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杰
新時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向性,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期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生成長過程中勞動教育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將被重新審視。基于目前的情況,我們將構建一個立體的勞教體系,在學校里實現學科的融通;促進家校共育,培養幼兒勞動技能以及校社攜手、拓展校外勞動教育等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獨特優勢,取長補短,緊密結合,相互協調,方法兼容,形成合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教育的有效對接,挖掘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正面影響,通過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社會整體進步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好的滿足。
一、勞動教育與“我們的節日”相融合
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內容。研究發現傳統節日文化大多與勞作有著息息相關。學校深入挖掘兩者的內涵,借助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多方面的資源與傳統學校勞動教育有機緊密地融合,激發出勞動教育一條新路徑。精心設計一系列的“我們的節日”之快樂勞動實踐活動,改變學生對勞動臟、累、抗拒的觀點,積極參與活動中。在活動中學校引入多方資源,補充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短板,可謂一舉多得。例如,學校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秋,感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提高勞動技能,培養勞動意識,學校開展了以“濃濃中秋情,快樂做月餅”為主題的勞動課程。讓師生們一起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體會濃濃的中秋情。月餅作為中秋節的節慶食物,歷史悠久,為更好地體驗做月餅這門傳統的手藝,學校組織教師和學生們開展了一次別具生面的“勞動課”——做月餅大賽。
二、勞動教育與“綠色教育”相融合
生命教育不僅是所有教育的先決條件,而且是最高追求的教育。綠色是生活之色,而綠色又是必不可少的可持續發展之物。“立春播種,種下希望”家庭植物種植勞動實踐活動高度地將勞動教育與綠色理念教育融合。學生從接到種植任務到挑選種植的植物種子,從選擇花盆花泥到親手播種,從翹首以盼種子發芽到栽培澆水施肥,從翻土除蟲到目睹生命的成長,從細心呵護到開花結果。一路神奇般的生長歷程讓學生徹底感悟到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學校將此次活動延伸到家庭,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勞動實踐活動。學校通過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任務的方式,在線開展種植知識培訓。創建、維護、提高,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單一的種植活動到“一米陽臺”植物角的設計;同時,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使家庭教育文化更加溫馨。
三、勞動教育與“美食之都”相融合
順德是世界美食之都,更是海納百川、海納百川的神奇之地——順德,是世界美食之都。學校開展“可口美食,回味家鄉”勞動實踐活動就是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勞動。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在家中在長輩的指導下制作一道最具家鄉代表的菜式,展示家鄉的風貌。學生要菜式的設計開始思考,請教家人,繼而購買相關原材料,食物改刀、腌制、烹調……每一個細節必須獨自完成。學生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做出一道美味佳肴,得到家人的一致贊賞,這不僅是勞動技能的提升更是心靈的成長、成熟。學生參與“家鄉美食制作視頻評比”,學校邀請學校家委中餐飲專業的家長到校進行專業的評比。選出一批小小美食家,在學校愛心義賣活動活動中一展身手。這樣既鍛煉出學生的手藝,也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成功奉獻愛心,比起往常單調的愛心捐贈,來得更加有意思。
四、勞動教育與“小河長文化”相融合
學校毗鄰桂畔海,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水是生命之源,保護好桂河岸邊的生態是必不可少的。為了維護桂畔海沿線的環境,學校協同社區,組織學生沿河進行分段式的清理垃圾,將河邊步行道上的垃圾清理干凈,維護桂畔海的清潔環境。我們并不是簡單地開展清潔行動,而是以學習為載體,通過學習前中后三期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們了解到水文化、雕塑文化、樹文化、運動文化、橋文化、鷺文化等桂畔海沿線,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這條“母親河”。用自己是雙手當好“小河長”;用自己的雙手清理河邊垃圾;用雙手栽種河邊缺失植被;用雙手繪畫、習作呼吁廣大群眾共同維護桂畔海的生態平衡。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