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浩航
摘要:新時代賦予了紅色資源新的內涵和新的發展要求。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從資源可持續發展角度,以驅動力、狀態、響應三方面構建汕尾紅色資源價值開發的DSR模型。并從具體細分維度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價值層面對新時代汕尾紅色資源進行重新界定與闡釋。最后提出未來汕尾紅色資源開發的探索路徑。
關鍵詞:汕尾;紅色資源;DSR模型
引言
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反復叮囑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那么如何在新時代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性發展? 關鍵是要針對新時代的特點重新審視紅色資源的內涵,只有深刻把握紅色資源的精髓,才能給傳承與開發提供新思路。
為能夠更好的研究紅色資源開發現狀與社會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本文引入“驅動力-狀態-響應”模型(Driving Force-State- Response,DSR),其中D(Driving)代表驅動力,S(State)代表狀態,R(Response)代表響應。本文以汕尾市為例,嘗試通過DSR模型評價汕尾紅色資源的開發現狀,依據模型提出可持續性發展建議,為紅色資源的傳承提供科學依據,給政府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一、汕尾紅色資源開發的DSR模型構建
1.汕尾紅色資源現狀
汕尾市是位于粵東的一座濱海城市,是一個蘊藏著豐富的紅色基因的革命老區,在這里誕生了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也是中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有著光輝的紅色歷史。汕尾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與紅色政權建設相關的紅色遺址、紀念地和英雄人物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紅色精神文化。1927年11月,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農群眾開展武裝起義,海豐、陸豐相繼建立了縣級蘇維埃政權,留下了“東方莫斯科”紅宮紅場、紅二師碣石作戰指揮部舊址、彭湃烈士故居、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等一大批珍貴的紅色遺址遺跡,革命遺址數量居廣東省各地級市首位,鑄就了彪炳史冊的海陸豐革命精神。因此在新時代傳承好紅色基因對于老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DSR模型的確定
紅色資源開發是促進革命老區在新時代更快更好發展的文化動力,也是促進地區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可以根據DSR模型構建汕尾紅色資源開發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的構建邏輯在于: 汕尾紅色資源發展受戰略、環境、技術、群眾訴求等多因素影響,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于紅色資源開發的精神、物質、制度和行為等層面,呈現出紅色資源開發的表征狀態,推動紅色資源的融匯、凝結、創新,最后在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得到價值表達,形成“驅動—狀態—表達”的閉環價值開發過程。
二、DSR模型機理分析
1.驅動力(D)分析
從外部驅動力來說,主要包含新戰略、新環境及新技術。新戰略指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均頒布了各項戰略政策,大力支持汕尾等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開發事業。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老區開發紅色資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202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指出,要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文旅融合的方式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和弘揚。汕尾也制定了相關政策,《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已于2018年獲省政府批復同意正式印發,提出了財政、投資、產業、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重大項目,這無疑為汕尾紅色資源的發展注入一支強心針。
而內部驅動力主要是回應廣大汕尾人民對于紅色精神文化的渴求,將汕尾豐厚的紅色歷史資源實現創新性轉化,煥發新的活力。創新性轉化就是要根據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特點和要求,深入挖掘具有厚重歷史價值但表現形式稍顯老舊的紅色資源,利用新的傳播手段加以改造,在傳承賡續中培育出新的生命力。
2.狀態(S)分析
汕尾市紅色資源開發的狀態即外在表現主要由“精神—制度—物質—行為”組成。
(1)精神層
