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微視頻成為個人和機構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寫好微視頻文字稿件變得重要起來,關于如何寫好微視頻稿件的相關問題也逐漸成為廣大學者的研究重點。為了能更好地創作企業微視頻,做好企業宣傳工作,作者根據新聞邏輯學與現代漢語言修辭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式,結合企業新聞寫作的內容特點與多年工作經驗,從文字角度出發,運用漏斗分析、分組分析、關聯分析、對比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對燕山石化微視頻《堅持的力量》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在對案例研究過程中,梳理出排比、移用、指代、雙關、暗示、夸張等多種常用的微視頻文字稿件修辭方法,得出以下結論:好的微視頻作品離不開嚴密周全的邏輯框架;離不開扣人心弦的修辭表達;離不開經年累月的寫作經驗;更離不開制作團隊的團結協作。在企業微視頻文字稿件寫作中,這一發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邏輯框架與修辭表達方面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指導和借鑒,對提升企業微視頻宣傳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旨在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一定的工作心得與案例參考。
關鍵詞:修辭表達;敘事邏輯;燕山石化;微視頻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8-0102-03
為契合不同受眾的話語特性及主流價值訴求[1],內容短小充實的微視頻[2]在新媒體時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其中燕山石化微視頻《堅持的力量》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語言翔實、情節感人,曾榮獲多項獎項,是研究企業微視頻創作的優良案例,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與媒體影響力[3]。微視頻是時長在幾分鐘至60分鐘之間的非常規時長短片[4],其基于新型傳播媒體的點播、分享、留言等功能更易于帶來裂變式的傳播效應[5],在信息時代呈現良好發展勢頭[6]。因此,身為燕山石化的一名傳媒工作者,筆者有必要對企業微視頻作品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考察與梳理。
作品完成于2020年8月,先后獲得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2021年度行業專題片好作品、中國石化報社2020年度中國石化優秀專題節目一等獎。作品時長11分鐘左右(見圖1),全文2600余字,符合人們現階段對短小精悍作品的訴求[7],主要人物是以杜建強為首的一群科技工作者。作品描述了杜建強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的一組組工作畫面,展現了科技工作者們不畏困苦、樂觀積極的工作態度,表現了燕山石化“大企業為國家做大貢獻”的國企擔當,符合“藝術+思想+新聞”相融合的新聞傳媒作品融合傳播思路。

選取最佳的報道角度可以有效揭示蘊含在事實中的新聞價值[8]。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每個人的社會軌跡,醫用口罩中間的過濾層——熔噴無紡布的原料緊缺,市場上出現了“一罩難求”的局面。燕山石化科研工作者杜建強迎難而上,帶領團隊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啃下氫調法熔噴料這塊硬骨頭,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開創了氫調法熔噴料創新發展的新局面,平抑了市場物價,有效化解了疫情期間口罩原料供應緊張的難題。
微視頻作為主要通過新媒體傳播的視聽藝術形式之一,具有鮮明的通俗文化屬性以及較大的傳播影響力[9]。為了在短時間內傳遞較大的信息量[10],充分融合影視制作特點,講述生動形象的故事[11],《堅持的力量》采用第三人稱視角,以杜建強徒弟王希的角度,從熔噴布噴涌而出時杜建強流下激動的淚水為起點,以杜建強臨危受命攻克氫調法熔噴布為主線貫穿故事始終,將杜建強及其親人、徒弟、領導等一眾人物聯系在一起,形成鮮明的人物關系線(見圖2)。

由于時長限制,微視頻劇本要有高度濃縮性[12],因此在敘事情節線中,王希的視角發揮著重要作用(見圖3)。同時,微視頻作為一種新型公共傳播手段[13],承載了一定的公司形象、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王希在疫情期間和師傅杜建強一起堅持實驗,一直跟在師傅身邊,感受師傅臨危受命、不畏困苦、不計個人得失的黨員形象,師傅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他,他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隨即莊重地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立志要成為像師傅杜建強一樣的共產黨員,關鍵時刻沖得上去、頂得住,經得起黨和國家、企業的考驗。

作品第1、2段采用倒敘手法,描述熔噴布噴涌而出時現場人們激動的場面,杜建強激動地流下熱淚。第3至9段,描寫杜建強接到領導電話,放棄休息,立即返回單位。第10至31段,描寫杜建強帶領團隊成員,一起攻克氫調法熔噴布技術難關的過程。中間設置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實驗結果和實驗設備出現故障等情節,故事發展跌宕起伏,最終大家不畏困難,終于攻克了氫調法熔噴布技術難關。第32至56段,描寫杜建強帶領團隊成員,廢寢忘食,最終經過反復實驗,得出研制出的新料做口罩沒有問題的結論,并實現在生產線成功投產。第57、58段,描寫杜建強帶領團隊研制的新技術應用于大裝置生產,解決了傳統方法產能不足的問題,平抑了市場物價。一個好的故事開端需要像鉤子一般吸引觀眾,而好的結尾則能讓觀眾看后仍意猶未盡[14]。第59、60段,是收尾處,也是作品升華部分。為避免嚴肅古板的新聞場景[15],文章以王希第三人稱的視角,呈現杜建強在日常生活中說過的話,激勵徒弟王希立志做一個不畏困苦、不計個人得失的共產黨員。
微視頻能將碎片化內容有序組接起來形成完整故事,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16],因此關于杜建強的故事時間線(見圖4)主要分為“攻克技術難關”“生產線成功投產”“應用于大裝置生產”三個模塊。

