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宏 張小平 夏代提古麗·克依木
【摘? 要】 “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是高等職業院校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大多開設在第一學期,主要通過“教、學、做”的一體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編程素質、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以及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進而形成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以大數據技術專業“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完整呈現了采用“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以下簡稱“8字螺旋”)開展課程診斷與改革(以下簡稱“診改”)的全過程,并提出了改進措施,為后續的課程診斷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Python程序設計”;課程診改措施;評價機制;教學大綱
一、“Python程序設計”課程診改實施
(一)“8字螺旋”三階段、兩循環的實現機制
“三階段”是指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設定目標(未達成之前不可更改),形成建設標準(要盡可能地量化指標)、建設計劃和組織分工,并根據建設標準指標實施;事中主要是基于平臺進行實時監控、預警和動態改進;事后是診斷改進的全過程。在一個周期結束后,診斷改進對事前建設計劃進行修正,這為新一個周期的實施奠定了基礎,進而實現了工作質量的螺旋上升。
“兩循環”由十步大循環和六步小循環組成,大循環是靜態螺旋,小循環是動態循環。靜態螺旋是基于結果性的診斷,始于目標,開展診改,終于對照目標,形成改進方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動態螺旋是基于過程性的診斷,強調實時性和動態性,一般不涉及目標、標準的調整,但必須基于網絡信息技術才得以運行。兩個螺旋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互聯互動,缺一不可。
(二)“8字螺旋”的培育
“8字螺旋”培育以學院專業發展規劃及課程建設發展規劃為起點,確定每學期為一個大周期,形成課程“8字螺旋”。
1. 目標
根據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信息與軟件分院“十四五”規劃以及專業發展規劃,結合課程SWOT分析,圍繞“雙高校”的建設目標,繼續加強課程的建設工作,爭取將“Python程序設計”課程于2025年建設成自治區的區級優質課程。
根據自治區級優質課程5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和30個觀測指標,明確課程建設目標、改進教學手段、優化課程教學團隊、完善課程資源以及實施課堂教學監測與考核評價。
2. 標準
分析自治區優質課程建設觀測指標(30個),分年度梳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資源、優化教學團隊,以及課堂教學監測與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各項指標,形成課程建設標準。
3. 設計
統籌課程診改工作,優化課程建設,建立課程教學數據分析及評價機制,實現課程的五個分項目標,明確診斷點對應的工作任務,設置完成時限,確定負責人,制訂課程2022—2025年的各年度建設計劃。
4. 組織
信息與軟件分院依托學院的整體規劃和保障措施,形成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監測課程建設與改革進度。在分院的統籌安排下,相關人員制訂課程團隊工作的職責,明確責任主體,形成課程負責人推動,團隊成員全程參與,全面進行課程建設診改工作的計劃、組織和實施工作,以及具體的分工表。
5. 實施
(1)優化教學內容。發揮校企專家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定期召開專業和課程研討會,以崗位需求為依據,確立實踐教學能力目標,設計教學項目及任務,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采用任務情景嵌入式、任務案例模擬等方法,實現課程思政。
(2)使用積極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深入推進“課堂革命”,推行胡格模式、積極教學法等多種課堂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實踐。教師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項目式教學、案例分析、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和角色體驗等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優化學習方法。
(3)完善課程資源。首先,確定課程級資源的功能目標及開發原則;其次,制訂教學大綱,進一步確定各個模塊級的教學目標;最后,確定各個模塊包含的知識點級資源和實踐能力級資源,開發一套包含德育元素,并能發揮德育功能的專業基礎課教學資源。
(4)優化教學團隊。學院通過以老帶新,指導青年教師從“專業技能、教學能力、雙師素質”三大方面加強對自身的培養,從而建設成一支結構優、能力強以及具有良好師德師風的優秀教學團隊。
(5)完善課程教學評價。學校應從多角色、多主體和多元化的角度開展教學評價。借助信息化平臺,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
6. 診斷
信息與軟件學院經過一年的建設,2022年已實現25個在課程建設目標中設置的30個診斷點,未完成5個,本輪完成度為83.3%,教學運行過程良好。結合建設目標和診斷點,建設分析如下:
(1)在線課程資源正在建設中,目前課程網站還未開放;(2)學生在自治區級大數據相關的技能競賽中獲得了三等獎,未能進入決賽;(3)課程團隊負責人未能如期發表論文,主要源于周期內教學改革創新性成果不足。
此外,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診斷出如下問題:
(1)思政元素的呈現形式需要進一步改善,避免硬性嵌入;(2)校本教材開發調整為活頁式教材開發,其改革與創新還需要聯合企業專家和同行專家進行研討;(3)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手段的應用比較薄弱,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能力有待提高;(4)在課程思政實施成效方面的考核,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5)教學能力大賽和學生技能大賽需要納入常規的教學計劃。
7. 激勵
外部激勵主要體現為每月績效考核、年終考核評優、改善團隊辦公條件和外派教師外出學習參觀。內在激勵主要體現為團隊教師的課程建設方向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團隊協作氛圍;教學效果好,學生評價高,形成了良性循環。
8. 學習
