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林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發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勞動教育課程標準,開啟了全面育人的新局面。目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認識片面化、課程邊緣化、內容碎片化、教師隨意化、評價虛無化等現實問題,有礙于課程標準的落實。文章從形成科學的課程結構、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完善協同的育人機制、建設適用的實踐基地、構建綜合的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勞動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09—0030—0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教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將勞動教育提到與德智體美同樣重要的地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重要的意義。準確把握勞動課程標準,研究解決勞動為什么教、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著力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促進五育融合發展,成為新時代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一、勞動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勞動教育具有獨到的育人功能,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但長期以來,賦予勞動教育的地位與其育人功能并不匹配。就拿“三好學生”來說,我們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給予中小學生的最高榮譽卻是“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美”與“勞”自始至終缺位。勞動教育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與新課標的要求形成強烈反差,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認識片面化。在“五唯頑疾”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社會上對勞動教育還存在許多認識上的偏差。一是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簡單的體力勞動。混淆勞動教育的內容與目標,把校內外打掃衛生、一兩次集中勞動或偶爾的志愿服務等簡單的勞動當作勞動教育,而為了完成具體的任務,只關注勞動的形式和結果,忽視勞動觀念的養成、勞動能力的提升、勞動習慣和品質的鍛煉、勞動精神的培養[1]。二是把勞動教育視為點綴。在許多學校,課程被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看重的是語數外等升學考試科目,代表著學校的“門面”;其次是音體美等科目,既可以培養特長生,也可以通過社團活動、競賽、表演、展覽等為學校“貼金”,勞動則被看成應景性教育,有時是為了應對上級要求和檢查,更多的時候則是打卡、拍照、弄個美篇、出份簡報了事。三是把勞動教育當作是學校一方的事,家庭和社會的協同作用未得到應有發揮。
2.課程邊緣化。《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雖然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方案,但設置相對籠統,即勞動教育只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而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共同占總課時的16%—20%,對勞動教育的課時數并沒有硬性規定。正是基于此,許多學校的課表上只有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勞動課程(同樣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信息技術則單獨安排了1-2課時),加上綜合實踐活動又由不同的教師承擔,一部分課時常常被文化課擠占,勞動教育的空間明顯縮小;一些學校雖然設置了勞動課,卻安排在每周五的最后一節,實際上成了周末衛生大掃除;隨著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禁毒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內容被強制要求進課表、進課堂,綜合實踐活動承擔的任務日益繁雜,勞動教育越來越被邊緣化,在有的學校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3.內容碎片化。任何課程的實施都有具體的內容作為載體,大多數課程都以教材為基本內容,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在這方面明顯欠缺。我們知道,學前教育比較關注手工制作,幼兒園一般都配備剪刀、小刀、彩紙、膠泥等手工工具,有的還配備了迷你型的手鋸、羊角錘、螺絲刀、尖嘴鉗及相應的制作材料。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實驗室的工具琳瑯滿目,幾乎能滿足開設手工作坊的需要。但是,許多義務教育學校除了掃帚、簸箕、鐵锨等衛生用具外,勞動工具幾近空白。正是由于缺乏系統性指導和長期性規劃,勞動教育往往止步于打掃衛生、種植花草、志愿服務等內容,存在有勞無教的現象。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年一次的義務植樹是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的,但是種完之后的養護、生長過程就很少有學生關心,以致不少學生植了十多年樹,畢業后竟然找不到哪一棵是自己種植的。顯然,零敲碎打的勞動教育無法實現提升勞動素養的目標。