文章廣泛使用修辭手法,以提升內容的表達效果,力求打動受眾心靈,引發精神共鳴。其中主要運用了排比、移用、指代、雙關、暗示、夸張等六種修辭手法,合計出現九處修辭表達。經過對其使用次數(見圖5)的整理,發現案例中較多使用了指代、排比等修辭手法。

兩處排比:例如“才會體現出石化戰線科研人的價值所在,才會不辱沒胸前那熠熠生輝的黨徽,才會自豪仰望黨員突擊隊那高高飄揚的鮮紅旗幟”,這組排比句將科研、黨性、榮譽聯系在了一起,將氣氛推向高潮。再例如:“憑借著超潔凈、低氣味、高品質等特點”,這個排比句將物料的特點全面表現出來。
一處移用:“白加黑”,本來是一種醫治感冒的藥品名稱,這里被移用為白天加夜晚的工作方式,表現了科技工作者們為了早日攻克科研難關,夜以繼日工作的狀態。
三處指代:例如“大家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其中,“大石頭”形象指代了半個月建成一座熔噴無紡布廠的心理壓力。又例如,“以為攻堅戰打完了”,其中,“攻堅戰”指的是攻克氫調法熔噴布科研項目的困難與阻力。再例如,“接下來還有一場硬仗等著我們呢”,其中,“硬仗”指的是氫調法熔噴布實現生產線量產這件事充滿艱辛。
一處雙關:例如“放心吧!只要有我在,誰都甭想偷懶”,這句話里面的“誰”一語雙關,指的是人和設備,生動表達杜建強將科研項目奮戰到底的決心。
一處暗示:例如“望著師傅在深夜拖著沉重的腳步返回辦公室,我能想到,師傅的壓力有多大”,其中,“沉重的腳步”恰當暗示出此時杜建強心中存在巨大的壓力。
一處夸張:例如仿擬式新詞“一罩難求”,就是把成語“一將難求”中的“將”字仿擬為“罩”字,生動表現當時口罩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這篇作品根據表達需要,選取事件發展過程中雪白的熔噴布噴涌而出這一最突出的片段作為開頭,采取倒敘的方法,從視頻開始就激發受眾看下去的好奇心,并采用了明快的開場獨白扣人心弦。
作品中間部分采用正敘方法,有意設置了兩處情節波折。一個是人員的怠倦情緒,一個是設備出現故障,使平淡的故事起伏波動,沖擊著觀眾的內心。隨后,杜建強用開玩笑的方式化解了個別人的消極情緒,又認真仔細查找出了設備故障,讓設備恢復了正常使用。最終兩個困難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作品的解說詞運用了排比、移用、指代、雙關、暗示、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有效提升了文采,尤其是最后段落部分,三個排比句的使用,豐富了情感,升華了主題,增強了氣勢。
好的微視頻作品不能沒有嚴密周全的邏輯框架和扣人心弦的修辭表達,但也不能忽略經年累月的寫作經驗與制作團隊的統籌協作。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制作團隊精誠合作、統籌行動、統一部署,努力將自身所學積極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將多年工作經驗積極轉化為優秀新聞成果,通過微視頻作品充分展現燕山石化良好企業形象。
參考文獻:
[1] 鄭德梅.創新表達 形塑認同 價值引領:主旋律微電影輿論引導路徑探析[J].電影文學,2023(2):3-7.
[2] 付斌.融媒體時代微電影的多元傳播路徑[N].中國電影報,2022-07-20(011).
[3] 張晶.傳統媒體利用微視頻實現價值觀引領淺析[J].新聞傳播,2023(3):72-73.
[4] 羅慧林.編劇哲學:微電影的本體探尋及藝術化創作路徑探索[J].藝術百家,2022,38(5):126-134.
[5] 楊澤凱.新媒體時代微電影創作與傳播探究[J].中國報業,2023(4):68-69.
[6] 蔣代晉.中國微電影發展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2):218-220.
[7] 徐瑩.微電影發展再思考:價值引導與內涵提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9):151-157.
[8] 高常月.燕山石化電視新聞采寫方法探究[J].中國報業,2021(22):90-93.
[9] 趙怡涓,遲順功.淺析新媒體視域下微電影傳播特性及趨勢[J].中國報業,2018(12):48-49.
[10] 孫嘉悅.新媒體視角下微電影的傳播模式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3):120-121.
[11] 劉夢涵.以微電影為依托推動中國文化傳播[J].聲屏世界,2022(20):12-14.
[12] 楊霄.公共傳播視域下微電影的角色定位[J].今傳媒,2023,31(2):103-105.
[13] 鄧歆玥.分形學理論下的互動微電影劇本創作方法研究:以建黨百年主題互動微電影《圓夢茶鄉》為例[J]. 新媒體研究,2022,8(20):88-92.
[14] 司席席.融媒體視域下微電影內容生產及發展困境[J].采寫編,2022(9):171-173.
[15] 楊亞紅.智媒時代下民生類微視頻新聞內容精耕細作的融合報道研究[J].采寫編,2023(2):13-15.
[16] 夏世奧.微電影與短視頻的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聲屏世界,2022(16):100-102.
作者簡介 高常月,政工師,記者,研究方向:人物通訊、電視專題片、電視新聞、微電影等策劃撰寫。