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怡,張鳳武,王立平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口腔潰瘍,中醫稱之為“口瘡”,多由于飲食不調、感受外邪或情志不暢等因素引起。口腔潰瘍好發于口唇內側、舌尖、舌中、舌體兩邊等位置,這些部位的黏膜角質化往往較差且易發病變[1]。西醫多認為該病是免疫、遺傳及感染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引發的口腔黏膜破潰,在治療時采用局部外用藥,可緩解患者疼痛,但藥物大都含有激素類及麻醉類成分,易產生毒副反應,臨床運用也受到一定的制約[2]。中醫立足于整體,辨證運用中醫藥,不僅能有效治療口腔潰瘍、減少復發率,還可祛邪扶正,調理全身氣機。
張鳳武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專家,全國第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其“自治區名中醫”稱號。張鳳武教授認為陰火論雖是針對內傷發熱病而設,但是其適用范圍絕不僅限于此,凡有著共同的病機脾胃虛弱,陽氣浮動,氣火失調,皆可治之,而口腔潰瘍便是如此。筆者有幸師從張鳳武教授,深受教誨,現將其基于“陰火論”論治口腔潰瘍經驗梳理和總結如下,以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借鑒。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3]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認為凡是引起紅腫熱痛的病癥,皆歸于心的病變,但口瘡的發生,不僅在于心,其與脾腎也有著緊密的關系[4]。火邪是口腔潰瘍發生發展中的重要致病因素。一是火乃陽邪,易傷津耗氣,動血生風,而致腫瘍[5];二是脾胃虛弱,中陽虛衰,陽氣浮動,虛火上浮,蒸蒸作熱,氣火失衡。脾胃愈虛,火邪愈旺。本病發作時,疼痛劇烈,局部明顯燒灼感,進而影響食欲、語言交流等,對患者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還可伴見發熱、頭痛、頭昏、煩躁、乏力等全身表現。這些均與火邪密切相關,故臨床治火貫穿于口腔潰瘍的始終。
《脾胃論·脾胃勝衰論》[6]言:“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飲食不節,則胃病,脾無所稟而后病[7],虛火上乘土位,故而治療口腔潰瘍時應當審證求因,以降火為中心,或火郁發之,或甘溫除熱,或滋陰養血。大部分醫者在治療陰火證患者時,喜用寒涼類藥物,易出現腹瀉腹痛之癥[8]。李東垣告誡醫者用藥時大忌苦寒之品損其脾胃,故選用黃芩、黃連等藥時,應酌情而選擇用量,萬不可有損脾胃。張鳳武教授在治療時常加用寒涼藥,且療效顯著。
李東垣在研究陰陽學說的基礎上,細讀《黃帝內經》,與臨床結合,針對內傷和外感發熱的差異,從而提出“陰火論”[9]。陰火是情志、飲食、勞累等多種因素所引起的脾胃虛衰,氣血不足,陰陽不調,陽氣浮動,氣火失衡的一種有致病性“壯火”。其臨床以脾胃氣虛和火熱亢盛兩大證候特點為主。脾胃氣虛以脾胃吸收功能障礙和形體不足為主要表現,如發熱,氣短,肢體困重,乏力,精神倦怠等;火熱亢盛則以熱象為主,如高熱,頭痛,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脈洪大等。口屬脾,舌屬心,心火脾土,心火積熱,傳至脾土,兩者不得發散,導致口舌生瘡。口腔潰瘍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始終以脾胃虛弱、陽氣浮動為主要特點,故治療應以宣達肌表,健脾益氣,滋陰養血為主。李東垣“陰火”思想,治療要點在于健脾益氣[10]。口腔潰瘍的表現雖為火邪,然往往由于火邪發生之因不同、陽氣郁結程度有別、兼夾癥狀之異而使得治療方法多樣。基于“陰火論”思想,火郁發之升陽氣、甘溫除熱守土位、滋陰養血降相火等方法能使脾胃得以正常運行,陽氣得以宣通布散。張鳳武教授將“陰火論”運用于口腔潰瘍的治療,現將其總結如下,以供臨床治療本病時作為參考。
