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未 陳麗杰
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一部分。優秀傳統服飾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與創新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而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能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功能。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悠久、地理面積廣大,各個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中華服飾文化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和樣式,但無論是哪種風格與樣式,它們都是在各個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一是民族平等與團結;二是勤勞勇敢和艱苦奮斗;三是以人為本、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四是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而服飾是承載各民族傳統文化最直觀的載體,不同的服飾也象征著不同民族的習俗、信仰以及文化等。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服飾上存在著較大差異,而少數民族服飾也與漢族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穿著少數民族服飾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平等團結的肯定與支持,同時也能夠促進我國各民族之間和諧發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通過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民族平等與團結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理念強調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強調了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勤勞勇敢和艱苦奮斗。通過服飾形制和圖樣,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古時,農民與小手工業者日常勞作,衣袖用窄袖,但是在夏天天熱居家時,也會穿著大袖,以薄、大為主,方便透氣散熱,冬季居家則是窄袖,利于保暖。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也呈現出多樣性,但是無論哪種服飾文化,都體現了中國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勤勞勇敢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體現,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是當今社會和諧發展所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傳統服飾中,“天人合一”思想不僅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同時也體現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它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要滿足人自身對物質需求和精神追求,又要尊重自然萬物生長規律,使人類能夠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就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將這一思想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是維系中華兒女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民族有“家國天下”的家國情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中國紅”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尊敬,人們將服飾作為情感的表達媒介,通過服飾傳達自己對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家庭等情感。
我國傳統服飾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各種新思潮、新想法不斷涌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強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天然的契合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富生機與活力的文化形式。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合理的融入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發展,發揮其在促進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方面的作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動力、開拓新局面。
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出現,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西方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其文化、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這些西方價值觀和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向大學生滲透,大學生是思想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群體,在思想上逐漸對西方價值觀產生了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不斷創新和拓展思路,增強對多元社會思潮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堅持正確的方向,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平臺上各種思潮以及信息傳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些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對較少,沒有形成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這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另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滲透日益深入,大學生中存在著一些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現象。這些錯誤思潮往往會使大學生偏離正確的人生方向,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尊重學生思想自由、學習主體地位和學習選擇權等前提下,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是否足夠高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傳統服飾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五千年來華夏文明的載體,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影響。但由于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服飾文化了解甚少,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增強自身對于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識,將其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適應新時代對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傳統服飾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道德理念、美學精神等,要將其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校實際,創新傳統服飾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傳統服飾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傳統服飾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大環境,在校園內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傳統服飾文化氛圍,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學校可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課程、組織專題教育活動、開展傳統服飾文化展覽等方式開展“知禮”教育,使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服飾文化熏陶的同時,更加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讓大學生們真正地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這些中國傳統節日中,一些服飾文化現象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如春節期間,人們身著以紅色為底色的新裝,喜慶又熱鬧;元宵節期間,人們身著華麗服飾賞花燈看表演;清明節期間,人們穿著青色漢服和傳統節日相關活動;重陽節期間,人們穿著黃色的漢服外出登高、賞菊、登高等。
高校學生對這些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因此在這些傳統節日中開展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還可以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不斷積累、豐富和升華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中華兒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服飾文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結合中華傳統服飾文化,舉辦專門針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們穿著自己設計的漢服到公園、博物館、文物古跡等地進行參觀體驗;也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來臨之際舉辦節日主題活動,讓學生穿著漢服參與到節日活動中來,體會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運用現代化傳媒,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紀錄片《華服日》《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系列紀錄片的宣傳;以華服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等;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網絡媒體發布相關內容。
同時,學校應邀請專業人士到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授課,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和內涵融入教學內容中,使大學生在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更熱愛自己的民族,從而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自覺意識。
參考文獻:
[1]王婧昕.從漢服的發展意義看漢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18):29-30.
[2]王俊英.中國傳統漢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11):155-157.
[3]張愛.探析漢服文化的發展與演變[J].東方收藏,2022,(08):111-113.
[4]龔思.傳統漢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02):141-142.
[5]于青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8):33-34.
[6]劉雅賢,張傳文.論漢服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J].衡水學院學報,2020,22(01):80-83.
(通訊作者:陳麗杰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