4.教師隨意化。教師是課程實施的核心要素,但勞動教育教師數量少、專業化程度低,制約著勞動課標的落實。當前,學校普遍缺少勞動教育專任教師,絕大部分農村學校甚至沒有相應的專職教師,大多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兼任,一些學校甚至臨時性安排給后勤工作人員或因年齡、身體等因素承擔不了其他教學任務的教師,許多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缺乏對勞動教育價值的正確認識,不愿或無力專注于勞動教育,加上考評考核、培訓提高等方面存在隨意性大、不夠科學等問題,導致勞動教育教師隊伍不穩定、發展前景不明晰、職業認同感較低,影響勞動課程的系統實施。
5.評價虛無化。評價是保證勞動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勞動教育沒有提升到應有地位的前提下,其評價幾近虛無。從評價內容看,有的以彼代此,前文提到的“三好學生”現象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有的以偏概全,如以參與勞動活動的次數、態度和任務完成度等直觀內容為依據作出定性評價,對隱含的勞動觀念、習慣、品質、精神等關注不夠甚至忽略。從評價方法看,有的只是想當然的等級評定,有的則是籠統的評語,缺少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的精準分析。從評價主體看,大多以班主任的綜合評價為主,自評、互評及家庭和社會的參與缺位。從結果運用看,勞動教育評價對學生評優、升學、就業幾乎沒有影響,社會不關注,學校不重視,家長和學生更是無所謂。
二、對策
修訂后的課標將教育方針中的“勞”具體化為需要著力培養的勞動素養,貫穿勞動課程目標、內容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以課標發布為標志,勞動已經成為一門具有綜合性和專業性的教育學科[2]。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課程空設、課表空掛、課堂空轉等問題,全面提升勞動教育質量,還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師培養等方面綜合施策。
1.形成科學的課程結構。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課標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形成總體加學段的目標體系,總目標確定了義務教育要養成的勞動素養,學段目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程度,將總目標具體化,充分體現了順序性和進階性特點[3],因此,勞動課程的設計與開發要緊盯目標體系,滿足以下四個基本要求。一是符合實際。社會性和實踐性是勞動課程最突出、最顯著的特點,城市和農村,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內陸,自然條件、生活方式、生產水平、產業布局等都有顯著的不同,學校只有結合自身實際設計勞動內容,開發勞動項目,課程標準才有可能落到實處。二是內容齊備。勞動課程要以實踐為主線,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學段的學生參加相應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4],通過“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親歷勞動實踐過程中切身體驗和感悟勞動的本質。三是任務貫通。勞動課程的內容結構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學校要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任務清單。同一任務群在不同學段要循序漸進,比如“整理與收納”“傳統工藝制作”貫穿了義務教育全程,在設計上就要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細;不同任務群在不同學段要有所側重,比如“清潔與衛生”重點安排在一、二學段,“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則更適合安排在三、四學段,有效實現短期技能學習和長遠品質養成的結合。四是學科融合。新時代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學科融合的特點,勞動教育中不乏德智體美元素,其他學科中也蘊含豐富的勞動元素,比如蔬菜的種植,可以包含勞動課的種植技術、科學課的植物生長、語文課的觀察寫作、美術課的攝影寫生等等,勞動課程只有做到與其他課程體系的有機融合,相互滲透,才能實現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2.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新課標要求平均每周開設1節勞動課,每年組織1次勞動周,常態化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這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作支撐。課標從項目開發、過程指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甚至提供了參考案例,如“勞動周案例——‘收獲花生喜悅多”等,這對從事勞動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造專業的勞動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迫切。一是高校加快培養速度。學科教師最主要來源是院校培養,勞動教育同樣離不開受過系統、專門訓練的教師。針對相關專業設置明顯滯后的實際,高校應探索設立勞動教育專業,有計劃地批量培養勞動課程教師。二是開展轉崗培訓。轉崗是解決勞動課教師不足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現有教師具備基本教學常識,具有資源設計與開發、教育實踐與評價等基本能力,通過短期進修、校本研修、課題實驗、實踐操作等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讓他們掌握勞動教育的基本理論、勞動教學技能,成為勞動教育的生力軍[5]。同時在工作量化、樹優評先、職稱晉升、專業成長等方面對勞動教育教師一視同仁,使其具有職業榮譽感,保持隊伍相對穩定。三是聘用兼職教師。相對于文化課程,勞動教育具有實踐性、體驗性更強的特征,應當借鑒職業院校聘任技能教師的做法,聘請勞動模范、技能大師、知名工匠等擔任兼職教師,通過鮮活人物示范引領,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他們身上的勞動品質、勞動精神。
