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法作為“三教改革”之一能有效促進職業院校教學相長。案例教學法在“案例的選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組織—課堂分析總結—課程評價考核”等完整教學流程中注重讓學生感受到案例的過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項目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開展的教學活動。通過課程質量控制法、問題分析、確定課程發展與改進的工作目標、學習任務自我評價法等評價職業院校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效果,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職業院校 理實一體化 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區別于普通教育的學科性的重要體現就是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絕對不是“黑板上種莊稼”,而應時刻以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通過研究職業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中的案例教學法和項目教學等兩種典型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并分析了幾種常見的教學評價方法,以期深化“三教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 職業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
1.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一種基于教學方法改革要求的開放式互動教學模式。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現實生活中模擬或再現某些場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和討論,融入教師和學生解釋的案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案例教學注重讓學生感受到案例的過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案例研究的重點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學生的積極思想。案例教育改變了課堂教育的主題。將教師的教育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在教學中的領導作用,而不是對教育的控制[1]。運用方法研究和傳播良好的案例研究,以進一步提高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水平。我國學校制度面臨著嚴重的困難,高等教育機構充分意識到需要學習,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并通過“優質教育”提高教學水平。
(1)案例的選擇
成功的案例研究是選擇案件檔案庫的建設和案例研究為重點。在涉及到實際工程課程中,如果在教育開始時選擇整個項目,那么更復雜且易于訪問該課程所包括的多個知識點,致使學生們陷入了學習的混亂之中。因此,在選擇案例教程將以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從局部到整體再從垂直到水平并貫穿各領域的原則。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要將整個案例劃分為幾個子案例,以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使案例教學不能直接、系統地進行,從局部到整體,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2)課前準備
在基于案例研究的教育模式方面,學生的準備程度相對較高。如果沒有這個環節,就會導致學校課程改革中“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正式措施,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活動中采取主動。第一,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備課充分用于指導學生進入狀態。第二,學生必須進行集體研究,即通過案例研究、數據收集和圓桌會議。第三,要求“團隊”必須記錄響應,簡要記錄或逐字記錄,同時,教學助理必須采取“抽查”的形式進行參加圓桌會議。最后,教師們聚集在一起討論會議前的籌備工作,例如評估模塊的進度。
(3)課堂教學組織
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小組都需要派一位演講者來解釋小組討論的結果,并試圖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發言者需要在小組成員之間輪換,以避免出現一名成員主要工作而另一名成員懈怠的情況。教師對各組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評價,分析各自的優缺點,鼓勵創新,反對大眾化和平庸。
(4)課堂分析總結
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必須將內容和教學過程納入課堂進行分析和匯總,確定出現問題,采取補救行動,結束處理后提交綜合報告。
(5)課程評價考核
完成所有案例研究后,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學生在組中選擇確定的“工程”問題,必須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報告和設計文件。設計結果須由一組教員進行面對面的審查,確定解決方案的合理性、完整性、“現場評估”和“學生評估集成學生評估”來設計文本[2]。
1.2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Project Learning)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它是工學結合教學中最常用、最理想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對項目概念的理解[3]。在職業教育中,這是一種特定的產品(服務),它產生了一個實際的應用價值。以實際從事的工作為項目,它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即工作草圖清楚地表明,工作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學習過程也可以從中受益。一種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與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或企業活動相結合的教育具有直接的關系。學生有機會進行獨立的規劃。在特定時間內,可以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具體的成果表明,學生自己克服了困難并完成自己的項目。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應面對的是學生不僅難以利用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很難利用現有的知識和掌握新的知識專長,以解決他們從未遇到的實際問題[4]。
理想的情況是應將項目教育的預期成果應用于企業。工廠、學校生產的實踐,如“維修”作為項目創建和軟件開發,等等。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項目教學與其他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沖突,具有相應的聯系,如圖1所示。
2 職業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評價
綜合課程的高質量體現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即職業院校必須立足于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期間,我們還必須與主管部門、企業和行業以及教育研究部門保持良好的伙伴關系,努力提供適合學生不同需要的個性化教育。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教師個人,都必須在職業院校課程整體質量保障中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是高質量課程的標志,也是提高課程質量、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參與權的有效手段。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監測評價體系(M&ES)是關鍵。
2.1 課程質量控制法
“質量控制法”(英文縮寫Quind)是,“quality”和“indicator”的簡稱。它是建立在系統的管理概念上,是學校質量控制和學校安全檢測和評估系統的管理工具。課程安全質量管理指數的基本理念是:對課程運行的現狀的調查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思考性研究,并可以在最后一刻為未來和發展創造一個客觀的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和發展之后,對改進的目標進行客觀的評價,從而保證質量的要求會得到持續的改善與提高,按照課程質量指標進行質量控制工作一般會在專門的主持人的主持下進行[5]。