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診改理念;學習專業前沿的理論和技能;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
9. 創新
(1)“三段論式”對編程類課程具有示范推廣的價值。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本研究創造性地總結出了“三段論式”程序設計方法——需要用戶輸入什么,實現什么功能,反饋用戶什么信息。學生可以按照統一流程分析、解決問題,進而能夠將生活思維與程序思維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完成編程任務。教師能夠動態發現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2)“361”分層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課堂組織而言,本研究將每節課50分鐘按照3:6:1劃分為“15+30+5”(分鐘),即,教師將30%的課堂時間用于集中解答學生在課前學習存在的問題和課堂分層訓練的重點、難點,將60%的時間用于學生完成分層訓練,將10%的課堂時間用于小組成果展示與開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就課前學情分析而言,本研究對學生進行了分層培養,選取30%的學生為優良生、60%的學生為中等生、10%的學生為提高生。
就翻轉學習的教學內容而言,課前任務的選擇與確定,應結合60%中等生的學情分析進行設置。在60%的教學內容中,有90%的內容需要學生自主完成,其他 10%的內容屬于拓展內容。
就翻轉課堂的教學資源而言,學生30%的知識通過微課視頻自主完成,60%的知識通過實踐任務的講解加以掌握,10%的內容則需要通過教師的反復訓練才能掌握。多元的評價方式,教師評價占30%、小組互評占60%、企業教師評價占10%。
10. 改進
(1)在教學過程中,團隊教師仔細鉆研,從多種途徑探索課程思政的創新,進一步優化課程的過程化考核細則,增強考核的可操作性;(2)鼓勵教師積極進入企業鍛煉,提高教育教學能力;(3)聯合企業專家進一步研討活頁式教材的編制,加快開發微課資源;(4)組織教師進行分項目技能的專題培訓,根據課程標準及大賽規則開發實訓項目,編制實訓手冊;(5)利用平臺采集的課堂過程性信息,對比分析大量數據,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指導教師在后續課程中及時改進、彌補不足,不斷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常態糾偏小循環
1. 監測
實現對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課中考勤、提問、隨堂測驗和討論,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多項指標的監測。
2. 預警
對照課程建設質量的診斷點,全方位監測課程教學、課程建設等情況,及時跟進實施過程。根據課程實施效果的監測,及時提出改進預警,為大周期課程診改提供數據依據。
3. 改進
根據預警指標,實時分析問題的癥結,調整教學案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等,必要時,可以微調課程建設目標、課程建設標準、課程質保體系設計等環節,為下一輪課程建設提供依據。
二、課程診改效果分析
(一)課程實施效果好
課程診改根據大數據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及相關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優化課程培養目標,重構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符合專業的實際需要,課程實施效果更好。
(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
本課程已經完成課程思政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單元都設置了若干個教學任務,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和教學評價等主要環節,將專業技能與生活問題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職業素養,在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三)課程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團隊提出了“三段論式”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主體意識、自出學習能力增強,參與度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四)課程教學團隊水平顯著提升
團隊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其中晉升副教授1名,學院的教師團隊也被評為2022年校級科技創新教學團隊。
三、下一個周期的診改方向
(一)以完善質量標準為抓手,增強課程改革的實效
根據專業發展規劃,課程診改團隊加大對行業、企業的調研力度,對接職業崗位的需要,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融合職業資格標準,及時完善課程標準,更新授課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依托學院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過程監控
依托學院信息中心和信息化平臺,課程診改團隊實現數據采集、統計和分析,實時推送給授課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學生的各項學習數據,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情、學習狀態的了解,以及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等。
(三)繼續完善教學資源
以“雙高校”為契機,完善教學資源,申報和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注重交流學習,根據“強調技能 依托實例”的原則,引入實際工程和國家職業標準,編制新形態教材。
(四)繼續更新教學方法,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以能力為本位、項目任務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解決崗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加強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5(Z2):77-78.
[2] 教育部 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EB/OL]. (2015-12-30). http://www.moe.gov.cn/s78/A07/
A07_sjhj/201512/t20151230_226483.html.
[3] 周晶.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診改機制[J]. 職業技術教育,2018,3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