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在不斷地完善,互聯網技術為大學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傳統教學模式被不斷地創新,移動教學平臺的建立與發展徹底地改變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教學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學質量也不斷得到提升。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混合式教學方法;應用分析
中圖法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1 教學方法的改革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行業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構建還是學生核心能力與素養的培養都實現了較快的發展,教學模式由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由多媒體演示型逐漸向著探究型教學工具轉變。傳統教學因互聯網技術的革新而產生了極大的變革。翻轉教學課堂、慕課與云課堂等創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在不斷地促進教育行業向著網絡化、數據化等更加優質的方向轉變。另外,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由封閉轉向開放與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為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1] 。
以往傳統模式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知識的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鮮明的主客關系,統一的教學形式讓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性差異與個體性差異,不能積極地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能針對個體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定制式教育。由于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MOOC 教學模式被創新應用到教學中,但是這種完全自主的學習模式缺乏一定的約束管理,其學習效果往往沒有達到預期,因此,經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創新應用,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MOOC 教學模式充分的結合,形成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 混合式教學
2.1 混合式教學定義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時代教學創新模式的具體應用,首先整合網絡資源形成成熟的線上教學體系,再將線上教學模式與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這能夠集合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優勢,形成線上加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接受多層次由淺入深的教育。其中,學習質量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
線上加線下混合模式的教學,既沒有從根本上取代教師,完全實現線上課堂教學,更不是將線上教育模式與線下教學模式進行簡單的融合與應用,而是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創新應用與教學經驗總結的教學調研之后,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混合教育模式。首先讓學生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在線上系統中自主學習,然后結合以往傳統課堂模式對知識難點與重點進行講解,課后在線上進行所學知識的深度討論,再設定線上考核模式,這讓原有學生被動聽課的地位發生了積極的轉變,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自發學習的習慣。因此,學生在更具有學習動力,學習興趣有所提升的同時,更建立起了學習思維,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2] 。
2.2 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優勢
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統一的形式,但是教學目標是一樣的,即在繼承傳統方法教學精髓的基礎上應用線上教學來完善教學模式,解決原有模式下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不同差異造成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等問題。
經過不斷完善與創新,混合教學方法可以解決以往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在混合模式下教學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都不需要在相同的時間和相同的地點來完成,這也是線上教學的核心價值體現,由于對時間與空間的拓展,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閑散的時間來學習或復習。
學生在線上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論身在何地都能隨時解答。這更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把握知識的難點與重點,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因此,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數據共享的資源,讓線上線下教學更具各自的特點,有效推動教育改革,教育水平與教育質量都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3 以往計算機基礎教改過程中教學遇到的問題
3.1 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
由于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因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有著不同的個體差異。由于高等學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因此地域性差異使學生的學習水平產生了較大的差異。
尤其是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與來自大城市的學生相比,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由于缺少教學資源或其他硬件設施等導致其計算機水平較低。而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安排沒能充分地考慮受教育群體的差異性,即便混合式教學方法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統一教學內容的誤區。這樣教學內容的安排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說過于簡單,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相對較難。對于前者來說造成了時間的浪費,但是對于后者來說所學知識難以充分消化、吸收。這不利于學生個體學習水平的提升。
3.2 教學模式不夠靈活
在傳統模式下,教師通常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解,在學校的教學體系中,缺少對教學時間以及課堂教學流程的具體規劃[3] 。例如,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在機房接受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育,盡管這樣的硬件條件能夠保證教學活動更加專業的開展,但是課堂時間結束之后學生很難自主地學習。盡管大學階段學生都擁有各自的計算機,已經具備課下學習的基本條件。但對于學生來說,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業任務,拿到學分即可,教學形式過于簡單化,對于學習內容以及內容拓展沒有更高的興趣,進而課下沒有自主學習的意愿。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上僅僅能夠勉強完成知識的講授,更沒有設計一些引發學生興趣的知識內容,也沒有采用多種教育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沒能夠在課上與課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傳統的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對網絡資源的利用程度較高,思維方式也較為超前,計算機基礎課程如果還是一味地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就更加欠缺靈活性。這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3.3 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合理