紅色資源的精神層指人類在紅色革命實踐中蘊含的價值、情感、思想、精神品質等。本研究選取汕尾市人民政府官網“紅色汕尾”板塊的近200篇文章作為樣本,利用 Python 抓取信息,提取高頻關鍵詞,并在此基礎上從中提取體現紅色精神的詞匯,經語義合并整理,進一步提煉出“為民”“忠誠”“斗爭”“奉獻”四種情感特質。
所謂“為民”,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去觀察、去開展工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人民、為社會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為民”精神。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得到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衷心擁護。
所謂“忠誠”,指一個人對自己所信仰的事業的忠實,即盡忠報國、公而無私的大無畏精神。忠誠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政治品質。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為了革命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他們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將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革命事業。比如海陸豐大地上涌現的彭培軒、林色孟、黎宣、張威等堅守信仰的革命戰士,他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充分彰顯了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所謂“斗爭”,即勇于斗爭、堅忍不拔的大無畏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汕尾紅色資源中的精神特質就著重突出了百折不撓、敢于攻堅的斗爭精神,在海陸豐大地上譜寫出一幕幕頑強斗爭的光輝樂章。彭湃出身地主家庭,卻自毀田契,獻身革命,領導海豐農民發動起義,體現出勇于擔當的斗爭精神;張威被反動派抓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前寫下“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的宣言,無愧“為民前鋒”的斗爭精神。
所謂“奉獻”,即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種誠摯自愿的付出,是共產黨人需要始終堅守的精神品質。共產黨能深得民心,靠的就是歷久不衰的奉獻精神。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三十年來隱姓埋名,為我國科技事業嘔心瀝血、精誠奉獻,由于嚴格的保密制度多年來未曾返鄉探親,可以說是對奉獻精神的最好詮釋了。
(2)制度層
汕尾市也通過健全體制機制,于2018年出臺了廣東省首部關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汕尾市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保護條例》(下稱《條例》)。
以《條例》為例,汕尾市在其中明晰了紅色資源的概念及范疇,包括革命舊址、遺址、遺跡;烈士故居、舊居、活動地等;各類重要文獻資料和可移動實物;以及與海陸豐紅色革命有關的紀念設施等,讓汕尾市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更加精準確實。另外,《條例》規定了應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謀劃、加強開發的原則,實行“政府領導、部門協同、基層配合、民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厘清了涉及紅色資源開發的機構及協作機制。
(3)物質層
紅色資源的物質層指一定行政區劃內與紅色革命相關的物質生產或及其產品的總和,包含器具、舊址、遺址、紀念館等。具體而言,按照《條例》指出,汕尾地區內的紅色資源主要指1919年到1949年的人民民主革命時期,在海陸豐地區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活動,以及海陸豐地區人民追隨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斗爭保存下來的舊址、遺址、遺跡、革命文獻文物,以及其他與人民民主革命活動相關的紀念場館。
汕尾市目前全市4個縣(市、區)均為一類革命老區縣,包括汕尾市城區、海豐縣、陸豐市和陸河縣。據《全國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所載,汕尾革命老區現存紅色革命遺(舊)址約604處,如海豐縣總農會舊址、汕尾市蘇維埃政府遺址、彭湃故居等;革命先烈紀念碑(墓)約25個,如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紀念碑等;重要革命人物約119位,如彭湃、張威、鄭振芬、林鐵史等;紀念場館約7個,如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等。
(4)行為層
紅色資源行為層指的是人們開展的各類紀念儀式活動,通過緬懷革命先烈,表達繼承遺志、奮發前行的決心,可起到凝聚人心、傳承紅色基因的作用。以汕尾市為例,各縣區均會在烈士紀念日前后舉行公祭活動,通過瞻仰烈士墓、敬獻鮮花、關懷慰問烈士遺屬等行為弘揚烈士英雄事跡和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廣泛傳播正能量。其次,汕尾市積極推進紅色文旅融合發展,舉辦紅色文化旅游系列活動,開展紅色故事匯文藝巡演、紅色美術作品巡展、紅色故事巡講,打造具有海陸豐特色的紅色文旅品牌,深挖紅色文化資源賦能文旅產業發展。
