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勇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實驗學校是全住宿學校,在校就讀學生中大部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各個發達的一線城市。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優越,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家庭配備有家庭醫生、保姆、司機等。生活中,學生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由于家長的教育理念或生活經驗的缺乏,學生缺少生產勞動或家務勞動的機會。因此,學生嚴重缺乏勞動實踐教育,甚至存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首先,我校通過教師的業務學習、師德培訓,引導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蘊含著人類解放的力量,人類通過勞動實現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改造。然后,我校教師立足主題班會課,少先隊的大隊委、中隊委活動,通過少先隊電視臺進行樹立正確勞動觀的宣傳。同時,結合道德與法治、體育、美育等學科向學生貫徹從人類發展上理解勞動的重大意義、價值和必要性的教育。讓住宿制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
二、學會生活自理,積極參加“校務”勞動
1.讓學生養成生活自理的勞動習慣。學生回到宿舍,生活老師針對學生生活技能提出要求及提供指導,如拖鞋、運動鞋、皮鞋要按順序整齊擺放;自己的衣柜上層放生活用品,如紙巾、梳子、潤膚乳、行李袋等;下層放衣物:校服、便服、用于放內褲襪子的收納盒按要求規范擺放……住宿制的學生經過兩三個月的勞動鍛煉,基本上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周末回家都會繼續保持這樣的好習慣,家長滿意。
2.開展內容豐富且精細的“校務”勞動。我校為了能讓住宿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參加“校務”勞動,制訂《班級及學校公區衛生值日表》《宿舍區日常生活衛生勞動輪值表》《飯堂區值日工作表》《值周學生校園管理工作制度》等,每位住宿的學生每周至少都會參加一次“校務”勞動。
三、制訂勞動清單,無縫連接“家務”勞動
作為住宿學校,學生進行家務勞動實踐活動的時間都在每周的周末(周五晚上至周日的下午)。我校根據小學生一到六年級的年齡及生理特征,制定出“生活技能”“生存能力”“文化素養”“家風傳承”“創新能力”五大主題的家庭勞動教育清單,每一項主題都有教育目標,勞動內容和考核標準。各班班主任每周布置對應的家務勞動實踐活動內容,再由學生家長對學生每周末的家務勞動情況反饋給班主任,最后由班主任進行評價并以文字加圖片的形式匯總登記。學校德育處每月對各班開展家務實踐勞動進行總結、評比。
四、整合校內場地,初步構建“體驗式”勞動
1.智慧生物園。在我校西側,有一塊空地,雜草叢生,堆滿了建筑垃圾。我校老師帶領著高年級學生,自己動手割除雜草,清理運走垃圾,將荒地改造成智慧生物園。建成后的生物園占地約700平方米,高年級每個班配備專屬的勞動實踐田地。每周的一節綜合實踐課,高年級的學生就在自己班的責任田里進行生產勞動。傍晚放學,低年級的學生在生活老師帶領下,輪著來到生物園,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高年級的學生還為他們講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和食用功能。
2.勞動烹飪室。學校為學生建造了一個關于烹飪研究的勞動實踐場地——勞動實踐烹飪室。面積約80平方米,共有八套的專業烹飪灶具。學校安排好各班輪值使用表,班主任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節日,聯系家長,進行親子制作美食活動。在烹飪課上,學生、老師、家長人人參與,個個動手,自由表現,充分感受到自我實現的成功感。
五、拓展校外資源,探索開發“基地”勞動
1.校外三水小農街勞動教學農場。三水小農街占地2000余畝,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唯一的綜合實踐基地,我校和三水小農街簽訂了勞動研學協議。在小農街擁有約20畝的勞動實踐教學用地,作為我校的教學農場。每個年級(班級)都有自己的勞動基地,對于住校學生來說,小農街綜合實踐基地的建立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勞動教育實踐天地。學校每學期組織一至兩次大型的勞動研學活動,學生來到三水小農街后,進行各種的生產勞動。
2.璜溪古村勞動研學基地。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璜溪村,與我校僅一河之隔。經多方努力,我校和璜溪建立了勞動實踐研學基地,要把璜溪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特有的嶺南建筑以及優美的鄉村環境,讓我校住宿的孩子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去勞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