3.1 火郁發之升陽氣 火郁發之,即火熱之邪郁結于里,應發而越出,以恢復本然之性。陽氣乃一身之正氣,循環周身,溫養五臟六腑及四肢,為立命之根。若氣機不暢,則郁而化火,此為氣有余便是火[11]。張景岳喻此現象為“開其窗、揭其被,皆謂之發”。多為脾胃郁熱證,治療要點在于宣暢氣機,令所郁之火發表透達,陽氣得以布散,此謂火郁發之升陽氣。其臨床多表現為口腔兩頰黏膜、唇內側、舌尖、舌中、舌體等處見許多小潰瘍點,瘡面色白,周邊呈紅色,疼痛難忍,常伴見口干口苦,性情急躁,二便不調,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等。張鳳武教授臨證時常選用金銀花、連翹、升麻、石膏等藥物。其認為辛散、質清與苦寒藥物相配,可宣發肌表,通利二便,調和氣血,發揮內清外散作用,給郁熱之邪以出路,由里達表,祛邪外出。故常以金銀花、連翹配伍石膏,金銀花、連翹乃輕清芳香之品,石膏為苦寒質重之物。輕重相宜,一上一下,使火熱之邪發之。“熱者寒之”雖為經典治則,但值得注意的是火郁”大都非純熱證,常兼有氣機不暢、陰液不足等病機。熱證雖應清熱,須把握清熱之度,使寒涼而勿重,如若一見火熱,便予寒涼之品,唯恐伏其邪,制陽氣,阻氣機,致使邪無出路,反而熱邪愈盛,病情愈重。
3.2 甘溫除熱守土位《黃帝內經》中最早提及甘溫除熱:“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蓋溫能除大熱,主要運用性溫味甘的中藥來治療氣虛發熱、血虛發熱[12]。發熱的原因繁雜眾多,一般情況下,多采用具有清熱功效的藥物來治療。氣虛發熱,常投以甘溫之品以補益為主,不可妄用苦寒之品,以免耗損人體陽氣。氣虛發熱乃由脾氣不足,陰火內生所致[13]。脾主運化,中焦脾胃位居于土位,采用補益中氣的方法使熱自除,即所謂甘溫除熱守土位。其臨床表現多為口腔雙側頰黏膜等處見許多小潰瘍點,瘡面色淡,周圍顯紅色,反復發作,或愈合復發,經久不愈,神疲懶言,乏力倦怠,食納一般,舌暗、苔薄白,舌邊有齒印,脈細弱等。張鳳武教授多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常配伍寒涼藥物,如滑石、白茅根等。滑石,性寒味淡,質重而滑,寒可清熱,淡能滲濕,重使下降,滑可利竅,具有滲濕清熱、收濕斂瘡之效;白茅根清熱涼血,尤擅治血證,對于口腔黏膜發生潰瘍、有出血點等情況同樣適用。甘溫之味配伍寒涼之品,相得益彰,益脾而不燥。
3.3 滋陰養血降相火 《難經·七十五難》最早記載“瀉南補北”之法[14]。心為火,而腎為水,瀉南即是瀉心火,補北則是補腎水。心火亢盛,煎灼腎水,使水愈虛,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使火愈盛,造成相火上浮之象。土者乃水火之中氣,水盛則濕生,火郁則熱[15]。故而口唇之病,燥熱者居多,濕寒者為少,咎其因在陽明,而血為陰精,不宜動之,火盛則迫血妄行。多為陰虛火旺證。滋陰,使得腎水充足,上濟于心,清燥熱;養血,使得氣血皆調,運行周身,守脾氣,二者使相火自降。其臨床表現多為口腔雙側頰黏膜腭等處見許多小潰瘍點,瘡面色白,周邊呈紅色,腰膝酸軟,煩躁,手足心熱,舌暗苔薄白,脈細弦,重按無力等。張鳳武教授多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常配伍玄參、醋鱉甲等藥物。玄參歸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瀉火滋陰之功。吳鞠通稱其為“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于天,能治液干”[16]。醋鱉甲,味咸性寒,具有滋陰潛陽、清虛熱之功。兩藥共用,滋陰降火,使上焦燥熱而潤,使下焦濕寒而除。