3.響應(R)分析
汕尾紅色資源的價值響應是對紅色資源內在價值的良好表達,依據“物質—制度—精神”三方面狀態變化,構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個層面的價值響應系統。汕尾紅色資源的經濟價值響應(R1)指對于汕尾經濟的發展促進,如通過深挖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品牌,以紅色文旅助力產業發展。政治價值響應(R2)指汕尾紅色資源對于政治觀念、政治關系、政治組織等的引領作用,如通過塑造紅色黨建品牌,指引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信念,用“紅色基因”凝心鑄魂。社會價值響應(R3)指汕尾紅色資源在社會民生發展中的積極響應,如各類革命紀念場所、紅色主題陣地、紅色宣傳欄等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意義。文化價值響應(R4)指汕尾紅色資源潛移默化地對人們思想觀念的促進作用,如“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激勵著汕尾人民砥礪奮進、賡續前行。
三、汕尾紅色資源價值開發路徑
1.發揮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助推紅色資源價值推廣
高校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中心,應當把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傳承推廣作為一項重要職能與使命擔當,紅色資源作為汕尾文化資源中極具價值內涵的一支,其價值推廣更是涵養品德的社會之需。一方面,高校應主動融入社會,與地方政府文化部門共同商討,完善政策制度支持體系,根據已頒布的《條例》制定高校層面的紅色資源價值推廣制度。另一方面,構建紅色資源實體及數字數據庫,夯實“紅色”資源庫,以便推廣利用;并依托高校多樣的空間場所,打造“瀏覽式-沉浸式-場景式”為一體的紅色資源推廣場景,促進紅色文化精髓傳承與弘揚。
2.合理謀劃,完善基層管理制度
開發紅色資源價值,打造紅色文旅品牌,不僅能夠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還能培育民族精神。因此需要進行科學謀劃,一方面政府應引導建立基層多主體協同機制,農村可以成立紅色旅游經營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等,由村級基層組織管理,劃分組織職能,共同推動農村紅色文旅向前邁進。另一方面,紅色資源開發是一項持續性工程,要了解民眾需求,做好充分調研,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去,時刻以保障群眾利益為優先。
3.加強紅色資源搶救性保護,為資源開發做好保障
紅色資源是歷史記憶的重要部分,一旦受損無法復制,紅色資源的傳承與開發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保護好才能談傳承開發。但據實地調查所見,汕尾部分紅色遺址由于地處偏遠、規模較小、管理體制不完善及資金保障不足等原因,長期閑置,因此,應開展細致現有紅色遺址、舊址哪些需要整修、維護以及復建,并做好制度與資金保障。對具體重要歷史但受損嚴重的遺址舊址要進行有計劃的搶救,并加以保護,避免革遭受人為破壞,為以后更好的開發和傳承紅色資源做好保障工作。
4.積極引進新技術,創新紅色資源體驗模式
當前,VR、區塊鏈、元宇宙等信息技術的出現開辟了許多新的產業業態,并將虛擬網絡與現實世界產生交互融合,對我們的生活、商業、娛樂帶來全新的體驗。我們應當結合汕尾紅色資源的豐富內涵,重塑紅色文旅新的呈現形式,利用高新技術實現汕尾紅色舊址、遺址、實物等資源一定程度的再現、挖掘其深刻內涵。如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日前就推出VR全景體驗模式,在移動設備上即可身臨其境地參觀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領略其宏觀布局、精美的細節設計,給用戶帶來一場虛擬現實世界的奇妙之旅。
5.融合地域特色,賦予時代價值
應該看到,紅色資源除了共同的普遍特征外,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風俗都會形成獨具風格的紅色文化,比如反映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及革命群眾艱苦奮斗的延安紅色文化、反映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軍民勇闖新路的井岡山紅色文化等。因此要提升汕尾紅色資源的競爭力,關鍵就是要加強對汕尾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與提煉,立足于本地特色,凸顯海陸豐地區多元兼容并蓄、交流激蕩的人文內涵。走出一條“紅+古+綠”交相輝映的特色化紅色資源發展之路。
結論
本研究在回顧和梳理紅色資源開發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DSR模型與紅色資源開發的內在關系進行了探討,構建了汕尾紅色資源價值開發的DSR模型框架,從驅動力、狀態、響應三方面分析了汕尾紅色資源開發的作用機理,包括內外驅動力對紅色資源開發的影響,紅色資源在不同層面的表現狀態以及紅色資源開發的價值體現。最后提出了汕尾紅色資源開發的路徑建議。
【本文系2022-2023年度汕尾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汕尾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推廣研究”(項目編號SWSKYF-20220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