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消博會、北京服貿會、上海進博會以及廣州廣交會被稱為中國“四大展會”,而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是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平穩后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性展會,吸引了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100個消費品牌參展。與前兩屆相比,本屆消博會的展覽面積、參展國別數等多項核心指標都有提升。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通過對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優秀新聞報道個案進行分析,挖掘大型展會報道的傳播規律,為進一步提升消博會新聞報道傳播力、影響力提供借鑒,研究所選的案例分別來源于大型展會預熱報道、展會現場、閉幕式三個階段,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這些案例將為接下來的展會報道新聞實踐提供參考。研究發現,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做好展會報道越來越重要,新媒體除了要做好程序性報道,還要深刻把握展會要向世界傳遞的理念和其所蘊含的深意。文章提出從“三感”,即時代感、現場感、獲得感三個維度優化大型展會報道,讓展會報道既有整體性,又有側重點,呈現出其特有的魅力。
關鍵詞:大型展會報道;融合創新;議題設置;四感;主題報道;直播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8-0099-03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一次提及消博會,這意味著消博會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足以體現我國對消博會的重視,同時也體現出我國對于借助消博會拉動消費期待之高,做好這個大型展會報道,至關重要。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將采訪看成是一場探究事實真相的戰斗,采訪前做好充分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1]。
4月11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趩⒛?。4月3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掀起了預熱報道的第一波小高峰。根據筆者梳理的報道信息,預熱報道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權威發聲,找準“亮點”
隨著發布會的召開,各大主流媒體濃墨重彩報道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一個好的記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新聞的眼睛,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閃光點”,這對于大型展會報道的傳播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2]。以下報道就是明證。
人民日報推出《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本月中旬舉辦》(2023.4.4 第二版);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第三屆消博會預計發布一千多個新品》(2023.4.4 第三版);人民網推出《35個國家和地區超2000名采購商將參加第三屆消博會》《300個品牌1000余款產品將在第三屆消博會首發首秀》《商務部:消博會對促進消費品進口擴大優質供給具有重要作用》《商務部:預計第三屆消博會各項指標將全面超過第二屆》;新華社推出《第三屆消博會亮點搶先看 釋放提振消費積極信號》;CCTV13推出《第三屆消博會參展規模將創新高》;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海南:本屆消博會將有多個RCEP成員國參展》;光明日報推出《打造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臺——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將在??谂e辦》(2023.4.4 第十版);經濟日報推出《打造全球消費潮流風向標》(2023.4.4 第2版)。
(二)專版專欄,及時發布動態
相對于央媒,海南省內的主流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等更注重持續性。4月4日海南日報A3版開設《關注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專欄,推出《第三屆消博會:展會影響力和線下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超3100個品牌參展 1000多個全球新品首發首秀》《第三屆消博會將吸引超2000名境外采購商到會 涵蓋大型商超、電子商務等10余個領域》等報道。
從4月初起,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多點發力,持續做好消博會新聞報道?!逗D闲侣劼摬ァ贰吨辈ズD稀返戎攸c新聞欄目開辦專欄專題等重點新聞欄目,4月3日《海南新聞聯播》推出《國新辦舉行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展會影響力和線下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盛會召開在即各項服務工作已全面部署完畢》等報道。
(三)巧設議題,回應展商關切
1972年,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在《輿論季刊》上發表題為《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的文章,“議程設置功能”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3]。
如今,隨著傳播學的發展,在展會報道中,媒體也會圍繞報道重點,主動設置議題。例如,從4月3日開始,三沙衛視推出《“麗莎”的消博探營記》(該系列共5期),以海外TIKTOK賬號主人公小海龜“麗莎”受邀來到上海,與即將赴海南參加消博會的各中外企業交流為切入點,通過“麗莎”探訪的形式,帶領觀眾了解企業將有哪些特色新品參展,以及對消博會有何期待等。
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的展期是4月11日—4月15日。這個“買全球”和“賣全球”的盛會,吸引了超過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100余個知名品牌參展。這個亮點紛呈的全球盛會,如果沒有周密的部署,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有系統性思維,從整體性把握第三屆消博會報道重點。
圍繞展會現場進行報道,各家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都有共性特點,那就是凸顯現場感[4]。這種現場感的營造提升了受眾的參與感。正如亞里士多德很早就觀察到,“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渴望彼此之間建立關聯,渴望歸屬感”[5]。當觀眾在觀看現場報道時,這種強烈的現場感將新聞事件與觀眾自身生活合二為一,進而激發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感。
(一)善抓熱點,聚焦“國之大者”
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是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平穩后的首場重大國際性展會,要想讓展會報道出彩出新[6],就需要大型展會詳細安排日程,對日程了然于胸[7],讓報道有序有力。
以人民日報為例,其頭版一周內接連刊發消博會報道,包括開幕稿《海南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評論《以消費為橋,謀共贏之道》,特別是4月16日刊發稿件《消費持續復蘇釋放發展活力——從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看市場回暖向好》,成為人民日報頭版專欄《走進市場看信心》的“頭炮”報道;人民網推出《海上風來滿眼春 今朝消博更喜人——寫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即將開幕之際》等重磅文章;新華社圍繞消費提振信心主題推出重磅評論《新華時評·第三屆消博會激活中國消費“強引擎”》,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消博會的獨特魅力。
