媒介層面:媒介運用水平欠佳降低了思政課的吸引力
美國的傳播學家A.哈特把傳播媒介分為三類:“一是示現媒介,主要指人們面對面傳遞信息的媒介,如語言、表情、動作、眼神等。二是再現媒介,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需要使用物質工具,如文字、繪畫、攝影等。三是機器媒介系統,傳播者和受眾都需要使用機器,如電腦、電視、電影等。”[4]思政課教學作為一種傳播活動,離不開使用媒介,思政課教師選擇和使用媒介的能力還存在不足。
一是示現媒介運用不佳。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傳播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如何把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是對教師能力的重大挑戰。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會講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區別就在于如何有效運用傳播媒介。在眾多媒介中,語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些教師為了突出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嚴肅性,習慣使用書面的、學術的、晦澀難懂的語言來進行理論說教,讓學生感到理解困難。有的教師為了一味地追求課堂的輕松活潑,矯枉過正地大量使用庸俗化的語言來嘩眾取寵,使學生感到課堂格調粗俗。這些語言媒介的使用都是不合理的,無法真正地感染學生、說服學生。另外,除了語言風格的選擇,教師的表情、眼神、動作等也能起到輔助傳播的作用。有些教師表情單一、眼神空洞、動作呆板,整個儀態缺乏情緒的感染力,欠缺傳播媒介的把控能力。
二是再現和機器媒介更新滯后。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傳播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5]近些年來,很多思政課教師緊跟潮流,與時俱進地更新了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大多運用多媒體來教學。有些會借助智慧樹、課堂派、雨課堂等工具來翻轉課堂,達到輔助教學的效果。教師們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有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使用媒介單一,還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個課件、一支粉筆”的傳統階段。除了使用少量簡單的教具,很多教師不會或不愿運用新技術手段,對于先進的傳播媒介知之甚少。然而,大多數學生都是“網生代”,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興媒體來獲取信息。相比之下,傳統的傳播媒介自然很難贏得學生的關注和喜愛。
(四)傳播反饋層面:反饋環節薄弱減小了思政課教學的把控力
傳播學認為,反饋是受眾在接收信息后做出的各種反應,即受眾回傳給傳播者的信息。傳播者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來檢驗傳播效果,并根據受眾反饋的態度、意見、需求等信息來設計和調整傳播行為。抓好反饋環節至關重要,但在現實教學中,反饋不足或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
一是忽視反饋環節。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大多是根據自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等的理解和把握,策劃和實施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處于信息傳播的權威地位,講什么、怎么講都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自行決定,而對于學生想學什么、想怎么學考慮較少。有些教師對學生聽課后的反饋信息不關注、不了解,更談不上通過反饋信息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教師只負責講、學生只負責聽,只有教師向學生的直線傳播,而缺乏學生向教師的信息回傳。這種線性傳播致使信息只能單向流動,無法實現信息循環往復,破壞了整個傳播過程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信息反饋的缺席會使學生處于“失聲”狀態,無法及時、有效地把自己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感受反饋給教師。因此,教師無法根據反饋來優化教學,學生也無法獲得更優質的學習體驗,是教學傳播活動之大忌。
二是處理反饋低效。思政課教師隊伍并非全部忽視反饋,有很多教師意識到了反饋的重要性,很關注并重視反饋。然而,由于能力、經驗或技術支持等因素的欠缺,導致反饋環節依然非常薄弱。第一,反饋延時。傳播信息之后需要盡快搜集反饋信息,掌握新鮮出爐的第一手反饋資料,才能夠及時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搜集反饋信息過慢,會導致信息滯后,影響信息的及時性。第二,反饋失真。有些教師不擅長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主要靠口頭詢問、人工記錄等陳舊的方式來搜集信息。由于缺乏匿名保護,學生擔心自己的真實想法會帶給自己負面影響,從而避免發表真實的意見,破壞了信息的真實性。第三,反饋零散。思政課學生人數眾多,由于時間、人手、技術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搜集到部分學生的反饋意見,而很難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整體反饋情況,影響了信息的完整性。
二、提升思政課教師傳播力的應對舉措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勝任“把關人”角色
一是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夯實專業基礎。傳播學“把關人”(也譯為“守門人”)理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6]教師要努力通過自己扎實的專業積累,提高業務能力的專業性,練就“火眼金睛”,能夠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辨別、篩選并提煉出經典的、優質的、鮮活的內容,從信息源頭上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眼球。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樣。教師必須提供更加精彩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贏得學生的關注。
二是要加強傳播理論的學習,增強傳播技能。教師需要革新觀念、開闊視野,突破思政課教學的專業局限,學習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掌握傳播的流程、規律、機制等知識,特別要注重提高處理信息、選擇媒介、了解受眾、搜集反饋等傳播技能。一名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必然是一位優秀的傳播者,深諳傳播知識和技巧,并把課程教學轉變為大眾傳播。“把關人”不僅是對內容進行把關,還要對整個教學環節和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靈活把控。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傳播技能,才能坦然應對教學傳播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從而游刃有余、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從“教書匠”真正轉變為“教育者”“傳播者”。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革新教學傳播方式
