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教師應該摒棄陳舊思想,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力。結合近幾年一線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我認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勇氣
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力的關鍵。在課堂中,很多時候不是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有想法卻不敢說,怕回答錯誤時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打消學生內心對數學的懼怕感和自卑感,多以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勇氣,并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和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自然會更愿意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探索知識。
二、巧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興趣
情景教學法就是一種創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它能讓復雜的數學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巧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興趣。情境教學法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感受數學思想,豐富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模擬“買文具”的生活情境:笑笑和淘氣一起去商店里買文具,一支鉛筆0.3元,一個橡皮擦0.2元,一把尺子0.4元,笑笑想買4塊橡皮擦需要多少元?“買文具”是學生經常能體驗到的生活情境,學生很容易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并找到計算的方法,如果將0.2元轉化為2角,那4塊橡皮擦就是8角,也就是0.8元。在“買文具”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小數的乘法,還認識到數學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指明方向
在每一次的備課中,教師都要積極思考:這節課我要教什么?怎么教?這節課該讓學生探究的是什么?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呢?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卻是每個教師都不可忽視的。教師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指明方向,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探索,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例如,“如何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是《圓的面積(一)》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這節課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是:用“轉化”的方法將圓轉化為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找到原來的圓與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啟發學生發現“轉化”這一數學思想,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指引學生往“轉化”這一方向思考,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探究圓轉化為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主動發現圓與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教師的一步步指引,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加強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條件
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式學習條件,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效的課堂實踐操作,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發現、探究新知,從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如何測量車輪的周長?”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先想一想測量圓的周長有什么方法,在思考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測量,再向同學介紹自己的測量方法。在“如何測量車輪的周長”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可以用“滾動法”和“繞線法”來測量圓的周長,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