(二)多視角“看”展,沉浸式逛展
2000年,中國電視第一個直播欄目《直播中國》誕生[8],發展至今,直播也成為很多大型展會報道的一大“標配”。
展會期間,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線上線下、臺內外媒體資源,推出全天兩個時段的《海購全球——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全媒體直播特別節目》,節目圍繞“共享開放機遇、共創美好生活”兩大主線,通過全媒體看消博、消博深觀察、全景消博會、國潮消博會、消博黑科技、大V觀察六大板塊,面向國內外觀眾,全方位講好消博故事。
隨著社交媒體不斷發展,過去傳統的新聞通稿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9]。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以“向世界講好消博故事”為主題,打造多元視角觀展,從向世界、向中國、向海南三個層次進行謀篇布局,突出消博會亮點。通過設置《今年不一樣》《全景消博會》《外媒看消博》等板塊,邀請外籍主持人探訪消博會,透過“外眼”向世界傳播消博會的精彩,并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通過央媒講述消博會的故事。
(三)連通時空,展示報道深度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依據自身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又反映著整體規律和相關規律[10]。在第三屆消博會報道中,不少媒體也采取橫縱貫通報道的方式,讓展會報道更有深度。
例如,光明日報貫通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和消博會這兩場在海南接連舉辦的國際盛會,點贊全球經濟中的“海南作為”“中國擔當”。經濟日報頭版評論《為消費升級提供重要驅動力》,充分肯定消博會在提振全球市場信心中的重要作用。
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離不開受眾,大多數傳播都是基于影響受眾和改變受眾開始[11]。新聞受眾對“真實”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往往是基于受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基礎上[12]。
為了讓受眾與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建立有效連接,海南日報選取了流量大咖蘇東坡作為信息傳遞的橋梁,與混知團隊合作,推出《東坡開直播,帶你逛消博》整版漫畫版,借助蘇東坡這個超級IP宣傳第三屆消博會。
同時,海南日報新媒體部推出視頻產品“東坡直播逛消博”聯動,取得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新聞敘事的目的,并不是局限于告知信息,而是通過各種營造情景等手段,讓受眾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信息[13]。
(四)點面結合,凸顯海南元素
消博會開幕當天,海南日報刊發一篇反映消博會成果亮點的綜述,推出3個整版的特別報道,介紹本次消博會的展館、展品、活動等。通過這些系統、詳盡的報道,讓受眾對第三屆消博會有全面直觀的感受。同時,展會期間,海南日報圍繞“海南自貿港”“海南館”“海南元素”等關鍵詞做好展會報道。
傳播心理學認為,受傳者選擇的信息進入心理系統后,要與其中的認知結構進行反應[14]。甚至可以理解為,人們過去的經驗只是影響著人的認知結構。所以,人們對于符合自己認知結構的信息,常常會給予正向和積極的反饋。
為讓受眾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海南日報還推出《消博朋刻2023》???。“朋刻”,即朋友相聚時刻,借代策劃所采用的賽博朋克霓虹畫風,報道瓊港合作等“朋友圈”專版。
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于4月15日閉幕,當天,極目新聞就推出《第三屆消博會閉幕,總入場人次破32萬》,中國青年網推出《第三屆消博會今日閉幕各項核心指標全線提升》。除此之外,不少兄弟省份特別注重獲得感的呈現,比如大象新聞就推出《第三屆消博會順利閉幕 河南參展成交首次過億》,蘭州晚報則推出《第三屆消博會圓滿落幕 我省參展參會企業簽約金額15.32億元》。
筆者在梳理案例時也注意到,在第三屆消博會的報道中,不少媒體除了采用融媒矩陣進行傳播,提升新聞的影響力,還很注重稿件的體系化、矩陣化,讓稿件與稿件形成“1+1>2”的效果。
例如,海南日報4月16日就推出3個版聚焦,以當日A04版為例,發布《第三屆消博會,不只是今“消”不止步今“消”——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閉幕綜述》《29家國內外企業代表續簽第四屆消博會》《企業展臺從多變一,目標愿景靶向發力海南企業的“消博故事”未完待續》等重要稿件,幾篇稿件組合在一起,很好地呼應了不止步今“消”。這種借力不同新聞報道相互組合、呼應形成合力的組版,讓報道的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產生“乘數效應”[15]。
本文通過梳理2023年4月3日—4月16日關于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的相關報道,從時代感、現場感、獲得感三個維度探尋優化展會報道方式。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迭代,展會報道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微視頻、H5、條漫、AI直播、互動程序等,但這些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大多集中在會展期間,然而進入閉幕式報道,聚焦成果報道時,新聞報道節目形式比較單一,大大削弱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肖麗瓊.淺議重大展會報道的融合創新[J].新聞前哨,2022(3):24.
[2] 陳琳.當前電視節目短視頻化的傳播和創新[J].采寫編,2021(8):92-93.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14.
[4] 胡正濤.從“四感”看重大主題報道的優化提升路徑[J].中國地市報人,2023(4):94-95.
[5]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導論[M].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譯.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2016:7.
[6] 林晶.展會報道如何出新出彩:以湖北日報展會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22(3):21-22.
[7] 郭玥,謝百勤.策劃先行創新模式呈現別樣精彩[J].中國廣播,2010(10):13-15.
[8] 詹晨林.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實戰指南[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34.
[9] 史安斌,劉瀅.打造融通中外的多層次新聞話語體系:從“月球車玉兔”集成報道看新聞傳播的模態創新[J].對外傳播,2014(3):18-19.
[10] 武炳明.挖掘展會報道的深度[J].記者搖籃,2008(6):32.
[11] 李春雨.會議新聞有效傳播的四個維度:以受眾本位為研究視角[J].綏化學院學報,2015(9):103-110.
[12] 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12.
[13] 何純.關于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構想[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4):112-115.
[14] 林之達.傳播心理學新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23.
[15] 王明浩,孔祥鑫.大型展會報道的三重思維:以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報道為例[J].中國記者,2022(12):90.
作者簡介 嚴蘭青,記者,研究方向:主題報道融合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