由于當今社會信息科技不斷發展,計算機硬件與軟件需要進行及時的更新與換代處理。因此,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如果按照以往的課程體系安排學時不利于學生及時地更新知識。所學知識新舊銜接不夠及時,對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建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混合教學方法應用初期,教師很難對線上與線下學生的學習內容做出明確的劃分,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以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操作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如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練習不能做出合理的安排,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所學知識沒能通過實際操作得到消化、吸收,學生很難開展下一步的學習,教學難度隨之提升。這不利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的推行,更沒有彰顯出混合教育方法的優勢。
4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中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設計
4.1 教學內容
線上教學系統的設計賦予教學平臺更多的教學功能,針對大學生學習的需求設立各種教學課程,配合學生在計算機端或移動終端來進行使用。尤其是移動終端設備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更能夠突破傳統意義上教學所受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零散時間來展開學習。構建課程體系,將班級以及任課教師的資料添加進來,學習部分則包含教案、資料、通知、作業任務、考評、互動、活動等模塊。而線上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模塊為劃分依據,要充分滿足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
計算機基礎課程可以根據其內容以及教學大綱來進行設計,每一章應該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以及合理的實操課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梳理之后,以圖文、PPT 以及視頻等形式上傳至教學平臺。為了便于學生利用零散時間,將每個學習內容設計時長控制在3~15 分鐘,視頻長度以6~9 分鐘為最佳。這可以實現知識點碎片化整理,為學生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習任務也要設計相應的節點,并自然生成記錄,在線上可以實時查詢,這有助于教師隨時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同一部分視頻學生可以反復地進行學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學生在學習之前對每一個知識點提前預習,并完成線上系統設定的練習題目,進而教師在面授課堂之下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4~5] 。
4.2 將線上與線下教學充分地結合
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學生的簽到記錄,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學生的出勤狀況;設計趣味性活動模塊以班級為單位來開展。由此,受到了更多學生的青睞。
利用考試功能設計作業任務、課堂小考,有助于學生對線下的學習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同時,在班級活動模塊設計出簽到、搶答、互動、評分等環節。
線下課堂教學內容能夠通過線上趣味性練習及時加以鞏固,教師根據學生在線上課堂的表現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便于教師在課堂上把握難點與重點,進而使實際操作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隨著互動環節的增加,能夠有效地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在線上與學生積極互動,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地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將計算機基礎課程學透學精。在線下,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提出的問題做出詳細的解答,進而能夠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進行有效整合,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
4.3 建立健全考評機制
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不能夠僅僅通過一次考試來做出簡單的評價[6] 。因此,這門課程的考評要更具有綜合性。在采用混合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應該同時建立線上與線下雙重考核制度,線上教學考評機制的建立要充分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學生日常線上學習表現以學分的形式呈現,再將學分兌換為成績。學生在線上參加學習、參與活動、提出問題、互動活躍度等都能夠換取相應的積分,也可以將積分兌換成成績,這能夠激發學生線上學習表現欲,進而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期末考試成績由多次考試成績來匯總,如平時考試的成績占總成績的15%,期末考試成績占60%,這樣的考評機制能夠充分地注重過程學習效果,能夠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另外,考試可以實現線上處理,便于教師批閱的同時,也提升了考評效率。
5 結束語
混合式教育方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對于教育水平的提升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學內容得到了極大的優化與豐富,教學方法的變革使得教學方式多樣化發展。翻轉教學、在線教學、移動教學等創新型教育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幫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地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
參考文獻:
[1] 李月紅.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2,30(4):125?129.
[2] 孫道層.基于超星學習通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職教通訊,2022(3):102?106.
[3] 謝春麗.《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22):102?104.
[4] 楊紅飛.雨課堂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18(31):167?170.
[5] 吳秋瑜,李秋萍,朱劍鋒.基于MOOC 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2(4):167?169.
[6] 高迪,劉杰,郎大鵬.后疫情時代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7):50?52.
作者簡介:葉錦燕( 1991—), 本科, 研究方向: 實驗室建設及機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