3.完善協同的育人機制。隨著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的不斷使用,新時代的勞動方式正在發生巨大改變,嶄新的勞動形態在不斷涌現,勞動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綜合作用,協同育人。一是發揮好學校的主導作用。作為課程標準的具體執行者,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中流砥柱,要著力開發符合實際的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因地制宜建設勞動教育場地,保證勞動教育時間,組織勞動教育活動,促進勞動與德智體美融合發展。二是發揮好家庭的基礎作用。勞動教育立足生活,衣食住行用始于家庭,絕大部分勞動是在家庭完成的。一方面,家長不能越俎代庖,要鼓勵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塑造自我。另一方面,家長還應承擔監督職責,督促孩子完成學校設計的家庭勞動教育項目,提高孩子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品質。三是發揮好社會的支持作用。通過輿論引導,營造熱愛勞動的社會氛圍,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讓學生生活在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大環境中;為服務性勞動搭建平臺,支持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其他公共場所參加志愿服務,讓學生在公益勞動中提升勞動素養。
4.建設適用的實踐基地。勞動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標以任務群為單位構建勞動課程的內容結構,緊緊圍繞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設置了10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個具體項目組成,并從內容要求、素養表現等方面對各任務群在不同學段的落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因此,沒有實踐基地作支撐的勞動教育無疑是空中樓閣。一是開辟校內的勞動基地群。考慮到時間安排、方便程度、安全保障等因素,勞動實踐基地還是以校內為主,學校要充分利用邊角地、綠化帶等空間建設小小種植園、小動物養殖場,利用空閑用房建設木工、電工、五金、縫紉“小作坊”等,最大限度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直接體驗的機會。二是實現學校間的資源共享。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室、職業院校的實訓實習基地等應該盡可能地為義務教育學校開放,使教育內部資源的使用最優化。三是拓展校外實踐場所(上段已涉及,不再贅述)。
5.構建綜合的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能促進勞動課程目標的實現,保障勞動教育實施的效果,新課標點明了各個學段勞動素養的基本特征,既有助于課程實施者開發資源、組織教學,也為質量評價提供了依據。一是評價內容多維。既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態度等表象要素,更關注觀念、習慣、品質、精神等內涵要素。既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另外,在注重個體表現的同時,評價還要注重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二是評價方法多樣。具體的勞動項目應根據任務單設計評價量表,學段評價要發揮檔案袋的作用,做到平時表現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低年級可采用小紅星、小紅花進行鼓勵性評價,中高年級可采用展廳、櫥窗、視頻、競賽等進行展示性評價,其中高年級可以進行必要的勞動素養測評。三是評價主體多元。把教師評價與自我反思、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等相結合,得出綜合結果。四是體現發展性。勞動教育要注意學生的年齡、體質、性別等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評價內容,開展增值評價,全面衡量每一位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進步。五是強調結果運用。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評優、升學甚至就業的重要參考,進而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總之,新課標賦予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強大動能,我們要不斷發現、分析、糾正實施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勇于探索新舉措,著力打造勞動教育新生態。
參考文獻
[1]彭正,蔣小娟,張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28-32.
[2]顧建軍.建構一體化勞動課程為義務教育勞動育人奠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22(07):08-10.
[3]顧建軍,管光海.系統建設勞動課程落實勞動教育——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09):14-17.
[4]霍曉宏,李振疆.落實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之管見[J].天津教育,2022(22):19-22.
[5]呂娜.基于《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勞動課程實施與建議[J].教育文匯,2022(07):24-27.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