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魚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著深厚的寓意。作為文化的載體,魚本身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作為繪畫的情感符號亦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本文闡述了魚作為藝術符號發揮的價值,圍繞17、18世紀的相關作品詳細展開論述,旨在探明同一時期內中西方繪畫對魚符號的表達呈現的差異,尋找運用此意象的啟迪,為類似題材創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魚符號;繪畫語言;差異
魚在我國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如莊子在《逍遙游》中描述的“北冥魚”,既是“道”的物化,也象征精神的自由。傳統文化中的魚被視作福澤綿延的象征,與“余”諧音,寄托著對“金玉滿堂”“年年有余”等的財富追求?!棒~躍龍門”指鯉魚能夠躍過龍門,幻化成龍。人們習慣以此來兆示金榜題名,自寒賤而登顯貴、仕途得意、飛黃騰達。鯉魚也代表了中華兒女作為龍的傳人,敢于突破自我、拼搏奮進的精神。魚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符號論創始人卡西爾曾提出“藝術是一種符號的形式”。他的學生蘇珊·朗格以此為起點建立了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形成了一套藝術符號理論系統。她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她所指的“情感”并非個人情感,而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人類情感。魚作為藝術符號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一觀點,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將人類情感的本質清晰呈現。
從古至今,許多藝術家將情感以魚的符號形式表現出來,使作品產生強烈感染力,讓人在藝術鑒賞中產生共鳴。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就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形成認識和產生感情的證據,反映在出土文物里,如人面魚紋彩陶盆,這正是現實生活中圖騰崇拜的藝術再現。北宋時期的《宣和畫譜》整理收入了許多龍魚題材作品,將其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清代“海上畫派”著名畫家虛谷以魚寄托對社會的關注和人生的擔憂。其作品《水面風波魚不知》中,通過魚群疾馳的宏闊場面傳達自由競爭的深遠意境。

19世紀法國畫家庫爾貝以瀕臨死亡的鱒魚為主體,置于畫面中間,創作了油畫《鱒魚》,畫中的鱒魚雙目圓瞪、臨死不屈,是畫家對敢于直面死亡、向往自由和解脫的表達。20世紀瑞士畫家保羅·克利將魚從以往人們對其客觀形態的認識中提煉出來,形成了獨特的符號,用以表達感情,其代表作《魚的循環》《魚的魔術》中均有體現。帶有魚符號的藝術作品歷史悠久且形式眾多,本文圍繞17、18世紀的相關作品詳細展開,對中西方作品分別進行研究和梳理。
(一)八大山人“怪誕之魚”
八大山人所畫之魚明顯帶有真摯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內心深處復雜難言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和宣泄。他畫的魚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畫家對客觀存在的魚進行高度加工后的藝術形象。他早期畫魚力求表現魚的動態,保留魚的結構特點。后期作品中的魚有了很大變化,變得夸張變形、忽略結構,八大山人將魚的眼睛刻畫成生硬的方形、“一”字形或白眼瞪天的形態。此時的魚是畫家意識概念中的魚,視覺“看”到的真,讓位給了“心靈”感受到的真。魚一直是貫穿八大山人繪畫的重要題材,他將主觀情感凝聚于其中,魚似乎被賦予了極大的人格魅力。
八大山人所作是“無水之魚”,也是“野逸之魚”,與魚同化就是他畫魚的成功之處。他的畫簡而淡,多透著凄冷的格調。他從孤獨中獲得閑適、從容以及掙脫世間羈絆的怡然自樂,享玩孤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與莊子所提倡的“忘我而逍遙”道禪哲學異曲同工。他的作品《魚石圖》就是這種氣質的縮影,通過魚這一形象抒發對“超然”境界的渴望,描繪了隱逸逍遙的意境。
(二)李方膺的“游魚”
18世紀中葉,揚州地區經濟繁榮,文人畫家重視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關注表現個性、抒發情感,“揚州畫派”自此興盛?!皳P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經歷了宦海沉浮、遭人誣告罷官,難以實現政治抱負,便借詩文書畫暢達胸臆,常往來于揚州賣畫。李方膺晚年常以“游魚”為題材作畫,跳出傳統模式,擺脫保守藝術的羈絆,為擴大文人畫的審美情趣和表現領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筆下的“游魚”在水中鮮活靈動地吐氣呼吸,帶給人行云流水般自在暢游的感受。畫家用“游魚”自喻,表達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如同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以“池魚”隱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理想。其作品《游魚圖》中,春水中鯉魚爭相歡騰之景,大筆縱橫形神兼備富有情趣。畫面位置的經營具有傳統特點,又有所變異。5尾游魚姿態不同但魚頭、魚尾相互呼應,形成反向的“S”形曲線,具有形式美感。
八大山人與李方膺的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把魚作為一種自由、廣闊天地的象征。藝術是文人苦難精神的避難所,為無數的文人提供了一個精神和心靈棲息的園地,便于他們自然流露心意。他們作品中獨特的性格特征與強烈的情緒色彩相互交織,為中國的花鳥畫藝術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貝耶林“金光下的魚”
17世紀的荷蘭在經過了尼德蘭革命實現獨立后,國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新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氣氛下,“荷蘭畫派”應運而生。藝術家關注現實世界,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體現人的情感和愿望?!昂商m小畫派”推動著靜物畫發展成為獨立的繪畫課目。
貝耶林是荷蘭巴洛克風格的靜物畫家,喜歡畫魚類和奢華的器皿,如銀器、中國瓷器和玻璃,畫面多為暖色調,物體受金光照耀,絢麗傳神。其作品《室內的魚》對魚進行了精彩的刻畫,描繪的是被加工過的新鮮海魚在魚店中等待售賣,魚眼晶瑩透亮,身體被切開,露出鮮紅細嫩的魚肉,反映了17世紀荷蘭人民真實的生活場景。
(二)夏爾丹“靜的生命”