2.2 問題分析
問題分析就是分析當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且經過努力就能解決的問題。在進行專題間分析時,一方面應注意“筆錄”,即對所查明問題的準確表述和書面記錄,以便為進一步確定和說明工作目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必須確保參與問題者的“參與”,以確保公平和公正。這里的參與強調,所有有關各方都有機會表達和交流,參與集體決策,提高他們改變現狀的能力和信心[6]。
2.3 確定課程發展與改進的工作目標
根據現代管理理念,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確定具體的工作目標,即根據上級給予或承認的標準、程序和任務來確定所期望的情況。明確和描述工作目標,可以提高科學、有序、系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找出可行的改進措施。本工作的目的是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際情況和可行性,并通過集體協商來確定。確定工作目標是一個涉及各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談判和妥協過程,應以參與式工作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平等參與。所有參與者都積極、平等地參與,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人、教職員工和學生,以開放的心態表達他們的觀點,并與他人分享他們的經驗,尊重多樣性。不同的個人和群體通常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并采取不同的行動。要讓大家各抒己見,為思想創新奠定基礎。利用已有的經驗,積極建構知識。鼓勵所有參與者利用他們的經驗在合作交流中產生新的想法。注意過程并做出改變。參與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情緒反應和工作策略,這有利于為今后的工作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7]。
2.4 學習任務自我評價法
“學習任務自我評價”(在德語中簡稱SEVALAG)是由德國不來梅大學開發的,是一種基于組織學習理論和過程管理理念的參與式課程評價工具。系統的內部質量控制也是學校課程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任務是在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設計的學習載體,學習任務質量是職業教育課程質量的真實體現。然而,學習任務的設計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特定的產品類型、流程、服務對象、學校教學設備、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因此,很難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習任務的質量,更適合教師層面的課程質量控制活動。也就是說,對學習任務的評價被定義為“教師團隊內的共同分析和共同改進的過程”,它可以針對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的結果[8]。
3 職業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探索
高等職業教育汽車領域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指導思想是:主要以汽車維修行業人才需求為基本依據,面向汽車后市場相關企業各崗位,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宗旨,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建立多樣性與選擇性相統一的教學機制,通過綜合和具體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教學體系的構建應體現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要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成為企業生產服務一線迫切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第二, 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將滿足企業的工作需求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全力提高教育與培訓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教育部門和職業院校要關注企業需求變化,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調整專業方向,確定培養規模,開發、設計實施性教育與培訓方案。相關行業、企業要深入地參與職業院校的教育活動,要在確定市場需求、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學習成果評估等各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適應企業技術發展,體現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前瞻性。要關注我國汽車制造和維修企業的最新技術發展,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克服專業教學存在的內容陳舊、更新緩慢、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完整、不能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弊端。
第四,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學組織的科學性和靈活性。要根據各地經濟技術的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技能、經驗和興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模塊化的學習資源,力求在學習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選擇和創新的空間,構建開放式的課程體系,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第五,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方案。從職業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解,并明確一般專業能力和核心專業能力,并圍繞核心能力的培養形成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要以社會前進方向為最終導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實一體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才能面向“汽車后市場”,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從事汽車維修、檢測、管理、評估、保險、銷售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解構與重構:高職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SP22YBC108,主持人:劉興恕)。
參考文獻:
[1]鄭錦湯,陳燦林,黃松寬.純電動汽車構造與維修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汽車實用技術,2022,47(01):159-163.
[2]李麗,廖映華.“四位一體”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1(06):34-39.
[3]陳劍.中職“理實一體化”專業教師的培養——以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教師為例[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12):151-152.
[4]劉萍萍.職業院校“交換機路由器配置”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1(22):176-177.
[5]蔣小軍,劉小勇.電子技術理實一體化的項目教學法實踐[J].集成電路應用,2021,38(09):66-67.
[6]張建國.論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48-53.
[7]張炳紅.對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7(13):85-88.
[8]王昌輝.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教育及其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