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霞 崔文明 馬燕 宋蓮軍 黃現青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范圍內通行的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為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社會及行業對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從2016年開始按照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進行專業改革,經過多年的建設,成效顯著,2022年7月正式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并獲得證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認證通過后,按照學校工作部署,計劃2023年正式啟動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食品學科工程教育認證的順利推進,對提升本校食品專業人才的輸出質量,積極對接行業需求,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核心課,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的選修課。同時,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本課程是典型的理論應用性課程,與食品產業鏈緊密相連,是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必修課。本文通過對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的背景,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
1.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課程內容繁雜,學生學習積極性低
課程內容包括食品生產、營銷和貯存以及食品資源開發與利用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如《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入境動植物檢疫法》等內容,語言嚴謹,若不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闡述,學生在平時學習和備考過程中,只是死記硬背,學習的積極性不強。特別是有些學生不能明確把握學習目標,不了解本課程內容在將來的就業中發揮的作用,就更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2課程設置為純理論教學,缺乏實踐內容
本課程設置為1.5個學分,24個學時,全為理論授課,課程涉及多個學科基礎知識,要求學生熟知國內外食品法律、法規、標準、食品生產許可制度、食品的認證制度和質量管理體系等,了解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及食品標準等。這些內容需要與具體的產業生產和監管工作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沒有實踐環節,學生對具體的生產過程和監管環節不了解,只是單純記憶理論知識,不能實現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培養目標。
1.3考核方式單一,難以綜合評價學習效果
目前本課程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70%,平時成績包括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和課堂表現情況(如提問、競答等互動),考核形式相對單一,與實踐和應用聯系較少,不能全面地反應教學的效果。因此,需要重視教學的過程考核,豐富考核方式。
2.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課程改革實踐
工程教育認證倡導“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將工程教育認證倡導的理念應用到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持續課程改善,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素養,為今后在食品安全監管執法、企業食品質量控制、食品國際貿易、食品標準制訂、食品專業法律問題等行業就業奠定理論基礎。
2.1明確課程目標
根據河南農業大學食品類專業培養方案要求,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的基本理念,明確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目標如下:
目標1:了解我國法規、標準和標準化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掌握食品標準與法規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和標準化方法、原理;清楚食品標準的分類和效力;掌握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法律、食品行業管理行政法規;能夠認清法規、標準與市場經濟和食品安全體系的關系,在安全、環境、法律等現實約束條件下,對研發產品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改進措施。
目標2:熟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以及與食品相關的產品質量標準、工藝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熟悉GMP、HACCP、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可以參與企業產品、工藝的標準化設計及標準化文件撰寫。熟悉食品監管監督管理體系的組成及相關機構,使學生能夠熟悉查閱檢索各類食品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和管理體系,從而能客觀評價食品生產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
目標3:熟悉食品許可制度、食品召回及追溯及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相關要求;熟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轉基因食品等對環境的要求及可能對環境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影響及其相關認證的申請要求、程序和相關文件的編制。熟悉不同食品包裝材料可能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根據企業產品特點選擇使用標準認證管理體系和監控體系的運行和持續改進。
目標4:了解地方和國際食品法律、法規,掌握《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各類食品違法事件,能夠根據原料、生產、物流、分配的特點,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規范食品生產銷售過程,合理規避企業法律風險,正確理解工程倫理理念,具備食品工程師的職業素養和責任心,在實踐工作中具備法律意識,且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
2.2優化課程內容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內容較多,共包括十二章:食品標準與法規概論、標準化與食品標準、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食品標準的制定、中國食品法律與法規、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保健食品、農產品、食品包裝材料、餐飲業及集體食堂的安全監督與管理、國外食品法律法規介紹、食品標準與法律法規文獻檢索。但存在各章節內容差異較大、章節之間聯系不緊密、知識點相對較孤立的特點,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應用。根據工程教育的理念,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將課程內容設置為四大教學模塊,把同類相關知識納入一個模塊,建立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模塊一 :食品法規、標準基礎知識,具體包括食品標準與法規概論、食品標準與法律法規文獻檢索(2學時);模塊二:食品標準的制定及應用,具體包括標準化與食品標準、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食品標準的制定、食品標準制定專題討論(6學時);模塊三: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及應用,具體包括中國食品法律與法規,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保健食品、農產食品、食品包裝材料、餐飲業及集體食堂的安全監督與監管,食品安全違法案例專題討論(14學時);模塊四:國際及發達國家法規和標準(2學時)。課程內容經模塊化整合后,在模塊之間增加相應的實踐專題討論,鼓勵學生通過生產和監管過程中的實際“食品安全案例”,分析其中違反的食品法律法規,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理解和應用知識。
2.3創新教學模式
本課程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專業術語多的特點,并且標準和法規內容發展變化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不能充分實踐應用。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
(1)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體系
以學生自身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導向,利用“學習通”“慕課”等教學平臺,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針對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內容更新快、時效性強的特點,通過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課程資源體系不斷更新、完善;通過實施線上課堂測試和線上課后作業的方式,督促學生有效進行線上學習;通過搜集整理線上教學平臺中學生行為數據,對學生的知識需求和學習偏好進行分析總結,進而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傳統課堂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協同互補優勢,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聯線在崗人員開展線上實踐專題討論
針對特定教學模塊的理論知識,結合食品生產、分析檢驗和監督管理等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實際工作需求,邀請學院實踐基地的外聘老師現場聯線,開展結合實際的實踐專題討論。比如,針對農產品有機認證章節的理論內容,可以聯線本單位合作的科技院校科技人員實地講解有機認證的具體實施方案;針對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章節內容,可以聯線具備學院實踐基地資格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工作人員,就特定添加劑使用抽檢情況進行講解和分享。
(3)采用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日常教學注重課前準備充分、課堂有效實施和課后反思提升。針對特定教學內容模塊,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分析具體的食品安全案例,完成對法律條款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案例分析過程中的任務點實施,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思維邏輯鍛煉,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習慣。在線下課堂中,通過開展師生互動式專題討論,增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提升學生團隊協作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4完善考核體系
改進現有的課程考核形式,注重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將課前、課中、課后評價融入課程評價體系中,同時增加同學互評和自評等評價形式。對學生線上學習進度、學習時長、課堂活動參與度等線上學習行為進行數字化分析,同時結合線上作業完成情況、測試成績等進行綜合評價,形成過程線上考核成績。線下學習過程重點關注課堂表現(包括提問、互動等環節的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同學互評及期末考核等成績。最終從期末考試、線上學習、課內討論、項目匯報、專題討論等多個維度,探索全面、公平、公正的學生考核體系,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結語
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與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本身的特點,針對傳統教學中本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及食品專業對于畢業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需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深入思考,并進行改革實踐。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大大提升,切實改善了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同時,幫助本專業學生系統掌握食品標準與法規中基本知識,能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食品工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管理中去,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金項目:
河南農業大學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2023XJGLX109,2023XJGLX112,2023XJGLX124,2022XZJGL100),河南省一流本科課程(教高〔2021〕174號),河南農業大學教學名師(農大教〔2019〕20號)。
作者簡介:
程永霞(1987-),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安全、農產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