夏爾丹是18世紀法國靜物畫家,其風格樸素、平凡、真實,善于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物品中發掘深藏的美,他真實描繪了平凡的生活景象,不同于法國早期畫家們追求的富麗風貌,他以日常可見之物為題材進行創作,展現了物體的本來狀態,把靜物畫和生活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注重傳達情感性和思想性,使靜物不再是死寂的靜止物體,而是擁有“靜的生命”。
他的作品《鰩魚》體現了平民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也奠定了夏爾丹樸素平凡的繪畫風格。畫面描繪了廚房一角,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鰩魚”作為其情感載體,在質樸之中傳達出深切的情感。畫家真實靈動地再現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狀態,“像鏡子一樣反映”尋常市民平時生活的起居狀態和樸實自然的審美情趣。
(一)審美觀念、表達內容的差異
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強調“形神兼備”,妙在“似與不似”,追求寫意。西方審美強調“形式美”法則,用科學的方法代替直覺,力求真實,從模仿自然中再現自然。中國畫家筆下的魚多是在水中游動的動態形象,西方作品中的魚大多是作為固定的物象出現于靜物畫之中?!昂商m畫派”和“揚州畫派”具有相似的時代語境,但二者面貌完全不同。17世紀的荷蘭美術反映了現實生活、人的情感與愿望,畫家把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描繪周圍的日常生活,有寫實淳樸的特點。中國的“天人合一”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繪畫吟詠性情、抒情達意,李方膺和八大山人的魚都體現了人在克服與自然、社會的矛盾沖突后呈現的自由。中國重視主觀內心情感的表達,西方偏重客觀理性的表達。中西哲學與美學體系的差異促成了各有特色的兩大繪畫體系。
(二)觀察方式、表現方式的差異
中國繪畫要求“度物象而取其真”,超越客觀事物的外在表象,揣度體會,深入觀察,才能透悉物象的內在精神和本質。從魚類繪畫中也能看出畫家注重內在主觀想法,強調對內心世界情緒的把握。西方魚類靜物畫呈現了一種外在客觀視角,滲透著基于數學和幾何學測量基礎的科學精神,注重對于描摹對象的客觀摹寫。

中國繪畫有著獨特的處理空間和表達意境的方法,即“游動式”觀察方式,可仰觀俯察,左右移動視點。如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不同于西方傳統繪畫中靜止的焦點透視,這幅作品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獨特的觀察方式決定了特有的構圖方式,中國畫的畫面結構講究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故魚類題材的作品多表現幾尾游魚和大面積留白。八大山人畫魚喜歡將群魚縮成一團,置于畫面一角,與南宋時期馬遠、夏圭的“邊角山水”十分相似。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義的空間組織,旨在營造“虛境”“空靈”的審美境界,容易取得引人入勝的理想效果。西方繪畫重視以理性科學的態度研究繪畫,并不斷研究美的形式要素,如比例、秩序、黃金分割率等。以求真的態度模仿自然。西方畫家力求通過客觀描摹真實再現事物,且不滿足于物象表面的真實,會深入剖析,綜合運用透視學、光學等科學原理進行作畫,通過光色塑造物體,細致入微,重視求真寫實,從固定的角度、視點產生最終的透視點,追求物象的真實和環境的真實。
中西方文化經過數千年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促成了人們對事物的多樣認知與觀察方式,從而造就了兩種偉大的文明。難得的是,魚作為情感意象受到了一致重視,在中西方的藝術創作中都產生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中國傳統藝術受儒、道、禪三大美學價值的共同影響,尤其重視藝術作品的精神性,以魚為題材的繪畫強調借物抒情、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西方畫家如同對待科學般對待藝術,對魚的描繪嚴謹、真實,再現魚的外形特征,重在反映客觀世界。在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魚符號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西方繪畫在差異中互相補充、借鑒,構成了無限豐富的世界藝術。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吸收沉淀,有利于找尋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和符號語言,促使人們不斷創作,詮釋生活真諦。
作者簡介
張明,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水彩。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傅志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484.
[2]歐陽云.清代繪畫藝術鑒賞[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185.
[3]王朝剛,張杰.西方繪畫大師:夏爾丹[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