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百川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參與國際循環,取得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的奇跡。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有著緊密的產業關聯和市場關聯,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的聯動性。
中國為什么在開放中取得成功
四十多年來中國持續的對外開放,給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經驗?學術界對此做了大量的總結分析。許多國家都在實行開放政策,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開放的過程中并不是都能成功的。中國的對外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根據歷史脈絡,總結了三條寶貴經驗。
第一,中國對外開放走的是漸進式開放道路。漸進方式避免了在開放中造成重大經濟社會沖擊。從局部試點到逐漸擴大開放范圍,取得了經驗,保障了對外開放能夠起到持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我們先設立經濟特區,繼而再開放沿海14個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沿海開放戰略、推進沿邊開放、沿江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開放中邊試點邊總結經驗,我們逐漸地擴大開放的空間和產業領域,最后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
漸進式開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它既限制了風險的范圍,又逐步為管理開放經濟積累經驗。同時還能避免對外開放對國內投資、就業的嚴重擠出效應。在資本投入不斷擴大的同時,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就業規模持續增加,實現社會的穩定,在穩定中發展。
第二,中國在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中,把對外開放與提升自力更生的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開放本身是手段,是為了發展,為了提升社會福利的水平。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們主動地推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升級,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結構“低端鎖定”現象。
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大膽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同時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開放中不斷地提高我們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得我們在參加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國際經濟合作的過程中,自身的經濟結構不斷升級。通過經濟結構升級、技術進步、效率改進,拉動經濟增長。
在經濟結構的升級上,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市場結構的升級。在中國和外商合資合作中,國內的投資企業借鑒外商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理念來提升我們的管理水平。在和外資企業競爭的過程中,競爭態勢倒逼內資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改善經濟管理,重視人才,通過創新來贏得和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正是在和外資的合作與競爭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內資企業成為全球公司。
二是在產品結構升級上,為了贏得國內市場的競爭,內資企業就不得不去潛心向外資學習,開發新產品,不斷地提升產品的工藝和設計水平、技術含量,逐漸獲取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為了贏得國際市場的競爭,企業要努力適應消費者需求,不斷地改善產品性能、品質,大量價廉物美的名牌產品也行銷世界各地,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占有率在不斷提升。比如說,目前我們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已經占到了95%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已經占到了30%以上,這都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是在開放競爭中不斷升級的。
三是在技術結構升級上,促進了國內的技術進步。中國在不斷地優化外商投資的營商環境,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中國設立了經濟特區,在創新發展中發揮了試點作用,它本身就具有試范和輻射作用,成為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的發動機,全國的經濟增長極。各地在復制、推廣經濟特區發展經驗的過程中,也有效地帶動了全國廣大地區的技術結構的升級。
四是在產業結構升級上,我們在開放中注重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有效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抓住全球制造業大轉移的機會,成功地嵌入到了全球產業鏈條之中。我們成為世界制造大國,這是工業化的起步階段。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繼續發展,我們也在努力地謀求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方向轉型。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是非常明顯的。
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把對外開放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推動了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等的升級。
第三,中國在四十多年的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始終把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的改革結合起來。跟蹤國際經貿規則變遷的趨勢,在對外開放中通過開放倒逼國內的改革,推動了經濟制度的有效變遷。比如說,為了適應對外開放和參加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不斷地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健全法制。我們在吸收外資中,為了給外商投資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構建起了規范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我們努力地促進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簡化行政審批制度,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等。這些實際上為外資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有效地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的變遷。我們在發展對外貿易中,適應國際經貿規則,不斷地提高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和公平貿易的水平,這也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
中國對外開放的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無論是國內經濟條件還是國際經濟環境,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就國內經濟條件的變化來說,我們的發展階段變了,工業化水平變了,市場結構變了,比較優勢在改變,居民收入水平也在變化,體制條件在變化,開放的重心也在變化。過去的政策導向型的開放,正在轉變為制度型的全面開放。
國際條件也在變。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開放初始階段的國際格局有所不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面臨的外部開放條件在不斷地變化。比如,新冠疫情誘發了世界經濟一些新的趨勢;還有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與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智能服務為中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
在全球化逆流的沖擊下,經濟效率邏輯受到了安全邏輯的嚴重沖擊。發達國家制造業大規模的外移轉變為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一些跨國公司從歡迎中國開放轉向懼怕與中國企業競爭,美西方一些國家從過去促進中國改革開放轉變為現在謀求遏制中國發展。這都是我們所面對的外部條件的變化。
既然國內外的經濟條件變化了,我們的開放應該怎么辦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規模決定分工深度,分工深度決定生產力水平和收入水平。現代經濟的最根本特點,就是在不斷擴大的市場范圍中組織生產、利用資源、交換商品,越是能夠在更廣泛范圍內開拓市場、利用資源的國家,其經濟就越強大,收入水平越高。世界近代史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反復說明,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無一不是通過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循環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開放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一個趨勢。
國際經濟循環同國內大循環一樣,都是生產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緊密整體。所以我們在新形勢下,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有幾點是我們要堅守的。要反制單邊主義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維護多邊經濟體制。
首先,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推進開放的過程中,才能發揮中國大市場的優勢,避免把中國鎖定在全球化體系之外。
其次,我們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要發揮開放倒逼改革的功能。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證明,這是一條非常成功的道路。今天在改革的深水區,全面改革攻堅過程中,我們要對標國際先進經貿規則,改革國內的經濟體制。
第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開放中推動發展,化解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全面提升要素生產率,減輕企業稅負負擔,穩定外商投資,避免脫離全球價值鏈、供應鏈體系。
通過深化開放,提升營商環境優勢和制度優勢,以新的競爭優勢逐漸替代逐漸轉弱的成本優勢,以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第四,實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高水平的開放主要是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的核心,就是要與國際規則對標、接軌。國際經貿規則在變動,例如我們過去注重的邊境規則主要是體現在關稅水平的下調上。
中國不能永遠以發展中國家的規則要求自己,總有一天,我們會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所以,我們不可能長期享受世界貿易組織的發展中成員國家的關稅水平待遇。主動地下調關稅的水平,可以避免一次性大幅度下調關稅水平帶來的沖擊。我們應該關注新一輪的國際經貿規則的變遷。先進的國際經貿規則主要體現在邊境后的規則上,規則所涉及的內容很多,我們應該在這些規則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主動地對標,有所作為。
(編輯 季節)
本文是2022年10月國家發改委委托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所做課題《雙循環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新路徑研究》(社科工作辦函字【2022】19號)的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