4.1 驗案1 患者,女,42歲,2022年1月15日初診。主訴:口腔潰瘍反復出現2年,加重3 d。患者訴其食辛辣之物后發生潰瘍,可見2~3個潰瘍點,發作時,潰瘍部位疼痛難耐,曾自行口服黃連上清丸、維生素B2等,并局部涂抹外用藥,可緩解疼痛,然而在勞累、飲食刺激時易反復。3 d前因患者飲食不節后口腔潰瘍發作,疼痛劇烈,遂來診。刻下癥見:患者神清,精神欠佳,口腔雙側頰黏膜、咽腭等部位可見多個小潰瘍點,5~6個,面積較小,白色瘡面,周邊為淡紅色,伴有乏力,困倦,食納欠佳,大便干,小便短赤。舌淡紅苔薄黃,脈細緩。西醫診斷:口腔潰瘍。中醫診斷:口瘡;辨證:脾虛火旺證。治宜健脾益氣,清熱利濕。方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黨參15 g,白術15 g,黃芪30 g,當歸10 g,茯苓15 g,甘草6 g,炒白芍15 g,陳皮10 g,升麻6 g,北柴胡12 g,麥冬10 g,醋鱉甲10 g,白茅根10 g,連翹15 g,厚樸10 g。7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
2診:2022年1月23日,訴疼痛改善,潰瘍點明顯減少,乏力、困倦減輕,無新發潰瘍點,口干口苦,飲食欠佳,大便干,小便調。予上方去升麻、連翹,白術減至9 g,加炒萊菔子10 g,干石斛12 g,黃芩10 g。7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2年2月1日,訴口腔潰瘍未復發,口干口苦好轉,飲食正常,二便調。續服2診方。7劑,煎服法同前。
隨訪2個月,病情穩定,未再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病位在心脾,尤以脾為關鍵。病程較長,長年難愈,反復發作,以脾胃虛弱為本,火熱為標。患者素體脾胃虛弱,中焦脾土不足,虛則衍生火邪,火熱上襲口竅,致口舌生瘡。患者平常喜食辛辣,損傷脾胃,使火邪更甚;脾胃虛弱,病情反復,運化無力,故可見乏力、困倦,飲食欠佳;火邪之邪下襲陰位,損傷津液,大腸津液匱乏,故可見大便干;火熱下移于小腸,小腸熱盛,故可見小便短赤。治宜健脾益氣,清熱利濕。張鳳武教授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重用黃芪為君,補中氣,固表氣;配伍黨參、白術、茯苓以健脾益氣,為臣藥,白術為補脾胃專藥,可健脾利水、除濕益氣[17]。當歸、炒白芍、陳皮、厚樸、麥冬、醋鱉甲、白茅根為佐藥。血為氣之帥,用當歸補血養血,白芍可益血中之氣,發揮養血生津、調暢氣機之功[18],故當歸配伍白芍增強益氣養血之效;陳皮、厚樸理氣和胃,使補而不滯;麥冬養陰生津,配伍醋鱉甲滋陰清熱,顧護陰液;白茅根清熱利尿。余為使藥,升麻、北柴胡升陽舉陷,助益氣之品提升中氣;連翹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2診時患者癥狀有所減輕,但火熱之邪未除。張鳳武教授認為熱邪傷津,白術實便,故減白術用量,加干石斛益胃生津,配伍黃芩擅清上焦之熱,以減輕口干口苦之癥,炒萊菔子消食除脹,促進脾胃運化,以期達到熱除津復之效。3診時患者癥狀好轉,繼服上方,以助脾胃運化,提升中氣,標本兼顧。