一是要切實滿足學生受眾的需求。學生作為思政課教學傳播活動的受眾,具有接受或拒絕傳播的主動權。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具體的學習需求如提高理論水平、培養道德品質、解決思想困惑等等。學生一旦感覺自己的學習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對思政課感到疏離和厭棄,并會用實際行動如逃課、課上打瞌睡或玩手機等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需求,把教學內容與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結合起來,通過QQ、微信、論壇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和親近,讓學生主動告知學習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二是要進行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思政課教學的受眾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每個學生受眾的成長環境、生活閱歷、個性特點和行為方式等都不相同,導致了學生的立場、觀點、態度、需求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意愿、接受動機等都存在巨大差別。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學情,根據學生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來針對性地選擇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遵循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規律,摒棄 “一灌到底”、整齊劃一的傳播方式,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鳴。
(三)提高媒介運用水平,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一是要積極轉變話語體系。語言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媒介,是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在教學傳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一方面,要把教材話語轉化為學生的生活話語,讓思政課從高大上的“意義世界”走進接地氣的“生活世界”。著力將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具體化、日常化、生活化,實現政治邏輯、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的有機統一。改變政治化、程式化、學術化等遠離學生受眾的語言風格,盡量選擇用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生動鮮活的語言來教學。另一方面,要準確把握話語的尺度。追求語言的親和力與感染力要適度,警惕矯枉過正、用力過猛,從而出現話語庸俗化、低俗化的不良現象。積極轉變話語體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能贏得學生的好感和信賴。
二是要探索使用新興媒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受眾使用媒介的喜好和習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當今的學生受眾生活在網絡發達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生使用媒介的習慣呈現碎片化、聲像化、個性化等特點。學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傳播信息鋪天蓋地、各種傳播媒介復雜多樣。大多數學生見多識廣,陳舊的信息和傳統的媒介已經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努力學習和運用各種新興媒介,大量使用聲音、影像、動畫等動態的傳播媒介,探索使用5G信號、全息投影、VR等先進的傳播媒介來進行教學,增強教學傳播方式的新穎性和獨特性。
(四)完善教學反饋系統,形成完整信息回路
一是要建立健全反饋機制。缺乏反饋環節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不完整的傳播過程,無法實現學生受眾的信息回傳。反饋是學生發表意見、反映需求、表達態度等的有效方式,暢通反饋渠道既能幫助教師調節和修正教學活動,也能調動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介入教學傳播過程。建立健全反饋機制,注重給予學生話語權,讓學生能夠通過社交軟件、教學平臺、電子信箱等渠道積極發聲、暢所欲言,表達對思政課學習的愿望、要求、期許等等,實現反饋信息的順利回傳。教師要及時回收反饋信息,并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傳播活動,盡量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期望,實現師生之間良好的信息互動、教學相長。
二是科學處理反饋信息。反饋信息按照性質可以劃分為真性反饋和假性反饋。真性反饋是指真實、客觀、公正的信息反饋,假性反饋是虛假、主觀、偏頗的信息反饋。真性反饋有助于傳播者準確地掌握傳播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根據受眾需求來調整傳播行為,從而提高傳播水準。假性反饋具有較大的欺騙性和誤導性,能夠混淆視聽,使傳播者在調整傳播行為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和失誤,甚至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教師面對回收的反饋信息,一定要擦亮眼睛,善于甄別信息的真假、正誤,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保證反饋信息的真實性。同時,還要重視反饋信息的及時性和完整性,提高處理反饋信息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2]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205.
[3]歐陽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175.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8.
[5]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01-26(001).
[6]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55.
(責任編輯:張宏玉)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s power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Ma Liping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Institut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bstract: In ess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pplying advanced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channel, letter and accommodation and feedback,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link and teaching process.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our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solutely resist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At the channel level,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kills should be increased; At the level of hostels, students should be the center; At the feedback level, establish and perfect scientific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pread; Teaching; Actu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