4.2 驗案2 患者,女,33歲,2022年5月12日初診。主訴:口腔潰瘍發作2周。2周前患者因出汗后喜冷飲出現口腔雙側頰黏膜3~4個潰瘍點,最大的約2 cm×2 cm,色鮮紅,中心略黃,飲食疼痛,自行使用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貼敷患處。初用時效果佳,然雙側頰黏膜處仍有新發潰瘍點,疼痛難忍,遂來診。刻下癥見:患者神清,情緒急躁,口腔可見5個潰瘍點,色深紅,口苦口干,喜飲冷水,出汗量多,夜間手足心熱,飲食一般,夜寐欠佳,偶有心煩不寐,二便正常。舌暗紅少苔,脈沉細。西醫診斷:口腔潰瘍。中醫診斷:口瘡;辨證:陰火獨盛證。治宜滋陰散火。方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處方:鹽知母10 g,黃柏6 g,熟地黃12 g,麩炒山藥15 g,酒萸肉15 g,茯苓12 g,鹽澤瀉10 g,牡丹皮15 g,梔子10 g,生石膏15 g,炒薏苡仁20 g,玄參10 g,甘草9 g。7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
2診:2022年5月18日,訴癥狀較前明顯改善,口腔潰瘍點愈合,情緒不佳,出汗量多,納可寐欠佳,手足心熱減輕。予上方去梔子、生石膏,加煅龍骨15 g,煅牡蠣15 g,首烏藤10 g,北柴胡10 g,醋郁金10 g。7劑,煎服法同前。
3診:2022年5月26日,訴口腔潰瘍無新發,納可,夜寐較前好轉,仍有汗出、足心熱。繼服原方,煎服法同前。
4診:2022年6月1日,訴口腔潰瘍再無復發,諸癥好轉,偶有手足心熱,納寐可。繼服原方,煎服法同前。
隨訪2個月,病情穩定,未再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病位在脾肝腎,尤以腎為主。病程雖短,然陰虛非一時病變,而是陰虛日久,無力制火,以陰虛為本,火熱為標。患者平素情緒急躁,化火傷津,肝腎不足,火熱傷津,使陰液虧虛,虛火上襲陽位,故可見口腔潰瘍發作;火熱之邪損傷津液,使津液分布運行不利,故可見口干口苦,出汗量多;肝腎陰虛,火熱盛行,故可見手足心熱;火熱上擾心神,故可見夜寐欠佳。治療宜滋陰降火。張鳳武教授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方中知母、黃柏、熟地黃為君藥,共奏填精益髓、清陰中之火之效;臣以酒萸肉補益肝腎,配伍麩炒山藥,既能補腎固精,又可補脾以助后天生化;腎為水火之宅,張鳳武教授認為腎虛則水泛火動,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澤瀉利濕瀉濁,牡丹皮清瀉相火;余為使藥,生石膏、梔子清火除煩,炒薏苡仁配伍茯苓以增強健脾滲濕之效,玄參以清熱涼血,甘草清熱益氣、補益脾胃。全方清陰中之火,清濕中之熱,即清上炎之火邪之邪,又固腎陰以資本。2診時患者癥狀緩解,出汗量多,夜寐欠佳,手足心熱減輕,張鳳武教授認為火熱之邪未清,患者肝火旺盛,氣機不暢,損傷津液,擾動心神,故用北柴胡、醋郁金以疏肝理氣,暢達情志。首烏藤交通心腎,增強地黃補腎之功[19]。龍骨、牡蠣以重鎮安神,重其寒涼之性,加之鍛制以收斂止汗,汗多易傷津耗氣,故相伍養血滋陰安神。3診時患者癥狀明顯好轉,繼服上方。腎陽以潛降為順,上浮為逆[20]。而本證則是陰勝于內、陽浮于外,治當安內攘外,調理全身。張鳳武教授在治療時要十分注意脾氣虧虛這一致病之本,無論是陰虛,還是火盛,基于“陰火論”的思想,健脾益氣散火,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綜合辨治復發性口腔潰瘍。清氣得升、濁氣得降,則口唇不病。
張鳳武教授在陰火論理論的指導下,探索治療口腔潰瘍的方法,總結出患者“陰虛火旺”“脾胃虛弱”的特點,運用火郁發之、甘溫除熱、滋陰養血等法使火降氣調。張鳳武教授認為祛火熱之邪不可抑其之性,補益脾胃是手段,恢復陽氣是根本目的。同時應注意,口腔潰瘍患者中不乏實火上炎者,臨證切不可妄投甘溫之品,致火愈盛,仍應仔細辨證,隨證加減,注重藥量及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